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16:39: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在教 材 分 析上

  本活动主题是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他们关注的问题而生成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主题中,要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节日的氛围,给学生一个体验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感观体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各种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节日。学会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意识的养成。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掌握。

  教法和学法的上:我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和探究讨论法为主,愉快教学为辅来教。学生运用情感体验,探究体验,创造体验,互助合作法来学。

  教 学 过 程

  本课共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激情导入。

  首先我出示课件请学生观看许多过节欢庆的场面,在那激动的画面前,合着欢快的乐曲,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我就直接导入主题《中国人过中国节》接着提出“谈一谈你们都有过哪些过节的体验?”同学们的回答会很踊跃,因为他们对节日情有独钟。然后我会马上跟进下一个问题“那么中国的传统节日指的又是哪些?”随着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也就进入本课的

  第二个环节,围绕主题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筛选、整理出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提出很多节日的名字,这当中会有一些不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有些学生可以马上更正的,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应马上纠正。最后我们大致可来研究以下这些传统节日: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接下来我会提问“要想把一个节日了解清楚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这时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筛选、整合并及时板书:节日的来历、饮食、服饰、民俗、禁忌等方面。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不会一下子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那是不切合实际的效果也不会好。这样做既给了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部分也是本课的高潮,互动教学,合作探究,制定研究计划并相互进行简单评价。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环节我将利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养成;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强调本课教学重点。问题整合好了个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选择最想研究的节日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这时的讨论会是很激烈的,我也将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交流,积极与他人合作。最后小组间相互评价,师生间互评。小组活动方案的汇报。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平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个小组上前汇报都要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对于给与肯定的同学要表示感谢,对于提出建议的要表示接受并改进,但也可以有不同看法提出并共同探讨,不一定所有观点都接受。总之这种评价应是双向的,这赛事交流。这也符合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主旨:活动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对活动探索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活动的结论。

  本课到这里也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我会对学生提出在研究时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礼貌问题等,并预祝他们研究成功。让他们带着希望和信心投入到活动之中去。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数学中获取数学经验。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及作平行线的问题,而对课本中垂直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画长方形等知识留在后面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垂足;认识平行线。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

  思维与发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 学 重 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教 学 难 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和两线垂直。

  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设疑激情:在导课中让学生随意摆俩根小棒,将其位置情况收集,让学生分类。

  引导探索: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平行两种,垂直属于相交中的特殊情况。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作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应用提高: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

  交流评价: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学生随意摆两根小棒,并用直线表示小棒画出小棒的位置情况。(学生画的都是两条直线不同位置情况,突出教学目标:研究的是两条直线,

  3、出示两根小棒:质疑: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吗?鼓励学生摆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况,再问:这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内吗?

  4、联系生活: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吗?

  5、明确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引导探索

  1、 认识垂直

  (1) 分类:课件出示9组两条直线的情况,请根据直线的位置特点分类,并说说分类的原因。引出垂直、平行。

  (2)识记:怎样的两条相交的线叫互相垂直?什么是垂足?什么是垂线?

  2、 认识平行

  (1)引出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补充板书并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让学生说说1-4组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出谁是谁的平行线。

  (2)(课件出示):说出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线段?

  (3)(课件出示):生活中你见过互相平行的线吗?找一找?

  (4)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你见过互相平行的线吗?

  (三)应用提高

  1、作一组平行线。请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作一组平行线。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2、集体交流:

  摆:利用两根小棒摆出一组平行线。

  a.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摆。

  b. 出示一张画有几组平行线的纸,让学生在纸上摆小棒。

  c.利用这张纸上的平行线:你能找出几组平行线,你能有次序的找吗?

  折:将纸对折形成平行线。

  画:在有条纹的数学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

  看:出示生活中的相关图例,并要求找出其平行与垂直。

  (四)交流评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故事《月亮船》讲述的是蒲公英迷路后回家的经过,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是幼儿从事语言活动的好教材,同时故事情节中涉及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为单纯的故事学习增添了几分生气。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阅历,对地理知识也有些基础了解,本教材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拓展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时值建国六十周年,我选择本活动,意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世界之最,并运用语言表述。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灵魂、主心骨,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于:

  1、 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的世界之最,并能用语言表述。

  2、 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激发幼儿爱祖国的热情。

  这两个目标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融合的一方面。同时我认为故事的题材所要表达即祖国地大物博这一信息,重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因此我确定本次活动重点: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并用语言进行表述。难点为让幼儿了解我国的四个世界之最,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主要作了以下准备:

  图片《月亮船》、课件《月亮船》、图谱(我国的四个世界之最)。

  四、说教学法

  本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四种方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技术运用法、图谱法及游戏法。这些教法也是幼儿的学法,能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启发提问法:教师应力求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想说、敢说、大胆说。结合故事教学本身的特点,我在活动中充分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设计许多层次不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引导鼓励幼儿参与活动,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也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促使其得到程度不一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运用法:本教材情节生动并涉及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幼儿视听的感官,深入感受题材本身,为本活动重点解决垫下一定的基础。

  3图谱法:图谱法其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深受教师喜爱,并在大程度上可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内容,本活动借助图谱法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并记忆我国的世界之最,用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进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要寓教于乐,本活动借助一简单的说唱游戏,意使认知不变成为重复跟读学习,而充分体现游戏的“趣”学,幼儿的“乐”学。

  五、说过程:

  本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引出主题——初步倾听,了解内容——结合课件,突出重点——巧用图谱,突破难点——活动延伸,说唱歌谣。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打开幼儿的话匣子是语言教学的关键,活动开始我出示月亮船图片,并设计问题“如果你坐在天上的月亮船里,你会看到什么”?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本环节需要2—3分钟。

  2、初步倾听,了解内容。

  本环节为幼儿初步欣赏故事,简单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先以生动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再结合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在本环节中,幼儿可粗略地了解故事内容,并简单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听后感,同时我根据教学需要在本环节对教材本身进行简单修改,即故事结尾不点出蒲公英的家是中国,此环节大约占用8分钟。

  3、结合课件,突出重点。

  紧扣幼儿的初步感知,本环节重在结合课件帮助幼儿逐段理解故事内容,大致需要12分钟。由于提问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并刺激其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本环节中,提问法也是运用得最多的一个环节。我将故事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蒲公英迷路。所设计的提问为:(1)蒲公英为什么会到很远的地方?(2)它遇到了谁?第二段为仙女与蒲公英的对话。结合提问:(1)谁来帮助蒲公英?(2)蒲公英是怎样介绍它的家?第三段落是蒲公英回家的经过,我所设计的提问是:(1)仙女带着蒲公英找到这些地方吗?(2)你们猜猜,蒲公英的家在哪儿?通过三段课件的欣赏提问,幼儿已能基本了解故事内容,本次活动的重点得以解决。

  4、巧用图谱,突破难点。

  承接环节三的猜测,“蒲公英的家在哪儿”引导幼儿说出中国,教师可及时

  续上故事结尾,并结合图谱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引导幼儿运用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结合提问“为什么蒲公英与仙女道别时,在她的花瓣上有几滴泪珠,闪着银光”?“你们喜欢蒲公英的家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并迁移到自身,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借以突破活动的难点,本环节约占6分钟。

  5、活动延伸,说唱歌谣。

  有了对故事的基本认识,本环节继而借助图谱,运用3—5分钟的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说唱蒲公英的唱的歌谣,借助幼儿对游戏的天性喜爱,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自然结束。

说课稿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学会复韵母ie、ü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

  3、能正确拼读声母和复韵母ieüe组成的音节。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复韵母ie、üe和特殊韵母er的音形,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区别韵母ie、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用法。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情趣复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前几天我们又认识了6个复韵母,我们来认一认他们吧。

  出示:aieiuiaoouiu开火车认读,教师及时纠正。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三个新的复韵母朋友。

  二、故事贯穿教学ieue

  1、学习ie和ye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三个复韵母朋友,他们在沙滩上玩,d、t、n、l也要跟我们去。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哦,那边有一棵什么树呀(椰子树),是谁在爬树呢,只见他爬上去又滑下来,爬上去又滑下来。那不是ei吗,d、t、n、l兴奋地大喊:嗨!小ei!没想到他转过头奇怪地说:你们认错人了吧。那他是谁呢

  出示ie

  师:原来是ie,,哪位小朋友认识他,来介绍一下。指名读,范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原来他跟ei是双胞胎,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指名说,区别读。

  师:ie说,我还有一个好办法让你们记住我,因为我会变魔术呢,我可以把小I就变成了大y。

  板书:ye

  师:你们还认识他吗,他还是读ie。但已经变成整体认读家族的成员了,跟他打个招呼吧。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师:ie的本事真大呀,还会变魔术,所以老师要奖给他四顶帽子,带上了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卡片,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师:d、t、n、l现在和ie成了好朋友,你看他们手拉手出来了,他们成了朋友怎么读呢?(卡片出示,指生拼读,范读,齐读)谁能选择一个找朋友或联系生活说话呢?指生说。

  2、学习ue

  师:不知不觉天渐渐黑了,太阳公公回家了,ie也回家去了,d、t、n、l继续在拼音乐园里玩。你们看,月亮姐姐出来了,咱们跟月亮姐姐打个招呼吧。

  生齐说:月亮姐姐,你好!

  师:月亮姐姐特别喜欢上课专心听的小朋友,瞧,她看着小朋友呢。(组织教学)

  就在这时d、t、n、l突然听到有人在哭,会是谁呢?

  出示ue,

  师:哪位小朋友认识她。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d、t、n、l他们连忙过去问他为什么哭?n、l拉着他的手叫他别哭了,n、l和ue在一起该怎么读呢?(出示音节,指生拼读,范读,齐读)

  师:j、q、x听到ue的哭声也过来了,ue见到j、q、x马上把眼泪擦掉了,该怎么读呢?(卡片出示音节,指生拼读,范读,齐读)

  3、学习yue.

  师继续编故事:你们知道ue刚才为什么哭吗?原来她因为贪玩,忘了回家的路了。可是d、t、n、l、j、q、x都不认识他的家,他又开始哭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大y走过来对她说:我认识你家,我带你回家去,但有个条件就是把你的眼泪擦去。ue一听连忙擦去眼泪。

  板书:yue。

  师:大y带小ue还读ue,只是成了整体认读家族的成员了。来,跟她交个朋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带上帽子后,你还能认出她吗。带调读,并选择一个说话或找朋友。

  三、猜谜引出er的教学

  师:这儿有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

  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指名说(耳朵)

  师:耳朵能帮我们干什么呢?

  生:听故事,听老师讲课……

  师:看哪位小朋友用好自己的小耳朵了,认真听了。(组织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最后一位拼音朋友就是er,耳朵的“耳”读第一声就是他的名字。

  范读,跟读,练读,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

  师:这位小er很特别,他不像其他韵母喜欢跟声母交朋友,他喜欢独来独往,人们都叫他特殊韵母。瞧,他带着帽子走来了。带调读er的四声。并选其一联系生活说话。

  四、小结巩固

  师:今天,咱们在拼音乐园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该回家了。咱们来点一下名,送他们回家吧。

  出示:ie ue er

  yeyue开火车读,齐读。

  五、看一看,描一描,写一写

  完成作业本中的抄写,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

  《ie üe er》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11课。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情境图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所要学的两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以及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及其四声;第二部分是声母与üe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看图拼读音节;第四部分是看图认字读句子,句子表达了图意,启发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儿歌中有四个要认识的字。本课时完成第一、二部分的教学。

  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为:1、学会复韵母ie、ü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使用拼读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练习声母与复韵母ieüe的拼读音节,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3、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是:1、学会复韵母ie、üe和特殊韵母er的音形,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区别韵母ie、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用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做游戏、猜谜语、课件展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在自然、流畅的教学过程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是学习语文的拐杖。但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八岁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显然是有困难的、学习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 贯穿其中,猜谜穿插其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也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虽然汉语拼音字母他们很少见过,有的甚至从未见过,但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在儿童口语中是经常出现的。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基于这样的考虑,1、利用情境动画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如:教学ie时,看语境图,师述:瞧!这是一棵什么树呀?(椰树)利用椰的音帮助学生学习。再如:组织教学üe时,师述:月亮姐姐特别喜欢上课专心听的小朋友,瞧,她看着小朋友呢。学生马上都做好认真听了,不但维持了课堂纪律,同时也引出了üe的发音。2、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来学拼音。如:学习ye、yue的四声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ye、yue四声的朋友,或选一个说一句话。四声的学习不是孤立的,给予了生动的情境和语言环境,把学习拼音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并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这节课,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在教学ie üe er发音时,特别是er的发音,没有很好的指导好,导致一部分学生读得不够准。另外,评价学生的语言比较单一,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训练。

说课稿 篇5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的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分析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第一题的确立主要由于本文中出现了字形上易错的生字;第二题则缘于文章中出现了“望”“回头看”等词,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这里借助于练习,丰富学生对于看的了解;第三题则是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说课稿 篇6

  一、明地位,说教材

  本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3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经验和已学会用QQ与好友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QQ空间与他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博客的魅力,也为下一课学习发微博奠定基础。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且部分学生已开通QQ空间,因此,我将教材中“4、阅读好友日志”提前设计到任务一中,让学生同桌互助、自主探究完成,这样做也更符合课堂情境和任务的顺序性。

  二、定目标,说教法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博客的作用与应用,能进入自己博客发表图文并茂的日志,并能通过阅读好友博文写评论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任务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写图文并茂的博文;在博文中插入图片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探究学习。

  三、明学情,说学法

  五年级的许多学生已有QQ账号且对QQ空间很感兴趣,部分同学已有在空间上发表日志的经历,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博客”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定措施,说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伊始,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博客的兴趣,我创设让学生为达埔镇申报“中国香城”作宣传的情境。神香在永春广为人知,《走近神香》还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学生对此既熟悉又感兴趣。我接着引导学生提出“建个网站、电子报刊、开博客……”等宣传方案,进而引出课题《开博客》,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2.初识博客

  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博客的内动力,我通过课件展示一份QQ空间范例,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博客的功能和应用,并让有经验的学生说一说玩转博客的趣事,让学生对博客有初步认识,增加博客的趣味性。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这个环节我分为三个步骤,每一步都设置一个不同的任务,层层推进。

  任务一:阅读好友的空间日志,登录自己博客

  由于学生原有的QQ好友中,已经有人已开通QQ空间,且本任务操作较简单,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因此,我让学生自学课本,或独立操作,或同桌合作完成任务。再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和我的补充,巩固知识。这样做,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任务二:写日志——为“中国香城”作宣传。

  “半成品加工策略”能模拟出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引导学生表达的多样性,有益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写日志”是本课的重点,为突出这个重点,我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电子版的文字素材,让学生用复制、粘贴,或再加工的方法快速地写日志,提高实践练习的效率,同时也鼓励学生输入自己想表达的文字。操作完成后,我通过展示一两个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日志,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增强学生自信体验。

  任务三:图文并茂扮博客

  在完成上一个任务“写日志”后,有些学习能力高的同学,会创造性地在日志中插入一些图片。“在博文中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分两步走:

  1、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择这样的作品作为范例,让该日志的小主人上台演示“插入图片”的步骤,我适当地补充,帮助归纳“插入图片”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应插入与文字内容相协调的图片。这样做,通过同伴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2、接着,我提出分层任务:

  (1)调整的图片大小及环绕方式等,让图片更美观。

  (2)从其他路径插入图片、设置日志阅读权限。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并在纸质文件中提供帮助。这样做,达成《课标》强调的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三)展评作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插入图片”的操作后,我让学生互访好友空间,欣赏好友发表的宣传神香日志,并写上自己的“评论”。 可以评一评对好友日志版面设计的看法,也可以写一写对日志的内容的感想,还可以提一提建议等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博客评论中进行评价、交流,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在与学生交流评价情况时,我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还应该注意使用网络文明用语及遵守网络守则”,渗透思想道德及文明教育。

  (四)归纳总结,升华内化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喜欢课堂的哪个环节?”

  最后,我引导学生填写评价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五、深提炼,说亮点

  1.改变学习方式,主动探究。采用“半成品加工” 、“生生互助”等教学策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2.改变评价方式,学以致用。利用博客的“评论”功能对作品进行评价,体现信息技术课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特点。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号,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总结。

  一、教材分析:

  指导思想:

  按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既是对第一单元学习感悟的深化,又为第二单元的学习作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理论依据: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文化竞争力的含义和表现

  能力目标:明确文化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感受各国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力;探讨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意识、责任意识、科技意识和成才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难点:感受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对比法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感悟到了文化的力量。90后学生整体上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但发展不平衡;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合作精神不强,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探究活动课中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复习第一单元内容;

  2、分小组查找相关资料:中国的文化实力 VS 发达国家文化实力

  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对比。

  教师活动:

  选取做得最好的一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设计探究活动的“评价量表”,通过“评价量表”指导学生的探究,并对小组探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查阅资料,将资料整理对比,感受中国文化实力和发达国家文化实力的差距,从而认识到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评价量表用于指导及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评价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

  六、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课堂情景导入:

  播放《铁达尼号》3D视频的经典片段,显示材料:

  1997年,该片在全球的票房累计收入为18.45亿美元,在中国有3.6亿人民币票房收入。

  20xx年,3D版《泰坦尼克号》自4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以来,已经创造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中国成了《泰坦尼克号》全球第一大市场。

  思考:同样的演员、同样的情节,十几年之后还能在中国有如此的票房收入,为什么?凭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数字对比引出学生对文化竞争力的思考)

  环节一:

  课堂探究一:

  请第X小组展示课前探究成果并根据探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将搜集的材料数据制作成曲线图,横轴是年份,纵轴是文化实力数据,使学生一目了然:既看到我国近年来文化实力的不断提升,又看到我国文化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悟文化竞争力,并对文化竞争力有初步认识,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差距。

  环节二:

  含义

  文化竞争力 文化创新能力

  表现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活动:解释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含义

  学生活动:例举文化产业,归纳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文化竞争力的含义和表现。)

  环节三:

  课堂探究二:

  材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越来越注重对外文化战略……

  韩国: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不遗余力

  新加坡:建设强大的亚洲第一文化都市

  小组讨论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这些国家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做法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掘发达国家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经验,以供借鉴。)

  课堂探究三:倾听中国的声音

  材料一:让世界感受文化中国

  材料二:全球"汉语热"扑面来 孔子学院"遍地花"……

  小组讨论二:

  中国文化为何能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和喝彩?找出中国提升文化竞争力的优势,并思考:我们拥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文化竞争力还是落后于人?

  (设计意图:发掘中国的文化优势,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自豪的同时引发思维碰撞:有那么多优势却落后于人,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创新能力、科技含量、高技术人才等方面寻找原因,落实对文化竞争力的理解。)

  小组讨论三:

  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做出怎样的贡献?

  (设计意图:前一环节已经找到原因,可以对症下药,从创新能力、科技含量、高技术人才等方面来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只要是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做法都给予肯定。)

  课后探究:

  分小组整理收集并补充相关资料,出一期关于文化竞争力的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一)感受文化竞争力

  中国的文化实力 VS 发达国家文化实力

  (二)认识文化竞争力

  含义

  文化竞争力 文化创新能力

  表现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高素质的人才

  (三)提升文化竞争力

  创新能力

  科技水平

  高技术人才……

  八、总结:

  总结这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设计课前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和用意,让学生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搜集信息,又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总结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达到在探究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探究活动中提供了评价量表,既指导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使评价更合理、客观、全面。

  3、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看:遵循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无论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文化实力差距,还是要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始终都围绕一个中心:文化竞争力的三个表现——创新能力、科技水平、 高技术人才来展开,使学生落实了对文化竞争力的认识。

  4、探究问题的设计针对性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市实验 庄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家》。

  一、 指导思想

  鉴于一年级学生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喜欢诵读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我确定了执教本课的指导思想——“结合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生活经验、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达到识用结合的目的。”;让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己学习,鼓励孩子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初读、细读、展评读这一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语言;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教材简析

  《家》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家”向人们描绘了广义的大“家”。儿歌前四句写出了孩子熟悉的“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是“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最后点出了本课的主题“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挚爱。本篇课文的句式简单但富有情趣。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使学生喜欢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能正确认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通过学习课文,向学生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4、启发学生想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

  四、重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认识12个生字。

  五、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趣教学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识字环节采用“读一读、记一记、玩一玩、用一用”趣味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依据“情趣教学”的阅读功能目标,我采用“激发兴趣——培养情趣——情趣升华”这一程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说学法

  教师的教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活动中得到提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七、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分为四个基本教学环节进行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饱满的学习热情是学习成功的起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有了学习热情才会乐于学习。一开课,老师就谈到:“今天,有几位小伙伴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想认识它们吗?”老师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图片,读词(把要求会认的字写成红色)。随文识字,更有利于分散学生识字的难点。“上节课,他们看到小朋友们都有自己幸福的家,可羡慕了。今天,它们就想要让大家来帮帮它们,找到它们的家。”然后告诉孩子这些小伙伴的家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培养情趣,主动识字

  这一步的重点是让孩子在儿歌中认字、识字。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定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入学前一认识了不少生字,所以在这一环节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点带面来学习。从整体入手,通过读儿歌来人识字,借助字熟读儿歌。

  1、请已经会读儿歌的同学来分行交给其他同学读儿歌,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并强化识字。

  2、学生读完后,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教师板书。读词语,认读生字:天、树、林、河。

  3、识字的过程往往枯燥无味,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巩固识字。(1)指读前四句中穿红衣服的字宝宝。(2)没有课文提示,直接读本课要求会认得字,请男女生比赛来读。(3)借助“我说我对”这一游戏,使学生认字、读字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学生积极思维,快速应答,小组内的和做游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团结合作精神。(4)《神秘的礼盒》这一游戏,通过学生摸礼盒中的礼物,先读对字,然后再帮助反面的小伙伴找到家,就可以得到这个礼物。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你还可以帮助哪些小伙伴找到家。通过这个游戏,既巩固了学生识字,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积极的思维。

  三、情趣升华,拓展思维

  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本,“书生琅琅”应该是语文课的特点。在本节课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读,注意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学生识完字后,我请学生来说,小朋友们找到了家,心情是怎样的。从而不同层次的评价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

  我又问学生,小朋友们都找到了家,那我们的家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祖国。认读生字,并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名字,国旗。让学生来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的感受。当学生说到“自豪、自信”时,给学生放映一段奥运会时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在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时,带领孩子们呼校训,陶冶学生的情操。带着这种情感,孩子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句,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

  八、板书

【关于说课稿8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9篇

2.关于说课稿三篇

3.关于说课稿八篇

4.关于说课稿4篇

5.关于说课稿四篇

6.关于说课稿3篇

7.关于说课稿汇编8篇

8.关于说课稿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