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0 08:2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象丰富、美好,诗教育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的特点,整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预设目标有下面三点:

  1、通过自主识字、交流等多种形式熟练地认识“、”等 个生字,会写“ 、 ”等 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尊师爱师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体会老师的勤勤恳恳,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理念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揭题谈话,启动情感

  (1)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

  (2)观看紫丁香的图片,说一说紫丁香是什么样的?用个词赞美它。(美丽)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通常运用的是自我熟知事物的“延伸态”。紫丁香,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都没有见识过,播放紫丁香的图片,学生心中对紫丁香更加趋于喜爱,为下文的感悟做了强有力的情感铺垫)

  (二) 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1、今天,老师要领你们到一个小院,听一个《一株紫丁香》的故事。准备好了吗?那我们走吧!(播放课件动画)

  2、故事好听吗?你也想读吗?老师希望你在读的时候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4、认读词语:踮起脚尖儿、安静的小院、绿色的枝叶、盛开的花儿、

  消除疲倦、时时挂牵、困得眨眼、又香又甜

  读好句子节奏:帮您消除 / 一天的疲倦

  感谢您 / 时时把我们挂牵

  让花香 / 飘进您的梦里

  5、这首诗歌分为几小节呢?(5小节)请5位小朋友来读读。(指名读)

  6、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一群小朋友在干什么?

说课稿 篇2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使学生领悟深刻的社会现象,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生,以自己为主,不盲从。

  从题目上来看,这是一个偏正类型的短语,中心语是“非理性”,而“服饰”只是流行元素中比较突出的一方面,作者仅借服饰阐明深刻的道理。课文内容相当简单,掐头去尾,中间重点部分从14世纪服饰说起,证明了流行不是凭借人的理性把握的这一论断。对于我们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能够明白服饰的流行是盲目的,从而得出其他流行的东西也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因此,本文只是教育学生懂得重大道理的载体。这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基本思想。

  课堂过程的设计要重点突出。首先进行导入,然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10分钟的时间分析课文内容,得出结论,并有服装设计方面的专家为我们做的解答。而剩余的时间全部用来研究“流行”于“非理性”的关系,这也是本堂的重点所在。我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流行”。

  二、说一说你了解的流行元素,然后由教师补充。

  三、对上述流行产物进行归类,你认为哪些是好的现象吧,哪些是不好的现象。

  四、分析这些流行的东西使如何产生的,我们有没有盲目追随,为什么会这样。

  五、今后我们应如何把握。

  通过这些问题,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课后作业:完成一段以“流行”为话题的短文。

  最后,想说明一点,当今中国青年的传统教育日渐淡薄,我们没能够加以正确引导,致使诸如我们学校这样大的孩子没有目标,盲目崇拜,否定传统,追求一些假大空的东西,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令人惭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及时引导,让中华民族有价值的东西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哈韩,哈日,让我们华夏的未来充满希望。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人口警钟须长鸣》,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目。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最后通过专题探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并为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中我国必须贯彻的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作出铺垫,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要求:

  本课教学我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我确定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人口的三个特点,以及其给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合作探究能力、思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体验身边的典型事例、讨论比较分析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提高其人口忧患意识,树立辨证的人口观。

  3、说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基本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人口”和“人手”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取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讨论法: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3)角色表演法:

  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激发共鸣目的,达到情动欲行,这样使课上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效果。

  (4)、情景教学法:

  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还采取归纳法、演示分析法等。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正确认读“箩筐、姿态、至少、邻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3、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桂花雨》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虽然有一定初步阅读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读与说的有机结合。据此我将重难点确立为: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语言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中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后,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梳理出问题,带着疑问去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我设定这个环节,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学文,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朗读感悟、想象、交流阅读体会中感知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理解母亲的话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从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致用,通过回忆童年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业设定为写一次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便于反馈检测。

  四、说教学反思

  一堂课难免有许多不足,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还是过多,感觉像是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而去引导,忽视了课堂生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时。(李金龙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树来表达情感,这时候我的评价没跟上,方法总结不到位)评价针对性不足,导致课堂学生的发言比较单一,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学习。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 唯有学习反思才能使自己进步。

  以他人为镜,方能知晓自身最大的不足,对于本节课教学,可能自己还是“当局者迷”,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不足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老师给出指导和建议,使我不断进步,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 记叙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级教师、 德阳市东汽中学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 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 用自己的身体演绎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 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口 文章质朴感人, 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q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 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主体性, 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语感目标: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 体会文章感情

  2.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 2个二类字, 联系谍文语境理解 “诠释”、 “生死攸关” 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_能力目标: 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能够理解 “最后的姿势” 的内在含义, 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o 培养学生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精神o

  三、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 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 真切感受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内涵。

  四.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n 由于这篇谍文较为浅显, 所以我基本选用 “日主读书、 合作学习、 白己感悟” 的教学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导着的身份, 具体方法如下=

  1. 朗读贯穿法口 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 通过朗读, 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亡留给嗣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 品词析句法. 通过相互讨论, 抓住关键词句共同学习,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 臼主探究法。 以 “感” 和 “悟” 为宗旨,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口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 使读写结合, 并且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读、 评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五、 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1. 以情激待, 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 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n因此, 在上课初始, 就以多媒体再现汶J‖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 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 同学们, 还记得 20xx年S月 12 日 14分28分04秒吗? 还记得当时发生过什么感动全国的事情呢? 通过这些问题设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渲染谍堂氛围, 更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展开铺垫。

  2. 学习生字, 理清课文脉络。

  3. 学习课文第一日然段, 感悟谭老师的亲切与平凡。

  以上是对本课第一课时的简单说课,下面我讲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 课题入手, 提墅主线

  1. 揭示课题, 问: 课文写的是谁? 并且板书= 谭干秋

  2. 提出问题: 这 “最后的姿势” 是怎样的? 让学生一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最

  后姿势的句子, 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是灵魂句, 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掣出来, 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 形散而神不散n1. 引= 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呢? 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让学生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 互相交流。 有四个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口 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 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 指导读得低沉。 @忽然,谍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这是地震刚开始, 出人意外, 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 读得紧张、 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 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口一地震越来越强烈, 引导学生读妤句子囊

  @地动山摇D 碎裂的砖块、 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楼房塌陷了……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 吞噬一切, 可怕之极。

  2. 引导学生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 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 愈演愈烈, 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并且知道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n 把当时紧张气氛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 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 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 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n1. 引: 大难来临, 生死之际, 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

  让学生三读课文, 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 动作的语句, 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2. 交流讨论结果:

  逗)言: 纽地震!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 哥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 _., ,,

  一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 有丰富的地震经验, 憧得如何保护学生, 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行=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D ”

  一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 “拉” “撑” “护” 和另一个词语 “立即” 细细品悟口

  诠释着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品读, 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 一种高尚的师德, 所以课文以 “最后的姿势” 为题, 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o

  5. 问; 谭老师曾给学生讲 “人生的价值” 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 是为他人着想, 为集体着想, 为国家着想 ---- n” ) 点: 他不但言传, 更是身教! 以白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憧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 不能只顾自己口 问: 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 引出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 一句, 让学生说说闺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一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 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干秋万代永放光芒1 (在板书的 “千秋” 两字上描红) 指导齐读, 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一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 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 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 结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 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 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 所以他在大难之际, 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作出了英雄壮举口 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 巧妙勾连, 以此深化主题, 突破难点。

  3、 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 在地震灾难中, 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 他那锏甸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口 问= 此时, 当你站立在 “大爱千秋” 的丰碑前, 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 用笔表达, 倾吐内心真情。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 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 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 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 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 拓展阅读, 加深感悟口

  七、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 系统的板书设计, 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书设计是: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 简画= 左手) (方桌简图) (简画: 右手)

  张开 护住四个孩子

  忠于职守 大爱无噩

  设计意图: 板书主要突显人名、 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 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结束语

  本节谍我根据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以 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以学法为重心, 放手让学生日主探索, 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 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q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解读。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是继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硅之后又一典型、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同时又是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资源丰富。氯气的学习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的知识。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年都考,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清楚氯气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能熟练写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的反应方程式;

  (3)会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从“思、疑、释、练”过程中学习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元素与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2)体会师生在“思、疑、释、练”学习过程中的和谐与快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实质及反应产物的判断和检验。

  二、 学法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课程改革,但他们学习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校“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实惠。

  (1)“思”、 “疑”:课前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给学生布置导学案,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好的提纲问题进行阅读,对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自学、思考。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我的疑问”。这样课前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寻求知识的活跃状态,产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冲动,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精神准备。

  (2)“释”: 带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困惑,课上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小组探讨、实验操作,再经生生互释、教师精释达到最终解决疑问的目的。“释”是教学环节的升华,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更加感性理解本节知识,深化掌握重点内容,还能使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练”:随堂练习,及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学生都做演员,不做观众。

  三、教法分析

  课前对学生导学案认真批阅,对学生疑问归纳整理,个性问题给予解答,共性问题课堂展示解决。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视频实验、演示实验等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氯气及性质;利用非金属硅的学习方法做理论指导,使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自主归纳总结氯气的相关性质;利用我校的特色教学模式“思、疑、释、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小卷(5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小题:

  (1)完成金属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双线桥法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还原知识的复习为Cl2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2)对比完成硅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对硅、氯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对比,加深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为氯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做铺垫。

  (3)氯气的物理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氯气的感性认识,又由于有毒,所以进行视频观看。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化学性质上。

  2、引入新课,并展示本节的知识目标,使学生清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1分钟)

  3、导学案总结(1分钟)

  表扬导学案完成好、提出较好问题的同学,鼓励同学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并质疑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4、学生疑问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5、生生互释、教师精释(10分钟)

  在学生互释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氯气的性质;通过生活常识,使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方程式书写,提高学生动笔能力。本环节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6、教师问题展示

  教师的问题是对学生问题的补充和升华,也是本节的难点。本环节依然是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4分钟)。再经学生实验、生生互释、教师精释对问题进行解决(8分钟)。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7、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清晰重难点所在,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此处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氯气会不会与碱液反应呢?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是怎样的?留作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8、随堂练习

  5道小题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限时检测(5分钟),然后学生核对答案、讨论、汇报答案,并对部分问题予以解释讲解(4分钟)。达到即时训练、巩固基础、突出重点、能力提升的目的。

  9、布置作业

  总之,本节课是寻求人人有准备、人人都参与的课堂;是寻求讲练结合、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是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我校的“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真正落到了实处。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孩子看到我日渐大起来的肚子时,很多孩子好奇的问:“陈老师,你的肚子怎么变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宝宝了?”“陈老师,你的宝宝是怎么出来的呢?”我笑着反问他们:“那你们是怎么出来的呢?”当时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我是妈妈在医院,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弄了个小洞才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冒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膝盖上生出来的”……听了他们的答案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帮助孩子们形成最初的正确、科学的生命观,正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二、说目标 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孩子的需求,我从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两方面制定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2、情感目标: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活动的重难点都是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更好达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物质方面的准备:课件《我从哪里来》、教学挂图、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音乐《感恩的心》及感恩妈妈的PPT图片一张。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比较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比较老师怀孕前后的身体变化,从而自然的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形象地帮助幼儿正确了解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的过程,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很直观的让幼儿了解关于生孕育的知识,同时也吸引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4、讨论法: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然后与同伴、老师共同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活动氛围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动的最后组织孩子进行表演《感恩的心》,进一步升华本次活动的情感教育,知道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五、说活动过程 下面将进入我的活动过程,活动一开始出示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发现老师现在怀孕要生小宝宝了,从而引出问题:小朋友,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通过这两个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活动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动的重要部分:通过让幼儿观看直观的flash课件《我从哪里来》了解了很多有关生命孕育的知识,使生活中大人们难以启齿,遮遮掩掩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幼儿能从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大胆地表述生命孕育的过程。如: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等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变化。之后,再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特征,自由讨论,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意识,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更好的完成社会认知目标。紧接着进入活动的第三部分,通过观察老师怀孕前后身体活动的变化照片,如:上楼、捡东西、做操等对比图片,让幼儿直观的感受妈妈怀孕后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师充分运用了观察讨论法,提出问题: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的身体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动的最后创设温馨的氛围,组织幼儿为妈妈表演《感恩的心》,让孩子在轻松、温馨、感恩的氛围中结束此次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的特点,鼓励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提出为什么,此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多媒体演示法和图片观察法,使孩子在一个很轻松、快乐的讨论氛围中掌握到了科学知识,很好的完成了社会认知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教师自己怀孕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整个活动尊重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了幼儿热爱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活动的导入部分,老师的对比照片不明显,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使简单的导入活动变得复杂化,同时也拉长了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如果在以老师怀孕为线索而展开讨论的同时再渗透本班孩子妈妈讲述在怀孕过程中的感受的视频,或是邀请已怀孕的妈妈来到活动现场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不容易及艰辛,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这样将会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也请各位老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意见。

【关于说课稿集合7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集合8篇

2.关于说课稿集合9篇

3.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4.关于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5.关于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六篇

6.关于美术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7.说课稿集合5篇

8.说课稿集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