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1 12:31: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搭石》。本课语言朴实无华,处处流淌着作者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美丽的民情。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入手,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思中感悟。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以“美”领路,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一根主线,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体验文中美好的情感,交流研讨,感悟家乡人美丽的心灵。以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通领整节课的教学,既让学生有线可寻,也便于教师的调控,给人以整体美。学生在阅读、自学、研讨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牢牢控制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下。另外给予了学生极大的空间,以学生汇报的思路带动课堂教学,不但体现了教师把握教材,控制学生的功底,更体现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地位的肯定。所以,课堂上,学生纵横于文章之中,品词析句,畅谈感受,陶醉在家乡那流动着浓浓乡情的小溪里。教师则运筹帷幄,不断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画龙点睛,烘托情感。达到了学生、老师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情感丰富的过度语,辅以悠扬的乐曲,仿佛将与会者带到了那个淳朴的山村,充满关爱的父老乡亲面前。在老人一节,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老人可贵之处,教师及时引导“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一句句貌似平凡,情在深处的话语,调动了学生读的欲望,说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不但畅谈感受,而且真心体验,读来自然亲切,在情感上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使学生不但在说中训练了理解,在读中培养了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与“生活”相连,拓展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那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何老师也关注了课外的训练。根据课文作者的意图,是让读者在读中学会在平凡的小事上发现美,在平凡的小事上学会美。所以,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通过富有激情的过度“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又将学生从刘章的家乡带到了学生的身边,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演变成对身边人、事的思考。于是,也有了“美是妈妈的微笑”“美是老师的汗珠”等等发自肺腑,来自四年级学生的经典的话语。到这里,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也真正得到了他们应该在语文课上应该得到的东西。

  最后,伴着“爱的奉献”的乐曲,师生共同走搭石离开课堂,更给人以“曲已尽,意未终”的感觉。课堂教学在学生踏着搭石离去中结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教科社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3章的第2节。本节共1课时。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有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三种主要形态,本章第1节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式;本节主要介绍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加工。自动化加工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智能化和人性化加工的一个基础。本课为选修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作前期准备并打下基础。

  在深入分析并吃透课程标准后,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对教材进行了建设,设计了不同于教材的教学案例;并按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增加了“需求分析”和“选择开发环境”。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需求分析、算法设计、选择开发环境、编程实现。

  ② 知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算法设计,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

  ③ 了解并尝试高温烘箱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懂得运用编程加工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为以后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打下基础。

  ②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体验编程加工信息的主要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我所教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基础整体相对较好,但据我所作的调查显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按照“以强扶弱”的原则,开学不久就把他们分成了15个左右的小组,每组4人,并指定了各组组长,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学生已经有较好的小组合作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基础。但是,程序设计很少有学生接触过,再加上内容本身相对枯燥,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消除他们对程序设计的“恐惧”心理,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刮板输送机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学生不可能用一节课的时间对编程掌握多少,但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了解其内在机制;并通过简单的改进实现小小的目标,有成功的体验和收获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总的指导原则,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教法:

  1.讲解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给学生以系统连贯的知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对于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归纳不完整或准确,需要教师适时补充和讲解;对于算法的概念和怎么样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也需

  要教师的讲解和诠释;对于游戏的编程实现,需要教师演示操作其中一小部分,为学生的亲身体验作示范;对于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学生理解起来更是抽象,需要教师适时点破并作分析。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教师将学习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设置了让学生组装并运行自己的游戏(只是组装整个游戏中一个小的模块)的体验任务,让学生在看似玩乐的过程中,体验编程加工的独特魅力和主要过程、了解编程加工的内在机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3.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给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创设挑战、形成吸引力,加深他们对编程加工的体验和理解,同时防止他们完成必作任务后,去做与课堂无关的其他事情,我设计了2个拓展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必作任务和拓展任务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梯度。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课件资源、视频录象等,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进行组装操作、修改加工,从中体验编程加工的独特魅力和主要过程,进一步理解其内在机制。

  2.小组协作

  教师通过评选5个优胜组,给予课外上机奖励以及学习评价表等激励机制,强调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问题主张先

  自己思考(如观看视频录象),不能解决的再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探讨,若还有(转 载于: :信息的编程加工说课稿)问题再请教老师。通过小组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媒体运用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软件、VB简体中文版、课堂教学课件、取火柴游戏成品、半成品及完整源代码、制作过程视频录象、学习评价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教师展示取火柴的小游戏,请几个学生上来玩该游戏,其他学生观察游戏过程,思考怎样才能有取胜的策略。(教师不点破)

  接着,教师设问:既然大家对游戏那么感兴趣,有没有思考过游戏到底是什么呢?游戏其实就是专业人员设计好的.用来供用户娱乐的程序,是对信息的编程加工。那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游戏呢?然后提议学生自己设计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都喜爱和熟悉的游戏,很自然引出课题;通过提议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18分钟)

  首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做出这个游戏,即信息的编程加工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呢?同时告诉学生,老师会根据整节课各个小组的综合表现,选出5个优胜组,利用课外时间给予他们一个小时的自由上机奖励。

  1.需求分析: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要计算机“做什么”。

  说明:这一步学生很难回答出来,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第2章进行信息获取时首先需要做“定位信息需求”来引导学生思考。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设问:“我们只要把问题原封不动地交给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自动得出结论吗?”从而引出结论:“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做所有的事情,它只能按照人们事先给定的步骤工作。因此,当我们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先要一步一步设计好怎么做,也就是

  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然后通过编写程序,将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计算机语言表述为指令,从而赋予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归纳并自然地引出后几个步骤,避免生硬的说教,使知识的讲解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2.算法设计:对某一特定的问题设计的一组(有限个)求解步骤或方法。

  教师讲解算法的概念,并强调:它不仅是指计算的方法,而且还包含从何处着手、解题步骤以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再通过一个极为生活化的事例加以说明和诠释:邮寄一封信可分为写信、写信封、贴邮票、投信等步骤;每步分别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实现。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本游戏的实现应该怎样设计算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怎样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中发挥的作用,初步突破教学的难点。

  3.选择开发环境:

  教师通过类比“要表达某种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实现”,让学生明白:可以选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环境),来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从而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语言只是工具,算法才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由于VB操作简单、上手容易(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编程,不要提面向对象等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学生听了反而糊涂),所以我们选用VB来实现。避免学生建立“编程=VB”的片面观念。

  4.编程实现: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并调试实现。

  (1)界面设计:界面是应用程序呈现给用户的外观,也是实现人机交互的接口。

  (2)编写代码: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

  (3)调试运行:刚编写的程序不一定正确,必须在计算机上反复实际运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测试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游戏的界面,再让学生思考:该界面需要设计哪些部分呢?

  接着教师打开课前准备好的游戏半成品,先简要介绍VB的工作界面,对VB独特之处进行有选择地说明:如界面设计窗口、代码窗口、运行,停止命令行,让学生能很快地进行。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卡通画》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七课的内容,学习领域是造型·表现。卡通画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己有的认知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让学生从美术造型、色彩、表现形式的角度去进一步地了解卡通画,感受卡通形象夸张、变形的特点,以及卡通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通过学习临摹卡通形象,培养学生的造型、构图能力,提高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卡通作品的色彩美与造型美。

  2.初步学会欣赏卡通作品。

  3.选择一种方法,临摹一幅自己喜欢的卡通作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卡通画夸张与变形的特点,感受其色彩美与造型美。

  教学难点: 了解临摹卡通画的一般步骤,并尝试临摹卡通作品。

  四、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卡通形象,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都储存着大量的卡通形象,他们对每件卡通作品都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卡通与他的生活密不可分,卡通作品夸张、变形的特点他们有所了解,但他们更多地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欣赏,没有从美术的角度去认真地解读。通过几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绘画造型、构图能力,对勾线平涂的表现方法己经学习运用过。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法 运用媒体法 演示法 归纳法

  学习方法:欣赏法 动手实践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将学生分成了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等六个学习小组,并安排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谈话导入→讲授新课→学生练习→展示评价→课堂小结

  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自由谈一谈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卡通形象。

  在讲授新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

  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一组卡通形象,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形象,并且谈一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让学生说一说:除了动画片,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卡通形象。

  接下来,我再告诉学生:什么是卡通,然后重点讲卡通形象的特点。

  我分别出示了写实和卡通化的两组图形,让学生对比欣赏,感爱卡通画的特点,并且归纳出卡通画夸张与变形的特点,再出示一组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进一步地感受卡通造型形象、神态、动作的夸张。紧接着,让学生再一次欣赏、讨论教师的一组卡通范画,初步了解卡通画勾线平涂的表现方法。然后,再介绍卡通画的临摹方法。

  接下来,我安排了学生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卡通画与生活的联系,我特意为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些衣服、杯子,手提袋等不同造型的作业纸,让他们在上面设计卡通画。

  在评价交流环节,我采取了自评、互评、小组评、师评等方式。课后,还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自己喜爱的卡通作品,并尝试自己来设计卡通形象。

  七、教学反思

  卡通画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议一议来进一步地认识卡通画的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认识卡通画,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本节课中我要把握好的内容。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怎样把这一节看似简单的绘画临摹课上活、上实,是我要认真去把握的一个重点。美术新课标中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本课中,我力争通过让学生看、比、议、说、画、评,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录像、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准备录像或课件。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3-74页的内容及相应的习题。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本课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二、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1~20各数,并且知道它们的组成。

  2、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你们欢迎吗?来点掌声好吗?下面张老师有个问题,你们知道今天教室里来了多少位听课的老师吗?我们转过头,按顺序从左边开始一起数一数,好不好?

  2、看来我们身边很多事物的数量都超过了10,所以我们只认识10以内的数是不够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大些的数,(板书、指着课题,让学生读)11—20各数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哪个小组学得最认真,最好。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摆一摆,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10根后捆成1捆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往下数,满10根后再捆成1捆,现在开始。(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在展台上操作,如下图所示)

  完成后提问:同学们已经数完小棒了,那你知道1捆有多少根小棒吗?(10根)那么1捆就是几个十呀?(1个十。板书)

  (1)、我们是1根1根地数,数了10根,所以说它是几个一呀?(10个一。板书)

  (2)、10个一是这一捆,一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一个十。(板书,齐读)

  (3)那2捆是几个十呢? (2个十)

  2个十就是多少?(二十。板书,齐读)

  2、说一说,加深理解

  ⑴认识11

  刚才同学们数小棒数得很好,下面张老师再考考你们:刚才我们在摆小棒的时候,把10根捆成1捆是1个十,1捆就是10根小棒,同学们请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拿出11根小棒? (板书11)

  学生摆小棒,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拿出11根小棒(1捆小棒加1根小棒)。

  提问:为什么拿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就知道是11根呢?

  理解:(边演示边说)一捆小棒就是1个十,1根小棒就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所以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板书)(教师演示摆放11根小棒的操作过程)

  强调: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数都读作十几。(板书)

  教师范读11(十一),让学生跟读。教师板书:十一。

  ⑵认识其它各数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最先拿出19根小棒。你用什么方法很快就拿好?

  A、提问:19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B、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满10根又捆成一捆,现在是几捆?(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20就是由2个十组成的。

  归纳整理: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就是由2个十组成的。

  游戏:跺脚表示十,拍手表示一,猜猜合起来表示几。

  3、读一读,掌握数序

  (1)、师: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自己动脑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下面看这把尺子,你能填出空缺的数吗?

  (齐读)

  (2)、观察直尺,回答问题:

  14前面一个数是多少?11后面一个数是多少?

  16和18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比12大又比18小的数有哪些?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课本“做一做”

  课本73页“做一做”上的学具各有多少?(先问画了什么,再板书,然后数,最后汇报)

  2.

  1113 16 19

  20 17 13

  11 13 15

  12 14

  3.1个十和6个一组成( )。

  1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0里面有( )个十,20里面有( )个一。

  5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四)、总结课堂,延伸新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呀!你们开心吗?老师也很高兴!今天小朋友学得真不错,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说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二十

  11 19 20

  读作: 十一 十九 二十

  1个十和 1个十和 2个十

  1个一 9个一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全一册第五单元第三十二课中的鉴赏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间音乐,增进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乐曲的意境,难点是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分段欣赏——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光明行》的音频,提问学生从音频当中听出了怎样的内容,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进行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光明行》是我国音乐家刘天华的二胡作品,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希冀与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二胡作品,听听两位大师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又分别想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入新课《二泉映月》。

  这样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转移学生注意力至课堂中,同时初步了解所学作品的体裁,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是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提问学生对民族音乐家华彦钧有多少了解。学生了解的并不是很深,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简单的介绍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生平,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之后,请学生初次聆听乐曲《二泉映月》,再次提问,乐曲的情绪有怎样的特点?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共同总结出乐曲的情绪是忧伤的、哀愁的。

  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音乐的基本信息,发挥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是分段欣赏环节

  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乐曲《二泉映月》进行分段聆听和鉴赏。当听到引子的时候,提问学生乐曲的情绪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加以补充:引子部分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

  聆听到第一乐段的时候,再次提问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对这首乐曲的风格有了基本的掌握,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第一乐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接着我会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乐曲的三、四、五乐段以及尾声,请学生自行鉴赏,我会进行适当的补充,并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出乐曲的情绪变化幅度较大,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在表达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层层深入地掌握新知,同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了解乐曲本身及其深刻内涵。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这一环节我会简单介绍二胡,并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为乐曲进行绘画、诗歌的创作。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与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第六课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只有准确认识与充分理解此观点,才能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勇于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才能真正理解后面的问题。同时,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宪法的相关知识,理论性又很强、有点枯燥,理解上较困难。教师在教法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也是一个难点。

  2、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此问题是第一目的起点,也是一个重点。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了关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领会了宪法内容的特殊性,知道了宪法在内容规定方面与普通法律不同时,才能进一步、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等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很清楚。例如,有的同学认为宪法高高在上,离我们很远等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好的关心国家大事,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2、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3、过程与方法: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四、说教学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之所以确立为重点是因为只有充分理解好此内容才能为掌握第二目的内容打下基础。

  五、说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心国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并与之相对应的程序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系的列学习活动,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换和迁移的能力。我在这节课采用对比和设疑式教学法,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教学手法如下:

  1、充分利用教材中拟人手法介绍的“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比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或者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并加入更详实的资料与案例,对比理解“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在讲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时,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既可借助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小栏目——名言与法律体系金字塔,也可在讲解时,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用“排座位”的小游戏(可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为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法规排位子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六、说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四部宪法发展过程。

  这部分在教材中是第一目最后要了解的内容,我采用倒叙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到现行宪法是一部最好的宪法,它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人物志贺直哉的小说。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动传神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能力,且这篇小说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好的体验,并从作品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且对7——9年级提出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而,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技能: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品赏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赏语言和结构;

  提高想象能力,学习续写的方法。

  (2)过程方法:

  自主预习,自行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本篇小说进行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关注自己的个性,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

  3、重点与难点:

  a、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及本课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

  (2)学习本文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里活动的方法;

  (3)探究小说的主题;

  (4)学习续写的方法。

  b、《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对7——9年级阅读上要求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其次,续写这种题型学生训练得较少,且它要求要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展开想象,需做一番必要的指导,因而我把教学重点中的“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及“学会如何续写文章”设定为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我将把这些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利用网络查找作者的生平及有关著作,积累名言,并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已做到心中有数,他们知道阅读小说的重点是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学习能力与水平呈椭圆形分布,中等水平的学生居多,对于难点,他们心理上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与依赖情绪,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大多能把问题解决。

  2、教法与学法: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堂上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批注法、比较法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设想及过程:

  由于这篇文章能很好地体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因而它虽是自读课,但我仍以讲读课的方式来设计。我除了从阅读小说的主要步骤——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主题研究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小说阅读的指导外,还意图通过各种题型的设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几方面的能力。本篇课文我打算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并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

  第二课时为公开课,着重通过品析人物形象来感悟主题。

  第三课时为作文教学,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续写的指导、写作与交流,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现详细介绍公开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给我一双翅膀》,导入——刚才播放的这首歌听过吗?同学们想不想有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呢?是的,这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可是,有一个孩子,他的这个美好愿望却破灭了,那双想自由飞翔的翅膀也被折断了。他是谁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他,走近他,倾听这个异国的悲剧故事。

  (说明:这个活动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复习旧知,复述故事:

  这篇小说的开头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请你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品析人物: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相应的的地方作批注,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后全班交流。

  1、本文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

  3、文中次要人物起何作用?

  (设计意图:此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并为主题的归纳做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四、比较阅读,感悟主题:

  朗读《风筝》“折毁弟弟风筝梦”片段及《清兵卫与葫芦》中“父亲砸碎葫芦”片段,说说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有何异同。

  (此活动除加深学生对主题的感悟外,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拓展:

  古人云:“玩物丧志”,学了本文之后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看法。

  (此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并锻炼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六、小结:以一些有关“爱好”、“兴趣”的名言作结。

  (此活动既延伸了课外,有让学生有所积累。)

  七、作业:

  1、阅读《风筝》、《一厘米》、《奥伊达的理想》以及《清兵卫与葫芦》等课文及本课后的附文,说说这些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有何异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2、查找因“爱好”、“兴趣”而不断努力,并取得成就的名人事例。

  板书设计:

  清兵卫——痴迷葫芦,个性执拗……

  要尊重个性发展

  大人们:固执、蛮横、自以为是……

  (此板书会因课堂上学生的感悟发言而有所增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续写的指导、写作与交流,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 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 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 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1.导语引人:展示课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2.整体感知

  (1)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3)学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3、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4、指导背诵课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5、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6、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作业: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说课稿 篇10

  导读:该活动方案的意图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该活动方案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目标:

  1、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与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的作用和有趣。

  2、运用分类、计数、统计、等分的方式公平地分配礼物。

  准备:

  1、经验准备:

  (1)具有初步的分类意识,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大小等不同特征分类。

  (2)能够一一对应点数1~20以内的数量。

  (3)具有一定合作意识和经验。

  2、物质准备:

  (1)该活动以分组进行为宜。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四人。

  (2)每组一袋礼品,礼品袋分四种颜色(红、黄、蓝、绿),内有各种小礼物,数量以每人每样可以分到一至三个为宜。

  (3)与礼品袋颜色相对应的记录表每组四张。四种颜色的小标记每组若干。

  过程:

  1、进入“送礼物”的情景学习分类。

  (1)今天老师从北京为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每组一袋。

  (2)请你们打开看一看袋子里都有什么礼物。(引导幼儿认识礼物,并从中了解北京的特色。)

  (3)请你们给礼物分类,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2、挑选礼物并进行个人的记录与统计。

  (1)每人拿一种礼物,说说拿的是什么,数数一共有几个。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统计结果(如下表)。

  (3)请把自己的礼物图片找出来,贴在礼物标志上,然后把你一共有几个礼物用数字卡表示在“?”的位置。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将自己的礼物等分给同组的小朋友。

  (1)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礼物分给同组的小朋友,每人都要分到,而且要一样多。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2)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每人得到几个?每人得到的礼物一样多吗?如果不一样多,怎么办?

  (3)幼儿记录个人分配结果,教师个别指导。

  (4)引导速度快的幼儿把自己记录的分配结果与教师交流。

  4、张贴个人记录表,集体讨论与交流。

  (1)你分的是什么礼物?一共有几个?分给每个小朋友几个?是不是一样多?

  (2)你是怎么分的?(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如果语言表达不清,可请幼儿再操作一次。)

  5.希望你们喜欢老师从北京带来的礼物,有机会到北京去看一看。

  评析:

  该活动方案的意图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该活动方案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1、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礼物”对幼儿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送礼物活动富有情感色彩,非常有利于在异地借班活动的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使幼儿愿意亲近教师,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等分礼物又符合幼儿现实生活和心理的需要,所以很容易使幼儿投入学习。

  2、活动重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的作用和有趣,让幼儿通过统计和等分的方式公平地分配所获得的礼物,这些目标粗看对于中班幼儿似乎有些难度,但谁又能说这些内容不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呢?关键要看统计和等分数量的多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活动目标非常适宜幼儿。

  3、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符合幼儿当前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看出,该活动过程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先是分类统计记录,后是练习等分,最后总结方法,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有利于幼儿调动原有经验,探索和学习新经验。

  4、活动材料均是幼儿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材料,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学习,有利于萌发参与活动的愿望。准备的操作材料有飞机模型拼板、卡通动物钥匙链、彩色橡皮、贴纸等,做到既保证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又不花哨,从而有利于幼儿专注学习。

  另外,为了避免幼儿从众模仿,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的材料不完全相同,同组内每种礼物的数量基本上是4、8、12,分别与组内幼儿人数相等或为倍数,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数量的礼物进行等分,并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数量的礼物等分后的数量是不同的。

  因为该活动的重点不是记录,因此教师力图使记录方式简单易行。记录表格非常简洁,只有四格,表格中所提供的记录图标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了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幼儿操作。如能在最后总结时直接呈现一张集体记录表,则更能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有些什么礼物,每种礼物有多少,分给每个人有多少,等等,以有效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经验。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相关文章:

1.关于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2.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3.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4.关于说课稿集合7篇

5.关于说课稿集合8篇

6.关于说课稿集合9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四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