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3 21:55: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说课稿汇编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课标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 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xx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 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提示:透镜距书较近。)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 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透镜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作用: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儿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正太郎十分同情它们,就偷偷给老狐狸喂食。因此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安田先生,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深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也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根据本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与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该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学生会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很适合感情朗读。因此,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老狐狸救小狐狸”、“正太郎放回小狐狸”和“老狐狸感恩救正太郎!”这些片段,以读为主,运用“教——扶——放”的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手段学习本课。

  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写结合,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并从中领悟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节课我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四个教学环节:(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第一个环节: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生活经验,来谈对狐狸的认识,接着让学生用词、句谈对本文中狐狸的印象,学生谈话时积极性就会很高。我是这样设置导语的:“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通过对24课的预习,你对狐狸又有什么新的看法?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这样的谈话导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汇报:课文涉及到的角色——小狐狸、老狐狸、正太郎。(指导学生板书 )接着让学生看着板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大意。(出示“故事内容”图片)

  接下来,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图片)交流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板书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去做”这一教学目的,不抢占学生的练习机会。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让学生从课文中快速、较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心用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小组内自读自研,交流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感动的原因。并说出该怎样去读。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感悟。比如:

  指导朗读感悟“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所做的一切事的一些片段”和’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的变化的相关片段”——出示图片。(相机引导学生板书关键词“调虎离山、喂奶、做窝、咬木桩”和 “投送食物、要回、送回、救”)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品读、感受文中精彩片段时体会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爱的伟大。知道人应该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理解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出示2张图片)(“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露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出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4张图片)

  (这样设置,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升华学生的情感,再次唤醒学生博大的爱心和生态意识。)

  第四个环节: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1、欣赏小诗:《我喜欢你,狐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与动物的纯真感情。(出示图片)

  2、课外练笔:写一个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片段。(出示图片)

  (这样设置,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了表达能力,而且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同一个事物,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学主题再次得到升华。)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价值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在厦门,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厦门的白鹭洲有鸽子,鼓浪屿上有“百鸟园”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那么多的鸟也有相同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2、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等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和的一面.具体的目标为: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

  (2)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

  (3)萌发爱护鸟类和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难点为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看了,听了,都会忘的;只有我操作了,才会记住.”因此身临其境的学习定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过一些常见的鸟。

  2.物质准备:“百鸟园”的场景,鸟类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图,各种鸟的图片若干,磁带,录音机等。

  二,说教法: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让幼儿观察探索,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事物的'现象,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

  2.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不同环境,不同的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自己与图片的互动中,来获得不同的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并能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如进行分类的经验.通过材料的自我纠错功能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引导法:

  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运用适当语言,帮助幼儿来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并灵活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讨论谈话法:

  新《纲要》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在多通道,多感官的参与下,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2,体验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不同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的了解,我提供了鸟类生活的背景图及不同的鸟类,让幼儿在操作,纠错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办法组织活动程序,具体流程为:

  激发兴趣――参观比较――操作体验――反馈延伸.

  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便向幼儿提出“百鸟园”的要求,激起幼儿的兴趣;并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向幼儿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要仔细观察你认识哪些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在第二个环节我集中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自己探索说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同时让幼儿讨论企鹅是不是鸟类,企鹅生活在什么地方目标(1)在这里自然完成.

  操作体验:

  下面进行的是小组式的游戏教学.指导语:你们知道这些鸟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幼儿自由回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鸟的图片和它们生活地方的背景图,请小朋友试一试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操作,并学习按背后的正确答案自己纠错.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把各种鸟类送到它们各自生活的地方,判断,感受鸟类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同时,操作材料背后的答案相关会提醒他们重新思考,修正经验.自我纠错的能力得到提高.目标(2)在这里完成.

  集体交流:

  幼儿作品的展示交流,再次提升和加深了前面的活动经验,然后教师鼓励幼儿一起把“百鸟园”里的鸟都送回自己的家,再次巩固幼儿的新经验.新《纲要》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提到,“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在这次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知道的可以问同伴,可以寻找刚才的操作材料来解决问题,让幼儿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反馈延伸:

  这次的活动后,肯定还有一些幼儿不能完成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把各种操作材料继续提供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进行操作,同时提供各种鸟类的图片,图书,VCD等材料,让幼儿继续丰富相关的经验,激发幼儿的爱鸟之情。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质数与合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过程及整合点分析;

  教学效果。

  一、教学分析

  《质数与合数》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最后一个知识。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为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Internet网上有关质数与合数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也非常有吸引力,这就使本节课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成为可能。 同时,我校是全国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早已具有网上搜索、交流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质数与合数》的专题网站,将网络中散落的资源进行整合与集中,便于学生查阅。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能根据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过程与学习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经历对自然数的分类和概念揭示,体验数学问题

  的研究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进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三、教学过程及整合点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根据本课特点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设疑,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如果我们把教室里的孩子分一分类,可以怎样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思维活跃,很快找到了各种不同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情况也就不同。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得到了良好的营造。这时引入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质数与合数”已是水到渠成。

  (二):网上交流,自主探究

  为了给自然数的分类作好准备,我顺势提出要求:请找出你们学号的因数,并发到论坛上。这样利用论坛使每个单一的信息迅速汇集到一起, 大大增加了信息量,便于学生从丰富的信息中观察因数个数的特点。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室的转播,学生的演示,更有利于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能利用论坛相互了解自己的不同发现,感受思维的多样性,使课堂上的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接下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发现,教师提出:你认为自然数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几类?学生立即在网上进行投票,教师通过网络能收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意见。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教师马上提出:“那数学家按照这个标准是怎样分类的呢?”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迅速知道了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学生立即运用概念对自己与他人的学号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且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此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学习“筛法”,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教材的编排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也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我把“筛法”在网站上动态的展示出来。声音、文字、图象的感官刺激,化抽象为具体,正符合学生的心理。使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学生能轻松的理解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真正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利用网站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网上练习,分层巩固

  专题网站设计了“学习天地” ;“考考你” ;“智力快车”等练习,按照教学要求和进度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在学习和交互练习中,人机交互可以是有快有慢的、有难有易的。学生可以得到网络及时评价,因而既可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因需要而学习,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最后全课总结。这对于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效果

  总之,本课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增加了信息量,扩大了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落实了因材施教,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同学们的信息素养的到了培养。他们不但掌握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还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判断。网络环境给数学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说课稿 篇5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张公小学的苟小芳。我说课的题目是《数蛤蟆》,下面我按照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九课。《数蛤蟆》是一首四川童谣,它的歌词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学生听起来风趣幽默,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他们对事物好奇,而且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较强,能模仿简单节奏,但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认知还不够,所以我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唱会歌曲《数蛤蟆》。

  2、学生找出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

  3、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益虫从我做起。

  四、教学重、难点:

  由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愉快有感情的声音熟练地演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

  找出歌曲《数蛤蟆》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为歌曲编创歌词。

  五、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模仿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流程:

  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

  节

  1、快乐猜谜,揭示课题。

  首先以小朋友喜欢的猜谜语引出本课的主角蛤蟆。播放图片,向小朋友介绍蛤蟆的本领,激起孩子们对蛤蟆的喜爱之情,并揭示课题。

  2、看动画,回答问题。

  播放动画视频《数蛤蟆》,让小朋友带着问题观看动画。看

  一看动画中地上有什么,水里有些什么,然后分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3、师生游戏、学习歌曲。

  先播放本课中的歌曲,让孩子初听音乐,从中感受欢快的节

  奏。之后请小朋友来当老师的小回声的游戏,学习歌曲中的节奏。我准备了歌曲中的三条节奏,用手拍打,让学生模仿;然后出示歌词,师生按照节奏读歌词,同时手拍节奏;最后师弹钢琴以问唱的方式,引导学生答唱,这样互助学习歌曲。师生互助学习,这样练习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接着播放《数蛤蟆》音乐,让孩子先听一遍,对比一下,再完整地跟唱一次。

  4、反复实践、辨别乐句。

  结合学习歌曲时拍打的节奏,来引导小朋友找出旋律、节奏

  相同的乐句,用一样的颜色标出来,然后小组分工合唱歌曲。

  5、师生合作、分工完成音乐会。

  学生分组演唱,给演唱的同学分发蛤蟆头饰,戴着头饰演唱。没有唱的同学拍节拍,老师弹钢琴一起完成演唱会。

  6、开动脑筋、编创歌词。

  最后是为歌曲编创第二、三段歌词的环节,我在课件中,制作并出示第二只和第三只蛤蟆的出现,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有了多媒体信息的加入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把小朋友回答的歌词填入歌曲之中唱一唱。

  7、德育渗透

  学习了《数蛤蟆》这课之后,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了

  解了蛤蟆是益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教导小朋友应该保护蛤蟆、保护动物、还要爱护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更应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台阶》,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叙述了一位勤劳“父亲”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这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台阶》一文,上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主题和同册第五单元“感受亲情”的主题,后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悟人生中的关爱与温情”的主题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人文意识和情怀,他们是想启示学生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情感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具有传统美德的谦卑精神。培养学生面对人生困苦时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2、知识目标:

  (1) 理解、揣摩关键性的词语。像:“尴尬,微不足道”等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 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学习作者怎样以“台阶”为线索,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深入实际、观察生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农民的典型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难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四、教法与建议

  教法:诵读法、点拨提问法,情景设置法,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1、默读法:指导学生在课后熟读课文,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

  2、点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3、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创设出文本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中。

  五、学法与要求。

  1、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的身影,今天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揩(kāi):擦、抹。 凹凼(dàng):凹落而成的水坑。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zào):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从人物形象入手默读课文。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台阶高、层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哪些品质?

  勤劳、朴质?? 善良、执着?? 抠门,小气??

  抠门,小气是为了修屋,农村特定的环境逼迫父亲必须积铢累寸,一点一点攒

  钱,才能实现心中的目标。父亲身上有关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3、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3, 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可以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很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

  每天捡砖捡瓦、塞角票、冬天砍柴卖柴,一点一滴的攒起来盖房子的钱。用这样的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了?

  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人也感觉不自在了。

  师补充: 新台阶砌好了,父亲的理想实现了,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同时也说明父亲身上具有的谦卑精神,他不愿意用高高在上的眼光去看别人。

  (4)、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而不去突出表现父亲的终年辛苦呢?

  师: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辛劳

  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拨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作者迫切希望落后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变,农民生活能够得到改观。

  小结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八、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九、板书设计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台 阶

  嫌旧台阶低做新台阶

  爱新台阶

  颂扬之情

【有关说课稿汇编6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汇编9篇

2.有关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有关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4.有关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5.有关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6.说课稿汇编五篇

7.说课稿汇编四篇

8.说课稿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