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8 09:24: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体会和谐的共同需要,要相互宽容和尊重”。本单元既是前三个单元的合理延伸,又是对前三个单元交往道德的概括和升华。

  本框内容共两目:第一目“金无足赤,人各有别”——解释了宽容的基本内涵,说明了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第二目“宽容他人,悦纳自己”——说明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利人利已。宽容是有原则的,是有策略的。其中,第一目是基础,第二目是提高。

  二、说学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只关注自身,缺乏谦让,对他人缺乏包容之心,以致心胸狭隘、处处设防,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形成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团队精神,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同时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宽容意识,但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待宽容是盲目的,缺乏原则性,缺少技巧与策略。所以对学生进行宽容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宽容的心态,引导他们掌握宽容的策略非常有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体验宽容自己、悦纳自己的快乐。

  *能力目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辨证看待宽容与原则、自己与他人。

  *知识目标: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

  难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宽容的原则性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设置法激励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我为学生呈现河北正定大佛寺的大肚弥勒佛两侧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诸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通过对联赏析,引出宽容主题,从而导入新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感知宽容。

  (二)感知宽容

  古往今来,有关宽容的故事数不胜数,教师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故事说起,通过问题的设置:如何评价大学士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行为,引发学生对宽容内涵的思考,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宽容的内涵。

  在总结出宽容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追问“邻居为什么会主动让三尺”引导学生思考宽容的作用:促进邻里关系和睦,利人;提升自己的形象,利己;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社会。接着从六尺巷的故事说到邯郸的名胜古迹回车巷,通过学生讲述回车巷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宽容利国的道理。从而完成了知识目标:宽容作用的学习,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生活需要宽容。

  在学生初步认知宽容,体会宽容作用的基础上,进入第二板块:践行宽容。

  (三)践行宽容

  是不是认识了宽容的重要性,拥有了宽容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做到宽容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宽容还需要能力。因此在践行宽容环节中我为学生设置了四个生活情境,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去解决问题,以此来考验学生的宽容能力。

  在学生答完情境一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对待父母,我们要学会理解和体谅,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尊重孝敬父母。人各有别,我们与父母产生矛盾非常正常,需要我们求同存异,用爱和包容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在学生答完情境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人无完人造成伤害在所难免。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错,以我们的宽容去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

  在学生答完第三题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宽容不是盲目的,是有原则的,要讲究策略,我们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对违法犯罪这些违背原则的问题我们决不能宽容和谅解,而要旗帜鲜明的与其斗争。

  在情境四答完之后,使学生明白学会宽容,不仅要宽容他人,还要宽容、悦纳自己。在宽容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我。

  四个生活情境的设置,不仅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了宽容,而且在师生沟通交流中指导学生掌握了宽容的策略,教他们学会了宽容。并且将本课的重点“生活需要宽容”难点“宽容是有原则的”内容融入其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话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宽容他不简单。尤其是当自己、当至亲至爱的人受到伤害时,做到宽容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正践行宽容,而不是停留在说教层面。我设置了第三个板块:拥抱宽容。

  (四)拥抱宽容

  给学生播放发生在河北邯郸的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为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求情请求轻判的感人案例。师生共同体会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为了达到预设的目的,我对视频的使用进行了重新安排。首先由教师向学生讲述案情发生的经过。向学生抛出问题:当伤害发生之后,面对杀人凶手,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会向法庭提出什么要求?让学生真实的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并适时进行补充引导。

  当学生谈到不能原谅时,要让学生明确不原谅是因为生命是珍贵无价的,任何人都不能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而有意伤害致人死亡已经触犯了我国法律,理应受到惩罚。不被原谅情有可原,这就将法律道德常识渗透其中。

  当学生谈到原谅时,教师要对学生看问题的深度思想境界的高度给予肯定,面对失子之痛还能找己之过,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很不简单,此时的宽容境界更高,是一种美德。通过教师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将宽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在学生发表完自己观点之后,播放视频,告知大家这位母亲的选择。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细心的观察学生的反应,在深受感动的学生中进行现场访问,让学生谈自己感动的原因。教师对这位伟大母亲的选择也表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谈感受使师生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洗礼。

  很多思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上学生很感动,课下学生一动不动。为了达到知行合一效果,我在播放完视频后设置了一个宽容宣言环节:“亲爱的。。。我想对你说。。。“在这一环节里,我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张彩色卡纸,鼓励他们在这张卡纸上对曾经的那个人曾经的那个事表达出此时宽容的心态,以及当时不够宽容的歉意。并鼓励学生深情的喊出自己的宽容宣言。引导学生将宽容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

  (五)课堂小结

  最后在肯定学生宽容宣言的基础上,对学生再一次进行鼓励: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和老师,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衷心的希望同学们“容者大成”。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集知识、情感、教育为一体的课。根据学情我大胆的整合了教材,重新编排顺序,适度增删教学内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特别是挖掘了河北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采用板块式教学过渡自然,情景设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整节课下来教学总体思路比较清晰,各个环节设计也比较合理,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驾驭能力上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个体发言进行评价时语言不够准确到位,有些问题由于教师过早下结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言,师生思维火花碰撞不足,使得课堂生成延展性不够。一节好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本节课在引导、调动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学生的参与面过窄。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理念

  二零一一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初中生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领悟情感的提升等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总之,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说教材

  1.说教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作者是梁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是另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学习游记类的文章,通过记述作者的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本单元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此单元目标。

  2.说学情:

  认知层面: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有一定的基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文章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八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

  能力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有限,时空的距离很难理解这篇文章,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本文语言精美,文化内涵厚重让学生难以理解,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说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讲解。

  知识与技能: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需要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将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在教学设计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壶口瀑布的气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语言。所以把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去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之情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梁衡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歌颂。因此,将根据文章内容,感受黄河的魄力,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养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作为本文的情感目标。

  4.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需要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把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因为七年级虽然学过黄河颂,但是对于时空局限及时代因素的影响,所以把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作为难点。

  5.说教材处理

  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针对第二段内容主要讲雨季特点,第三段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体现枯水季节的特点以及作者多角度的对壶口瀑布进行描写。第五段是过渡段由水写到石,简要提一下。第六段是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需要重点讲解。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2.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文的语言特点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根据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6个教学环节。

  1.导入3min: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导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学习了《黄河颂》这篇文章,而光未然恰好在壶口瀑布写下这篇文章,可以自然的引出《壶口瀑布》这篇文章。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导入,可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

  2.初读,感受写景之奇12min: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壶口瀑布和正常瀑布的区别,调动学生积极性(情景教学法:使用视频,更加直观让同学们感受到黄河枯水期的气势磅礴);进而比较雨季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从文章结构来看,第五段从水写到石,侧面写出水的力量,点明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3.细读,欣赏表达之美10min: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分析第三段的重要句子来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活跃度,体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实例,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进行赏析。通过反复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内容和比较教学法,通过删改换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从语言和修辞手法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此时会点明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力图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目标。

  4.深读,感悟哲理之深10min:一层层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突破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从壶口瀑布的特点磅礴雄壮,到黄河特点,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等,到中华民族的特点,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所以黄河的特征就是中华民族的特征,黄河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民族精神。从水写到民族的高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齐读最后一段,指导朗读后,在雄壮的旋律中再读第六段,升华情感。

  5.教师总结3min:联系时代以及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黄河蕴含的勇往直前,百折不饶,无坚不摧的民族精神。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6.作业布置2min:

  由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就布置了作业二,注重实践性,让同学们对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去写一段话。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布置作业三,文章结尾的时间究竟有何含义。综合查找各种资源,得出答案。这也符合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7.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是针对文章重难点内容和文章的逻辑顺序来设计的,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由于文章的重点是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所以把枯水季节第三段中的重点句子作为板书主体。文章的难点是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所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白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8.说教学反思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内容。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而本课围绕“情”字大做文章,让同学们感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心、思乡情,感受到世界华人血脉相连的亲情。

  二、说教育目标

  针对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感受全球华人是一家血脉之情,尊重和关心华人华侨。

  2、简单了解我国著名的侨乡和杰出的海外华人华侨代表。

  3、初步了解海外华人华侨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尊重华人华侨,感激他们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活动体验、情绪调节、活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在学法指导上,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我在课堂活动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课前活动:轻松时刻--音乐熏陶 创设情境

  活动一:火眼金睛--图片引入 对话文本

  活动二:视频直播--交流互动 升华认识

  活动三:精彩连载--点击真情 震撼心灵

  活动四:焦点访谈--化情为行 教育延伸

  活动五:激情回旋--红心凝聚 深化主题

  课外活动:快乐出航--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具体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轻松时刻--音乐熏陶 创设情境

  课前,我播放《我的中国心》的歌曲视频,让学生跟唱,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又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一定的情境。

  活动一:火眼金睛--图片引入 对话文本

  1、瞬间回放 情感铺垫

  上课开始,我出示今年国庆庆典活动中 "我的中国心"方阵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结"象征的意义,通过谈话,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看分布图 对话文本

  我出示华人分布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海外华人的数量及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分布,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我们中国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豆博士的话中找到答案,接着播放一段录音对海外华人进行补充介绍,引入下一环节。

  活动二:视频直播--交流互动 升华认识

  本环节我先出示有关唐人街的图片,让学生们说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海外华人生活习俗的资料,我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交流,及时补充有关视频。学生有了丰富感知后,我再追问:"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建中国城?过中国节?"让学生自由发言,我适时给予点拨,(适时板书:保留传统习俗、传播中华文化)引导学生感受海外华人的中国心,并了解他们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不懈努力。

  活动三:精彩连载--点击真情 震撼心灵

  1、故事沙龙 激发共鸣

  我以文本中的插图—莫桑比克计财部副部长郑.马努埃尔回到故乡广东中山手捧故乡井水流下热泪为引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事、物入手,运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展示汇报广东及全国著名侨乡,以及它们形成与它们地理位置的关系,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开展"我最崇拜的杰出的海外华人故事会",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与学习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们创业的艰辛。再运用思考评价法,每小组推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全班交流,以此让同学们感受到游子们的思乡情,爱国心。这样,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具体可感知的生活实际中,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爱国情感的共鸣。

  2、链接画面 感悟真情

  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由“开平华人”这个"点"拓宽到"全球华人"这个"面"上,在《我的中国心》的背景音乐下,展示开平碉楼的图片,并帮助学生概括其特点。展示海外华人在庆国庆、申奥、传递圣火、赈灾等重大活动中的场面,并加以解说,再让学生畅谈看后的感受,我适时给予评价。在此基础上,我运用分析归纳法,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感受海外华人与祖国同悲欢,共命运,我再运用情绪调节法,趁势追问:"为什么这些长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仍然心系祖国,心系家乡?"引导感受海外华人炽热的爱国心,以及他们在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作出的贡献,由此引发学生对他们的尊重。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概括。(适时板书:血脉相连)

  接下来再让学生展示汇报祖国关心或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具体事例。如利比亚大撤侨、海地地震、日本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是战乱中祖国的行动都是,但学生往往比较少关心这些,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板书:祖国情怀)

  这一环节的设计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为学生情感的激发创设一个有层次的认知过程,学生有感而发,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活动四:焦点访谈--化情为行 教育延伸

  由书本走向现实才能体现教育的人文质量。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焦点访谈,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在深入体会海外华人爱国的基础上,我先引导孩子们说说"将来如果你成为海外华人,会怎么做?如果身居国内,你又将怎样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再引导学生回到现实:"沐浴着祖国关爱的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来表现我们的中国心?"运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努力学习、关爱他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来谈,使学生懂得把爱国情感落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从而达成品德教学所要体现的知行合一的理念。

  活动五:激情回旋--红心凝聚 深化主题

  我再次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运用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小红心上写下自己的决心,然后贴在小组的红心上,再由组长把小组的红心贴在大红心上,颗颗红心凝聚在一起,深化了主题,使爱国之情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最后在音乐中朗诵一首爱国短诗,让活动在高潮中结束。

  课外活动:快乐出航--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在本课教学的尾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和"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我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乘上你喜欢的小船出发吧!

  1、把海外华人的爱国故事讲给家人听。

  2、了解海外华人华侨对家乡的贡献,如自己的周围有没有海外华人华侨创办的工厂、学校、医院等。

  3、把爱国情感落实到平常的事情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六、说板书

  本节课板书设计力求突显教学重点,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海外华人的中国结 血脉相连 祖国情怀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合作与交流中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共赢。学生从爱国歌曲中、从爱国人物的故事中、从爱国人物的精神品质中,感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心、思乡情,感受到世界华人血脉相连的亲情,升华了自身的爱国情感。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找最大公因数》 。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分别找 12 和 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本节课,为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三、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

  本学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更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语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及你来当老师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它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七、教学流程设计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通过比比谁最棒,先自己找出12和18的因数,他们的公因数是哪几个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然后出示集合图,让学生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总结出用列举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接着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快速反应让学生找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并让学生小组探究什么样的两个数为互质数。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让学生积极汇报自己掌握的方法很快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能把它们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提高了自已的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有的说学会了怎样找最大公因数,有的说我总结出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们能用自已的语言非常清晰的总结出自已的收获,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能力提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图层与拼贴技巧》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课内容,它是在Fireworks图形处理软件中操作完成的,本节课是在学习图像获取、加工和简单制作网站标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节内容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使用图层和选取工具来制作合成大头帖和大头贴模板,这节内容既能复习掌握前面的打开、导入文件的方法,又能掌握利用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学生今后学习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调整图层的顺序方法;

  (2)能利用大头贴模板和拼贴的图像制作成合成大头贴;

  (3)能把普通的图像制作成不同的大头贴模板;

  (4)能利用“属性”面板中的“边缘”设置为“羽化”,然后拼贴出自然柔和的照片;

  (5)会保存“PNG”格式的文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打开文件和导入文件及调整图层顺序体验合成大头贴的拼贴过程;

  (2)通过选取工具和图层的使用,让学生掌握拼贴大头贴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制作合成大头贴和大头模板,体验学习电脑应用软件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应用软件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家庭相片进行拼贴成大头贴,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图层顺序的调整;

  (2)选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3)“羽化”效果的制作。

  依据:只要把选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了,结合“羽化”效果就可以制作出较自然柔和的大头贴,从而掌握拼贴技巧。

  2、难点:

  选取工具的使用。

  依据: 因为要拼贴出效果较好的大头贴就必须熟悉选取工具的使用,而选取工具的灵活使用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环境

  1、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2、软件准备:多媒体网络控制软件、PowerPoint和Fireworks软件。

  。(六)教具准备:

  相片、名信片各一张。

  二、说教法

  本校的八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喜欢模仿操作,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本人在本节课中用我的家庭相片做为拼贴素材为例子,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来操作练习,

  而且还提供视频教学录像给学困生,让全体学生都尽可能达到预设目标,所以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有探究法、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

  三、说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性思维较强,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认识比较直观,而理性思维相对较弱,理解事物本质并不深刻。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掌握用Fireworks进行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在情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挑战自我,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

  预估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

  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母亲和女儿长期分居两地,母亲有个愿望想和女儿合影,但距离太远,我们能帮帮她吗?

  课件展示要合成的大头贴。

  注意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成

  大头贴

  教师课件出示制作合成大头贴的过程:操作步骤:单击“文件” 单击“打开”从文件夹“模板”中选择一模板 单击“打开” 再单击文件” 单击“导入”选择要拼贴的照片 单击“导入” 调整照片的大小和位置 调整图层的顺序(如果与多张相片拼贴重复导入照片操作)

  通过“另存为”把文件保存为“PNG”格式。

  探究活动:利用素材中的一张模板和一张或多张照片制作合成大头贴,然后以自己名字命名保存在电脑桌面。(教师点评)

  学生按课本操作方法或按教师出示的自己尝试探索。(如果学生探索不出来,可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教学录像进行模仿操作)

  操作练习,完成简单的合成大头贴。

  抽一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讲解演示操作步骤转播给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巩固制作合成大头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制作大头贴模板

  同学们,我们已经懂得简单的拼贴成合成大头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模板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在合成的“大头贴”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模板其实就是包含有透明区域的图像,因此,只要删除图像中一些区域,使其透明,就可以把普通的图像制作成“大头贴”模板。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工具去实现这效果呢?(可出示相片和名信片进行讲解)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选取工具来实现,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操作方法尝试进行简单的操作。

  教师演示羽化前后的效果对比,然后教师提示性演示操作,介绍“选取框”、“套索”和“魔术棒”工具的使用以及“羽化”效果的设置。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制作出大头贴模板。

  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学生尝试操作。学生观察模板的边缘是否柔和。

  学生静听。观察“羽化”后效果。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上机实践。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逐渐学会阅读课本独立完成操作的习惯。

  视觉感受“羽化”后效果。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选取工具的使用及体验“羽化”后效果。

  环节

  估用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挥想象制作特色合成大头贴

  创意设计活动:有一个家庭,丈夫和妻子女儿分居三地,他们未拍过全家福相片,现请同学们帮忙:选择或制作一大张头贴模板把他们的单人照片制作成一张大头贴的全家福,然后把作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姓名+全家福)保存在电脑桌面。

  展示学生的作品,由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阐述作品所包含的技能,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新发现的操作技能。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作品的亮点和艺术性。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作品

  学生参与评价。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感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拓展

  利用选取工具选定区域后拖动选取图像过程中,如果同时按下“Shift”、“Alt”或“Ctrl”进行操作会有什么样的意想不到效果呢?

  学生思考与观察,时间充足时可自己尝试。

  为学生留下了学习发展的空间。

  课堂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尝试回答

  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说课稿 篇7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 A 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 A 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 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

  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读、议论完之后,请学生动笔完成课堂练习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样,通过CA 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 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 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 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3.物理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4.【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5.【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6.【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