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6 21:57: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笋芽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这一课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前两课的训练,加上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所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为第二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1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4、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

  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开始,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常见的竹林图片(画面),让他们说说竹子是怎样长成的。接着出示“笋芽儿”图片(画面),让学生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然后,启发学生: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两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随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这一阶段共分二个环节:

  1、第一个环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读读课文;

  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此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大都能快速地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第二个环节:

  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接着,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强调:

  平舌音的字“笋、钻、滋”和翘舌音的字“揉、润”;区分鼻音字“扭”和边音字“唠”。字形方面,重点交流 “漆、辫”的识记。

  最后,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生字学习”部分,出示文中的生字,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画面)。

  三、多元阅读,以读代讲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指名读文,启发思考:

  首先,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尝试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启发学生: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呢?请你细读课文,划出相关词句,反复读一读。

  学生汇报后,再全班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读出“撒娇、高兴、自豪”时的不同语气。再通过同类词对比,了解“钻”这个字所包含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激发他们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再默读课文,看看文中除了写笋芽儿,还写了哪些“人物”,他们是怎样对待笋芽儿的?启发学生联系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在这里,教师不去作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要学生能大胆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3、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让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再通过小组推荐,请四位同学上台带头饰表演春雨姑娘、笋芽儿、雷公公、竹妈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角色,更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4、配乐齐读,感悟语言:

  学生经过尝试、指导、表演后,朗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再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自由发挥,张扬个性,实现情感与内

  容的'统一,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疑难生字,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时,我采取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

  1、一看:

  学生发现在本课九个会写的生字中,有三个带口字旁的字,那么,带口字旁的字该怎样书写呢?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重点指导了“唤”字。让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唤”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二写:

  学生认真观察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一遍这个字。

  3、三对照:

  写完后,把自己写的字和书上的字进行对照,找到不足之后进行修改,再写一个。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2、到大自然中实现观察竹笋,画一组竹笋系列画,或拍一组笋芽生长过程的照片。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指名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水平有限,以上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丑石》是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本单元内容,教师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章脉络,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努力学习表达技巧,认真思索美与丑这个人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课的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揭示的人生哲理。

  3、学习欲扬先抑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对于丑石的情感变化,理解简洁平实的语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法。

  1、诵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为了取得更好的朗读效果,在学习之前我先与学生共同疏通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排除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整篇文章。

  2、提问引导。

  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先写了丑,再写美)文中的丑与美表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弄懂了这些问题就意味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理解。

  3、讨论分析。

  (1)丑石之“丑”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丑石”之“丑”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去刻画“丑石”之“丑”的;由此得出结论课文一开始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刻画丑石之“丑”: 从外观上直接描写它的“丑”:它的颜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 从实用的角度间接写它的“丑”:它“极不规则,没棱角,也没平面”,盖房子、垒山墙,甚至铺台阶都不行。

  而且它的质地,作磨嫌太细,刻字雕花嫌太粗,即使用来浣纱捶布也嫌它不够光滑。 那么丑石是否真的是一无是处呢?课文接着又讲了两点小用处,于是我又问学生——

  (2)课文所讲的丑石有两个用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半问课文里说得比较明确,学生应该能较快找到相关信息:

  一是石上有个坑凹,雨天盛水后,鸡儿可以去喝饮。

  二是到了十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赏满月。后半问学生开始并不容易理解,经过一番引导后基本能达成这样的认识,再次间接描写丑石之“丑”,两点用处都是微不足道的,且第二点用处“爬上去赏月”,结果是摔下来磕破膝盖。归根结底,丑石确实无用。

  到此课文来了一个小结,我让学生到出那个小结句子——“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以上几个段落作者都是在竭力刻画丑石之丑,其感情变化的轨迹是由“遗憾”至“讨厌、咒骂、嫌弃”,步步下滑。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蓄势,以更好地褒扬丑石的内在美。

  文章自此来了一个转折——下面几段是在叙述丑石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丑石之美。同样,我设计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发现相关信息。

  (3)丑石之美又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①“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②“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给了人们“光明、向往、憧憬”。

  ③“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发现信息的能力,学生基本上都明白了这篇文章前后部分有一个转折,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在这点认识上我又让学生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叫做“先抑后扬”。

  五、说学法。

  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美和丑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生理与适应》是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里的一课。在学习了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基础上,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将会在中学生物课中系统地学习神经系统的构成及其在人体中如何发挥协调作用的,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设计了一系列颇具趣味性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心理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一些适应现象,通过对错觉的体验找出身边利用错觉的实例。

  二、 说学情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体验错觉”这一环节放入了下一课时,本节课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知识目标】:

  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举出生活中适应现象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四、 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反应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在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结合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将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科学证实------解释现象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的教学程序预设以下三个环节。其中在主动参与、探索新知中将会学习到“活动1体验刺激与反应”“活动2认识适应现象”,具体论述如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采用了传统的复习导入方式,让学生知道人体不仅具有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身体运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感觉、思维、情绪等重要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神经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是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功能的等问题。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1

  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为了打破传统的概念型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首先我将以“喷香水”引领学生进入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感性上理解“刺激”与“反应”。

  2.课件出示游戏,让学生分组自选喜欢的刺激——反应游戏如:抓小棒游戏、指认五官游戏、逃避打手游戏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游戏中的现象交流讨论游戏中的发现。

  3.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从而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阅读之后,鼓励学生再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课前的现象以及游戏中的现象。这样在对“游戏”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再去解释游戏现象,估计也就水到渠成了从而突破难点。我将适时小结并组织学生填表。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将突破重、难点,充分体现学法,同时实现探究目标(1)(2)与知识目标(1);让学生对反应时这一概念产生深刻记忆。

  活动2

  科学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首先我将以“闻香水”为话题,引领学生进入活动,进行科学探究。

  接着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认识各种感觉上的适应现象,鼓励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适应现象的实例并试着分析每一适应现象的刺激物、所作用的感觉器官是什么。

  然后我将指导学生用左右手写自己名字,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从以上各种不同的适应现象中能够发现什么共同点?等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适应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闻一闻、看一看、写一写、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实现探究目标(3)。

  ﹙三﹚畅谈收获,深化主旨

  启发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 说板书设计

  为集中同学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我将设计如下板书:

  生理与适应

  刺激→反应

  ↓

  适应

  【设计意图】整个板书简洁明了,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七、 教学设计特色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力求突出以下两点:1.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其实,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略了科学知识,是不恰当的。因此这节课我设计在学生充分体验游戏之后再阅读“科学在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2.充分体现科学要以探究为中心。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愉快的氛围中去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身能力。

  八、 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到了刺激与反应,并能分析游戏中的刺激、感觉和反应是什么,知道了人体在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适应,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在用左手写字的活动中体验了另一类的适应现象。

  纵观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新课伊始,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刺激与反应,但在做完游戏之后,让学生交流游戏中发现什么问题的时候,学生表现得不太积极,不知从何说起,通过教师的引导,后来学生回答了出来。接下来再通过阅读科学在线,运用科学知识进一步分析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亲身的体验,小组合作能分析出这几个刺激---反应游戏的复杂心理加工过程。整个课堂教学中,总的来说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教师在引导方面做得不到位。另外在“认识各种适应现象”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说生活中的适应现象,并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知道适应现象存在于一切感觉中,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适应的表现和速度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说课稿 篇4

  二年级的《“优雅”的请假条》,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音乐家海顿的故事。有一年的圣诞节前,奥地利的宫廷乐师们向公爵请假回家过节,但遭到了拒绝,海顿让乐师们用一种新颖的形式演奏“告别交响曲”,这张“优雅”的请假条使公爵同意乐师们回家过圣诞节。

  初看课文,我觉得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文中有许多词语,学生不理解,再加上他们感受乐曲的能力较低,文中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最好能通过加强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再创设一些语言环境更深一层地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第五小节介绍了《告别交响曲》这支曲子,是课文的重点,我在出示第五小节后,让学生听了两段段音乐,音乐选得非常好,是教材配套光盘里的,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优美的音乐氛围中。先听一段舒缓美妙的,再听一段凄婉深沉的。然后我又范读了这一小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描写这两段音乐的句子,配上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句子,感受音乐的美妙绝伦,体会音乐中表现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接着再从这一节里找一找,哪句句子写出了这场演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再让学生看一支一支蜡烛吹灭时的情景,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凄婉的乐曲表现出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乐师们一个个退下场,仿佛在对公爵说:“ 。”学生有的说:“我多么想念我的亲人,公爵让我回家吧!”有的说:“公爵,我的孩子在等着我,让我们回家过圣诞节吧” 有的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心早已飞回家去了,请您允许我们回家过圣诞节吧” 有的说:“先生,您听了我们的演奏一定明白我们的心情,请您让我们回家和亲人团聚吧”

  通过想像说话,学生能明白了这优雅的请假条所包含的意思。然后再回到为什么是优雅的请假条?我想这样这个最难的问题也就会水道渠成了。

  同时本课文学性较强,语言感染力强。教学时,我想更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我设计了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如第六节中写到公爵被“折服”、“终于”同意乐师请假。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再次领悟到《告别交响曲》乐曲旋律、演奏形式的美伦美奂,敬佩海顿的智慧和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范读、自读、抽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来,从而更深地理解文中请假条的“优雅”。

说课稿 篇5

  我的示范课说课稿分五个模块(即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资源应用、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片讲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旅行,发现了山古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而揭示的人生哲理。不仅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初步领悟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品析推敲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巧妙结合远程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促悟,扶放结合的方法,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找——品——悟——论”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说资源巧用

  本节课我应用了以下几个资源:

  1、本节课生字、词语幻灯片

  2、雪松的直观图片

  3、重点句子品析幻灯片

  4、《卧薪尝胆》动画资料展示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资源材料

  6、同步拓展训练题

  [新课标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而农远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恰能更好的倡导新课标理念,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直观感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向着“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目标阔步前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1、复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幻灯展示有关词语)指名读读再任意选词造句。

  2、导入课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可知道山谷中有什么迷?(幻灯展示图片资源)

  生: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就是一个谜。

  (展示雪松直观图片)

  师:看吧,雪松经受着风欺血压,可它依然傲骨挺立,看着它们,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它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一首诗,有的用一个成语,有的用一句优美的句子赞美了雪松的坚强品质。

  [及时温故,学以自用,同时通过直观展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 深刻领悟

  教学时,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

  谜底是什么?是谁发现的?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谜底。

  (出示课文揭示谜底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我趁热打铁:那么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学生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雪松特点和品质的词语,画出雪松与大雪做抗争的语句。

  (出示有关句子)学生反复悟读,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我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 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读到这里,我们都被雪松什么样的精神所折服呢?(不屈不挠,能屈能伸)

  是啊!雪松虽然暂时的弯曲了,但这里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这部分的设计依据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感悟,紧扣文中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并不失时机的组织交流,让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语言领悟释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朗读、分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重点品悟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出示越王勾践和司马迁的课件资源)说说画面的人物和主要事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课文 加深感悟

  1、指着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2、(出示远程同步练习)加深对生活中事例的理解和感受

  五、说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只长雪松 长满杂树

  积压 弯曲 滑落 反弹

  暂时退让 以退为进

  能屈能伸

  [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3.【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4.【精选】说课稿汇总5篇

5.【精选】说课稿汇总9篇

6.【精选】说课稿汇总五篇

7.精选说课稿汇总9篇

8.精选说课稿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