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4 09:24: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说课稿范文8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继合并同类项后学习的,在今后所要学习的整式加减、分解因式、分式运算、解方程以及今后的数学运算都经常用到,学生对本节课掌握如何,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因此去括号这一节内容在本章中甚至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去括号法则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能否准确使用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去括号法则,通过学生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符号处理。这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不够,考虑问题有欠周全而确定。在突破难点中,主要是通过应用法则时,列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学生在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负号后,学生往往只会改变括号内第一项的符号而忽略了其它项的符号。针对这些错误的解法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而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用运算律去括号。总结去括号法则并能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了设计问题情景,引导探索、发现法则、应用法则的模式展开。

  数学情景教学中应该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接近实际生活的情景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数学认识活动和情感交流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在设计问题情景的教学中采用令学生感兴趣的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多媒体演示三种不同的搭建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化的同时全身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亲自参与思考、发现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探索新知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展开讨论,探讨去括号的方法,教师则进行巡视并引导学生利用分配律去括号。学生在利用分配律去括号时可能会对第二个式子中-1的出现产生一定的困惑,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会先让学生思考-2可以分成哪两个数的乘积?学生容易得出-2等于-1乘2,通过类比学生也就容易明白-1的出现。

  为了帮助学生对法则探索,这里还设计了接近实际生活的问题2,在学生完成式子的变形后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式子中等号两边画红线部分的变化情况,并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括号中各项符号的变与不变是由什么确定的,有了上面几个问题做铺垫,去括号的法则已经是呼之欲出了,然后我再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具体体现如下: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还是不变,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还是不变;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这里把法则编成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探索法则、发现法则是这节课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体验法则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

  发现法则后接下来的是应用法则,在应用法则中,这里设计了三道例题,例1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熟悉去括号法则初步学会用法则去括号其中三题使学生明白去括号还可以简便运算,例2的设计主要是让熟练法则、掌握法则并突破重点、难点。例3的设计是通过变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完成并进行小组交流成果,而教师只是进行巡视并收集他们的错误解法进行板书,让学生展开讨论错在哪里,加强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教学心理学认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与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本节课采用了设计问题情景、引导探索、发现法则、应用法则的模式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法则、发现法则、应用法则,教师只是做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课程标准理念。

  2、学法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根据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逐步掌握,自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高二数学下册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中相关§96二面角的求解问题。是在立体几何知识学习完毕,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立体几何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对二面角求解方法进行的一个补充。二面角的求解是立体几何部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将异面直线两点间距离公式变形应用于求二面角,变形所得公式就是本节所学主要内容,暂且称这个公式为二面角余弦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异面直线两点间距离公式在求二面角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推广引申不但能加深对原题的理解,而且对于扩大解题效果,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通过转化问题探究公式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化归的意识和转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问题的转化过程,让学生认识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二面角余弦公式条件的发现,结构的确定;

  难点:二面角余弦公式条件的发现,结构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立体几何知识学习完毕,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立体几何的研究方法,并成为本节的学习基础。

  2.一般特点分析

  高二学生观察力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精细性、持久性,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以占重要地位,同时概念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掌握和运用逻辑法则的能力,但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掌握和运用逻辑法则的能力存在不平衡性。

  三、教法分析:

  本节采用启导法,以质疑启发、直观启发为主,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演示,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学法指导: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推理——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

  设疑导入→构建条件→形成公式→公式应用→教学反思。

  2.教学环节安排

  (一).情境设置:

  习题1:教科书80页题10

  设计意图:由此题与学生共同回顾二面角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并且根据题设条件,由学生发现该二面角的求解由异面直线AC、DB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提出为什么异面直线可以确定二面角,异面直线怎样确定二面角呢?引出问题二,从而进入第二环节——探索研究。

  (二)、探索研究:

  问题二:

  问1:什么是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两异面直线有多少条公垂线?

  问2:设异面直线a、b公垂线为l,则a、b、l三条直线可以确定多少个平面?

  问3:这两相交平面可以构成两对二面角,这两对二面角大小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到此完成由异面直线构造二面角)

  问4:从四个二面角任选一个二面角,该二面角的大小与异面直线位置有什么关系?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得出异面直线的位置可以确定二面角的大小的结论。再通过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发现线段AM、BN、AB、MN任意一个的改变都会影响异面直线的位置,说明这四条线段可以共同确定二面角,从而发现公式的结构,突破难点;

  问5:令a∩l=A,b∩l=B,M∈a,N∈b且MA=m,NB=n,AB=d,MN=l,求二面角α―l―β。

  通过问题5将异面直线的位置量化,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二面角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5设出四条线段的长,求二面角的大小,从做辅助线、确定二面角平面角,到在三角形中计算求值,最后整理解题过程,由学生自主解决,教师适时引导,多问学生为什么,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提示解题不符逻辑关系的地方,让学生在相互补充,相互找不足的这一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过程中,完善推理过程,得出二面角的余弦公式。通过这一数学交流活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注重学生作为个体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协同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并且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不仅重在学习一个结论,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推得公式中体验成功。

  问题三:用问题二的方法求解习题一

  设计意图:巩固公式的应用,明确如何应用公式;通过对比公式与习题一的条件,让学生认识到本节所学求二面角的方法是对教科书习题一般化所得的结论,体会数学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

  问题四:将公式条件中二面角两半平面的线段放到了以棱上线段为公共边的三角形中,作为了两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深化所推公式中量的理解,其作用是半平面用三角形表示,更有利于在柱体或锥体中解决二面角的求解问题;

  (三)、巩固训练

  习题2

  1.(改编自教科书80页题11)把长、宽分别为4、3的长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BD长为7/5,求二面角B―AC―D。

  2.(教科书80页题11)把长、宽分别为4、3的长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叠成直二面角,求顶点B与D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

  题1是对问题四结论的简单应用。此题题设是将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求形成的二面角的大小,巩固平面图形折叠过程中量的变化情况。

  题2让学生认识:二面角余弦公式建立了四个线段、一个角五个量间的关系,知道其中任意四个,都可以求第五个量,加深对公式的认识,熟悉公式的变形应用。

  习题3:(选自20xx年湖南高考题)已知四边形ABCD是上、下底边分别为2和6,高为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对称轴OO′折成直二面角,求二面角O―AC―O′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创设公式应用条件,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再次巩固立体空间中量的求解用平面解决的思想方法。

  (四).总结提炼:

  1.说明本节所学求二面角方法的可行性;

  2.说明本节所学求二面角方法的合理性;

  3.本节所学求二面角的方法不是教科书中的定理、公式,因此不能作为已知结论在解答题中应用。但学习重视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这节课学习的意义,不是公式本身,而是用已知的知识探究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五):作业

  习题4、为必做题,习题5为选做题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有弹性,避免一刀切,将上述思维发散的过程延伸到课后,使学生活跃的思维得以发展,进而形成思维习惯。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蕴含于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机结合,有意渗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 纵横联系, 说教材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是位于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第锂课的内容o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食物的营养、 合理搭配、 消化器官的保健, 了解了一定的饮食健康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食品安全的问题。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带领孩子们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 关注色素等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及思考新鲜食物是否安全, 讨论到底怎样吃才安全, 以此来关注食品安全中的科学。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 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少了解, 因此本课就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 所以本课的重点放在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上D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 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王。 调查加工食品中色素等添加剂的种类。

  2。 能够和同伴、 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

  3。 能够和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

  同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口

  2。 知道怎样吃食物才安全。

  闫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安全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 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n

  【教学重点】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难点】

  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二、 设计教具, 说准备口

  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多媒体课件一套。 课件中大量的图片和真实的事例, 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 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使他们对食品的安全与否, 有更深的感受。 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o

  三、 激发参与, 说教法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 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热情, 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四、 自主探究, 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日主探究为主线, 引导学生进行 “调杳食物, 收集资料一汇报、交流信息一分析、 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 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的科学学习过程口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 逐渐培养学生臼主学习的习惯和能九 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 品味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五、 着眼互动, 说程序口

  一、 导入新课口

  工。 老师询问学生搜集的食品包装袋情况o

  2。 学生积极汇报日己的搜集成果。

  3。 教师提示本课目标: 我们先来开一个食品博览会, 然后把我们对食品的调查结果进行理口 通过这些活动, 我们要知道: 到底吃什么、 怎样吃才安全q (板书课题: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

  【分析】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对食品进行调杳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o 《课标》 指出: 课外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一部分。 这节课仅仅靠课内的活动是不够的, 采取调查和博览会的形式, 充分交流学生着后和品尝后的感觉, 这种体验是非常有意义的口

  二、 讨论如何对待加工食品。

  1。 小组准备博览会。 (自主策划)

  2。 举办食品博览会。

  〔小组同学互相参观带来的食物标本, 品尝、 了解食物的味道、 色彩及配料情况, 老师也准备了色彩鲜艳的 (含色素多的) 小食品参加博览会〕

  注意: 教师要课前检杳学生所带食品是否安全、 卫生o

  【分析】 师生一齐参加博览会, 通过仔细观察和交流, 学生很容易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口 通过展览, 学生也是第一次知道每一种食品中都有其复杂的配料, 隐含着许多不安全的隐患口

  3。 师生交流活动。

  (1)分类: 这些食物中哪些是加工食品, 哪些是天然食品?

  (犬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 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 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加工食品是批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 在处理过程中, 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 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

  (2)讨论= 食品中诱人的色彩是什么? 你知道关于色素的问题吗?

  体验: 让学生体验犬然色素与人造色素的方法。 le8

  (食品中添加人造食用色素, 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 但吃多了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D )

  (3)调杳: 加工食品中还有其他添加物吗? 大多添加了什么?

  (由于学生对于食物添加剂的认识是个难点, 所以我惜助视频资源, 让学生来初步了解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搜集的食品包装袋进行调查o )

  @孩子们可利用搜集的食品包装袋上的成分说明来完成调查。

  @师生讨论: 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小结: 食品添加剂可以方便食物的保存, 增加食物的色、 香、 味, 给我们带来方便,也丰富了我们的食物。 但是, 应尽可以选择添加剂少、 添加剂量安全的加工食品, 并要注意不多吃。

  【分析】 通过整理, 汇总各组的调查情况, 学生很容易发现各种食品中添加了什么,添加最多的是什么。 在此环节主要是激起学生关于添加剂的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大讨论o教师设想在讨论中学生会因课前收集的证据不足而观点缺乏说服力, 因此应多准备一些关于添加剂的参考资料

  三、 讨论新鲜食品是否安全n

  1。 谈话: 家长总是教育我们少吃零食, 吃好每天的一日三口 可是我们吃的鱼肉、蔬菜等新鲜食物安全吗?

  2。 学生根据白己的生活经验会意识到污染使新鲜食品不安全。

  【分析】 教师要特别强调: 白然界中的毒素会在生物体内成倍浓集, 也会在人体中积聚口 有的农药会残留在人体内几年, 危害很大口 孩子们对污染的话题并不陌生, 在交流讨论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不同见解能敢于去争论o 个课堂才能民主、和谐、 热烈, 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 可以更深地认识到新鲜的食品也含有农药或激素等不安全因素, 大家才会积极想办法, 增加饮食安全的意识。

  四、 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1。 提问: 民以食为犬, 吃, 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怎样吃才安全呢?

  2。 学生讨论交流臼己的观点或提出好的建议。 (蔬菜水果要浸泡、 洗净再吃, 吃水果时最好削去外皮, 选购绿色无污染的食物, 不买过期食物及 “三无” 产品( “三无” 指的是无注册商标、 无厂名厂址、 无生产日期)。

  【分析】 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活动, 教学时, 不必受教科书局限, 应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多谈谈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 教师也应多搜集相关资料利用课件提供给孩子们。 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安全饮食的基本常识, 每天都注意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这才是真正对身体健康负责。 要特别强调, 明理不是目的, 关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五、 拓展活动。

  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了解更多的安全饮食的方法。

  【分析】 科学课不仅注重课上内容, 还注重课外延伸, 延伸对学生科学志趣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ˉ卜ˉ节课的伊始应对同学儡门的调查情况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这样做才能使课外延伸伸到学生心灵深处, 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搞自己的小科学

  总之, 我认为, 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 爱好。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 “学会”, “会学”, 更要使他们 “好学吃 只有这样, 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 “科学”。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教材要求,认真贯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课以音乐与历史为主线,通过分析冼星海及其作品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解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风格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音乐家冼星海不同音乐作品在同一时期的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学情分析

  1、中专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2、热衷流行音乐,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缺少认识与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大合唱》四个乐章的作品赏析

  2、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1、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说教法、

  中学生的欣赏能力毕竟有限,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在教学中利用人物介绍、流动画面烘托、音乐结合解说,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课堂始终处于看中想,想中听,听中学,学中悟的氛围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信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四个乐章,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了解学生对《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认识,全曲你是否听过?你最熟悉哪一首?哼唱一下。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黄河大合唱》作品介绍。

  2)、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四个乐章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3)、然后我将介绍冼星海生平及作品。

  4、拓展探究

  1)、课后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

  2)、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冼星海的风格特征。

  七、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留给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们共同的家中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通俗易懂,采用大自然的生灵作为歌词,描绘了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唱歌曲的要求,我指定了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演唱歌曲《留给我》。

  2、通过演唱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通过演唱歌曲,真确运用领唱、齐唱。

  4、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对于我没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类、对地球的责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演唱歌曲《留给我》。 教学难点:通过演唱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具:课件,钢琴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创设情景法。让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景,感受到音乐的氛围。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听歌曲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演唱等,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中自主发挥、培养兴趣、团结协作。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跟唱、学唱、掌握节奏合作演唱。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我用了问答式的导入法:

  导入:同学们,你们希望我们生活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打击乐器的出现使小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孩子们感到特别好奇。

  二、学习歌曲

  1、初听、看视频范唱《留给我》歌曲中唱了什么?

  你认为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地球上的一切生灵)“妈妈”指的又是谁呢?(地球)

  我首先做了歌曲视频,根据歌曲理解歌词,我以问答的形式来让学生回答,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拓宽思维,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我按照歌词里面的“留下太阳、留下森林、留下小河、留下草原等”来问学生如果让你们来唱,大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唱如:命令式或祈求式,这样是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从我作起。接着又在问题中再听歌曲和熟悉歌词,以便歌曲演唱。

  2、再听歌曲

  歌曲中有个字唱的最长了,你能听出来吗?

  (“漠”6拍),划拍。

  3、再听一遍,找出旋律相同的部分。

  (多媒体演示,相同的旋律划上相同的标记)

  4、让我们带着这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妈妈、爱护地球妈妈的情感学唱歌曲。

  6、歌曲处理、指导演唱。

  7、师:为什么在歌曲的结束句中要反复地演唱“留给我”呢?(学生回答)那么,你觉得“留给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演唱?是命令还是祈求?(学生回答)

  师:我们真心地去祈求人类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吧,我们替地球上所有的生灵祈求,请留给我,留给我和妈妈吧。请同学们试着以祈求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词。(教师伴奏,学生演唱)

  三、表现拓展

  1、齐唱,在“漠”字处用手来划拍。

  2、分组唱。要表现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四、总结

  师:歌曲呼唤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妈妈,需要我们来共同保护,希望同学们能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积极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使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在难点的地方我运用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乐句跟钢琴演唱,由简单的到难切分音节奏和附点节奏反复演唱。

  这首歌我还设计了领唱和齐唱,我采用范唱法来引导学生跟唱,也是我这节课的升华部分,南北排各一组。这呢将在我的课堂中给大家展现出来。然后我采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不紧学会歌曲而且更重要是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来维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妈妈!

说课稿 篇6

  一、说设计意图

  1.教材分析: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到处都充满着奇妙的声音。声音这个内容可以选择很多的角度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声音的由来、奇妙的声音等等,声音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选择的活动就是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是为了给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上有个提升,是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主动探索自然界中的声音。

  2.教育价值:在这个活动中需要幼儿运用观察、、探索、实验验证等多种科学方法来进行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对生活中奇妙的声音产生探究的兴趣。另外在幼儿操作中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也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

  3.年龄判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已有了认识,而且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对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着好奇心,这种兴趣为本次活动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另外,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探索能力逐渐发杂很难,这也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保障。因此我将本次活动放在大班开展。

  二、说教育目标

  根据所选内容,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之下,我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技能五大方面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1.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响。

  (知识目标:重点,教师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的原有经验来谈谈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各种各样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里我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幼儿进行验证,声音是相互碰撞而产生的。了解声音为探索声音大饿产生做铺垫。)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声音是有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

  (能力目标:探究声音的产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这是在幼儿原有经验上的一个提升。虽然幼儿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幼儿好奇心,这里我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来丰富自身知识,了解声音的产生。)

  3.体验与同伴合作操作的乐趣。

  (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幼儿与同伴合作完成,共同来探究声音大的产生,在实践中促进幼儿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我遵循实效性、简约性、重复利用的理念,准备了一下材料:

  1.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唱听到的声音。

  (幼儿的原有经验为活动提供了保障。)

  2.动物叫声、汽车鸣笛声、电话铃声、幼儿笑声

  (各种声音能够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

  3.筷子、木梳、瓶盖、报纸、茶杯、塑料纸、矿泉水瓶等

  4.鼓、小珠子

  (各种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从而让幼儿在探索中知道声音的产生。)

  四、说教学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本次活动的分为四部分来完成。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1.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简单的语言是为了引起幼儿倾听声音的兴趣)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电话声、动物叫声、汽车鸣笛声、孩子笑声等等,那这些声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吧!

  (大班孩子已有了一定的倾听能力,相信教师播放的这些声音大多数幼儿都能够倾听出来,但也会有个别幼儿倾听能力较弱,因此,当幼儿回答完之后,教师有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也是为了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二)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尝试完材料,初步探索声音。(这里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师:老师这里有筷子、木梳、瓶盖、报纸、茶杯、塑料纸、矿泉水瓶等,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这里教师简单为幼儿介绍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②师: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能力强的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如:我把报纸揉一揉就会有声音,但能力较弱的幼儿也有可能无法发现其中的秘密,这里教师就应该选择一到两种材料进行示范,使其发出声音。)

  (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讲述自己探索后的发现,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③教师小结:我们让手里的东西动起来就会发出声音,但是现在怎么没声音了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简单地将幼儿的发现进行小结,并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探索做准备。)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

  (这里教师通过用鼓棒敲打小鼓,让鼓面上的小珠子跳动,并提问:小珠子想要跳舞,要用小鼓做舞台,还要用鼓棒为他伴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感知震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震动二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相信能够使幼儿清楚的知道声音的产生)

  3.幼儿实验操作,尝试让所有的材料发出声音,巩固了解“声音是有震动二产生的”。

  (本环节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唤起了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直接的操作,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东西,当我们去动它的时候,它就能发出声音来;当我们不再去动它的时候,它就没有声音了,进一步巩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听辨声音,模拟声音。(教师通过播放乐音、噪音让幼儿来感受不同声音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活动延伸,模拟声音。

  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角汇总,引导幼儿继续去探索,让他们发现声音的不同,并想象这像谁的声音。

  (将活动材料投放至区域活动中,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且能迁移到其他方面,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五、说结束部分

  1.效果预测:通过这样的设计,我相信基本能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幼儿一定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2.亮点介绍:活动中我充分以幼儿为主体,而且从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操作体验,探索声音——回归生活,听辨声音——活动延伸,模拟声音四大环节来开展活动,其环节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使整个活动有效的开展。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陕西旅游版第一册第八课第一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确定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b,des, chair, blacbard.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this? It’s a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相互询问物品。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听说认读单词:b des chair blacbard

  2、运用句型What’s this ? It’s a … 进行相互询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与意义。

  四、教学程序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Ⅰ、Waring-up

  1、 Greeting

  2、T: What’s ur nae?

  Ss: M nae is…

  T: Ver gd, sit d5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植物的叶》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

  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一些树叶,能够辨别分类。

  (2)通过指导观察,让学生学会辨别哪些叶是同一种叶。

  (3)观察树叶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2、科学知识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树对生态的重要意义。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4、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的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所以这方面是本课的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很难区分哪些叶是同一种叶,因此,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师准备:一些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六、说设计流程:

  质疑→讨论→比较:观察→描述→总结

  让学生通过上述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能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地观察;同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

  七、说设计理念:

  本课是由整体到局部转变的一课,不仅植物有生命特征,连它的叶子也有生命特征。尽管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丰富的,但对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子的生命特征认识不够。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观察叶子:(1)观察捡来的叶子是不是同一种叶,发现叶子的相同结构;(2)观察新鲜的叶与落叶,显示出叶子的生命特征;(3)观察同一枝条上叶子的变化过程,了解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八、说教法、学法:

  教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导入绚丽多彩的叶子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观察法:通过观察比较树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不同,描述叶的生命特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3、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做每个学生的学习伙伴。最后总结出叶的生长变化,层层深入得出结论,同时又进行了知识的拓展,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做到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学法:1、自主学习。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探究,做学习的主人。2、耳闻不如一见,直接参与科学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九、说教学设计:

  1、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利用课余时间,引领他们到校园、公园等大自然中学科学,用科学。没有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同时,告诉同学们收集树叶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同样具有生命,是人类的朋友。注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比较容易。有几种树叶的统计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种”的概念可能还不十分清晰,还不能抓住“种”的分类标准对树叶进行分类。活动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让他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或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子。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他们出示他们所说到的那些树叶,鼓励其他的学生进行质疑。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学习叶的结构时,我校的校园有许多松树,也曾在学习《校园的树木》一课时,领着他们去观察过,所以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质疑,松树的叶为什么没有叶片和叶柄之分?教师在此应有充分的准备,简单地讲解阔叶与针叶之分,告诉学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常见的阔叶结构,并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科学运用教材,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我在设计本课时,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效果。“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上。在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来参与,引导学生明白: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知道通过观察、记录的方法就能得到一些科学知识。把教学目标定向“引导”“体会”“明白”。教师利用教材,做学生学习行为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十、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在板书的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简单明了。看后能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板书中的树叶使用了彩色粉笔,使板书更加醒目、生动并充满生机。

【【实用】说课稿范文8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范文6篇

2.【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6篇

4.【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5.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8.【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