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9 20:59: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1

  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之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没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分析重点词句,而是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最 后引领文本进行读写结合。叶圣陶生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最后读写结合的环节 中,我主要让学生迁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写“我怔住了”的一个场面。因为有了文章范例的铺垫,再加上对语句的挖掘及习作的 指导,因此学生写起来思路较流畅。

  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如: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还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激发。回顾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不错”、“回答真棒”等,而没有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去评价、去鼓励。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还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他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2

  教学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比较、赏析《武陵春》与《望江南》;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比较、赏析《江城子》、《渔家傲》和《破阵子》;改写练习,深入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两课时,预定的任务已完成,学生表现得还不够踊跃。

  第一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尤其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较之开学初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朗读教学可以成为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突破口)。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读——品;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理解。提示:谁+干什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2、根据你对词的品读、理解,你认为这两首词中的哪一个女子的愁更深重些?为什么?

  起初学生很沉默,于是我将原定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的“读”改为了“听”: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三首词《如梦令》(学生七年级学过)、《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附录:课外古诗词)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时注意朗读者是怎么读出感情的,简而言之就是注意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听完第一遍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于是我对李清照的三个创作阶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绍,分析了这三首词中蕴含的不同感情,并要求学生在听第二遍时不仅要注意朗读者是怎么处理语速、语调、语气、停顿的,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第二遍时学生明显更认真了,有的还拿出笔在书上圈点着,批注着。接着,我进行第二步:读。我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朗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并根据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四项互相评分。然后,我采取了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这一读,课堂的气氛明显热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接下来的第三步“品”,学生终于“动”了起来,虽然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可是愿意在小组内交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在比较阅读这两首词时,对于主人公的动作品析得比较准确。如:“倚”——有的说等的时间长,很累;有的说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为很失望。“倦梳头”——连梳妆打扮都没有心思了,所以说很愁。“欲语泪先流”——还没说就先哭了,表明她心里都是不高兴的事,一天到晚都想着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势利导:“表达人物的感情,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刚才的分析准确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请大家再想一想,表达感情除了可以通过动作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学生反应很快:“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大家对于阅读知识掌握得很全面,这表示大家以前的语文学习很认真。我相信有了这份认真,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下面请大家从刚才这些方面再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比较谁更愁一些。”接下来学生就从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了:“是的,同样身为女子,李清照不仅愁自身命运的多舛,她更愁家乡的沦陷,国家的灭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时空,千古流传。所以说,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让人同情,而能够推己及人,胸怀国家与百姓人让人敬佩。”最后,全班同学再一次齐读了这两首词,学生读得荡气回肠,尤其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得低回婉转,余音袅袅。

  第二课时,我也采用比较赏读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学习了《渔家傲》和《破阵子》。这一节课上,学生又归于先前比较沉闷的状态。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证教学进度,又希望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学生步子迈得太大了,一时达不到要求,产生了学习的失败感;第二,我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具体,只给了他们方向,但没有告诉他们具体路线,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自然费时费力;第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抄”的教学模式,暂时还不不知道怎么去自主探究。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我让学生“找出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语句”,展开教学。

  学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态的语句加以对比,在对比中逐步领悟尊严:如“可怜的独臂乞丐”变成“体面的独臂董事长”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尊严;“本来以为搬砖是‘捉弄’他,看见女主人也用一只手示范时,却‘怔往’了”;“本来‘生气’的乞丐却变得‘感激’”等等,这都是因为女主人唤醒他的尊严:他明白了一只手也能干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不搬砖的永远只能是乞丐。”(学生语)于是,理解女主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体会“尊严”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话为主线,感受、感悟、理解尊严为暗线,两线相辅相成,教学脉络清晰,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主动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达到启迪思想,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低年级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会读课文,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教完《我真希望》这篇诗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交流资料,调查周围环境污染及治理的情况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课后习题的要求,用上“我真希望”开头,模仿本诗的表达形式,把你对改变环境的愿望写一写。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把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憧憬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用心去观察、体验、发现,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5

  在上第一课时,总想在这堂课上使课文的重点有所呈现,所以教学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别是预习检查这一板块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有些前松后紧,以至本该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场。这也是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教研课上也出现了,真是不应该,以后得认真加以改正。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也必须得注意。比如:让学生谈谈对作家的了解的时候,应注意指导学生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让学生交流课前已理解的词语时,要让学生说值得一说的词语;生词最好是指导读写后,还能让学生默写一下,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在训练概括完段意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还需加强;要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发生海难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感觉,朗读指导还要到位;有些问题的提问设计得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总结这堂课,如果要说好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表现,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我能感受到他们情感的波澜起伏以及智慧的轻舞飞扬,学生的情感与智慧活动是与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谐同步的。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6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彩的夜景,文中有很多美词佳句需要学生去理解、学习,这篇课文也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教材。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课件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课始,我播放北京白天一些风景名胜的课件,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对北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又播放了北京夜晚的景色,我及时地抓住学生的表现,让他们谈感受,读读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夜晚的美景,从而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感知。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展开教学。在教学本课时,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摒弃繁琐的分析,用一个问题"北京夜晚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贯穿全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北京的夜晚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围绕这句展开学习。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读文、看图,看看作者抓住了北京哪些地方的景色来写的?用了哪些词语?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词语的优美。

  4、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学生一次又一次观看北京的夜景,反复的朗读课文后,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亮丽多姿的景色,这么美的北京,如果外国人来到北京,你会说些什么?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由衷的自豪,从而发自内心的感叹:我爱北京,我爱中国!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为条件的限制,在学习中学生的操作互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个问题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重视。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7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第二单元是课文都是与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有关,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结合单元导读和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了借景、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并引相关诗词让学生体会通过景物和叙事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方法。进而带着对这种写法的认识来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思考作者通过那些景物和事情来表达思想之情。这是学习本单元的重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后来听钟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充分。她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品读不够。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需要激情和热情,而我就是缺乏这个。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己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我要尽量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把时间都留给学生,而是要有老师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提问内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复答案或者简单的鼓励,而是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引导、激励性的评价。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视频才知道原来是张苦瓜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笑起来很丑,以后要注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课堂上从容了许多,但还不够淡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冷场不能有效地扭转, 常因为紧张忘记了课堂程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前对于自己的教学没有清醒的认识,如今看了视频会发现很多细节的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对照自己,努力改进。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8

  《女主人与乞丐》一课篇幅较长,我在设计时注意到了把长篇幅的课文上得精短,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和课后题的要求展开设计,形成了清晰的教学脉络。

  授课伊始,我便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即用女主人的话展开教学。以“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为引,让学生在读、悟、想中多次感悟女主人话中的含义。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形象对比、态度对比、不同人物命运的对比的学习方式 ;以理解女主人的话为主线,感受、感悟、理解“搬不搬的不一样”为暗线,通过朗读来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搬不搬的不一样。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浏览、默读、感情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多层次、多视角、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步步感悟女主人的话,逐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对文本内容的真正体悟。学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使学生与文本内容在思想上有一个情感的碰撞,从而达到情感的共融。

  当然这节课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实际教学中,都是有很多不足之外,例如,教学中我没有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将文中插图与学文结合起来;教学中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9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自由阅读全文,看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仍然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自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砖放在哪儿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于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出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语句”,展开教学。学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态的语句加以对比,在对比中逐步领悟尊严:如“可怜的独臂乞丐”变成“体面的独臂董事长”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尊严;“本来以为搬砖是‘捉弄’他,看见女主人也用一只手示范时,却‘怔往’了”;“本来‘生气’的乞丐却变得‘感激’”等等,这都是因为女主人唤醒他的尊严:他明白了一只手也能干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不搬砖的永远只能是乞丐。”(学生语)于是,理解女主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体会“尊严”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话为主线,感受、感悟、理解尊严为暗线,两线相辅相成,教学脉络清晰,但在教学时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学情,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时教者对于课件不够熟练,两者导致教学时细读品悟这个环节,没能更好地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学生的教学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现在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完成知识的教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学习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我深知只有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用课程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在不断教学反思与实践中获得提高。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10

  《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

  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

  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这个问题出在哪?除了是因为许多科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高之后,还有就是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编者生造的概念名词,和通用的科学术语不一致。

  比如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科学上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字多,学生常略写成不省力,导致表达不准确,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第三根刺:问题描述不严谨,有歧义!

  书本第4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图,分别是:羊角锤拔钉、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棍擀面。

  粗粗看,好象没问题。仔细分析,有4幅图仅仅出示工具的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螺丝刀,如果用来拧螺丝,那它就是轮轴而不是杠杆,可如果是用来撬盖子呢,那就要归类到杠杆了。再比如老虎钳,用来剪铁丝是杠杆,用来钉铁钉也是杠杆,用来夹拧螺帽就是轮轴。

  延伸到我们的作业本和考卷,有些出题人小气的连图都不给,就提供一个工具名称让判断是不是杠杆,真的是很过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动难掌控,耗时!

  书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用撬棍还会故意采用费力的方式吗?然后提出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作用,又说把“杠杆尺”当“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杆呢,还是研究撬棍?

  算了,还是按小标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来理解吧。问题是我们的实验材料不够精确,比如两边都挂一个钩码,左边挂在第三格右边挂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还有的学生在杠杆尺的一侧选了两个地方挂钩码。看来这个探究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或更换。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11

  《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让学生忘记那段历史。现在,也有好多历史家研究长征,更客观地评估长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笔,重新写起长征。长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了。从我们读书时,课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这一素材。写这一思考,我用"红军+长征"在百度中搜索,搜索到217000条信息,这足以说明长征是一门课程,是一门中国人要学的课程。苏教版在三年级下册首次将"长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领学生读长征,研究着长征。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长征"的事,按我们的一般认识来看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方面的电视剧、电影、书等还是非常多的。但现在孩子因为喜欢游戏,喜欢卡通,喜欢动画[题外话:中国还没有创造出一部动画式长征大剧],因为"长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许没有更多的信息走进孩子的大脑,了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就能把这篇文章的本质呈现与学生了。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38人,有37个人不知道朱德,1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靠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还是可行的。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读了,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12

  《女主人与乞丐》是教科科片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首先,在课堂中我关注学生读的训练,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之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如: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少。学生的激情没得到很好的激发。回顾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很好”、“不错”等评价语言,而没有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去评价、去鼓励。

  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语速过快,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今后在教学中我要不断进取与探求,去接近语文教学的真谛。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13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自由阅读全文,看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仍然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自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砖放在哪儿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于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出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语句",展开教学。学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态的语句加以对比,在对比中逐步领悟尊严:如"可怜的独臂乞丐"变成"体面的独臂董事长"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尊严;"本来以为搬砖是‘捉弄’他,看见女主人也用一只手示范时,却‘怔往’了";"本来‘生气’的乞丐却变得‘感激’"等等,这都是因为女主人唤醒他的尊严:他明白了一只手也能干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不搬砖的永远只能是乞丐。"(学生语)于是,理解女主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体会"尊严"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话为主线,感受、感悟、理解尊严为暗线,两线相辅相成,教学脉络清晰,但在教学时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学情,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时教者对于课件不够熟练,两者导致教学时细读品悟这个环节,没能更好地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学生的教学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现在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完成知识的教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学习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我深知只有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用课程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在不断教学反思与实践中获得提高。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14

  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始终以学习与思考拓展认识视野,以把握理解新教材为依托,以案例研究为着眼点,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创造。它蕴含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所有信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几个方面认识。

  1.整体推进,线索清晰。

  教材的整体框架是依据空间与图形的四个方面有序地展开,整体上是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对几何事实和空间观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围绕两条大的线索:一条是以图形的空间关系研究为线索,主要是研究空间的三个方面:(1)现实空间和几何空间之间的关系。(2)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3)体与面、面与线、体与线之间的关系。

  2.综合、渗透。

  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重综合与渗透。例如在低年级的认识基本的规则图形时,是从长、正方形出发,再通过把长、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这些三角形通过拼搭形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的设计既渗透了面积守恒的观念,又渗透了拼搭中相等边的理解,这些拼配对以后学习对称、旋转、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一个基础。

  二、提升了对经验的总结。

  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课堂这个充满创造的教学领域,获得了一些认识。

  1.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在活动中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条原理时,分两个层次教学:先是让学生从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围成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接着让学生边围边有序地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必要的分类;最后让学生在空间直觉引领下形成的三边关系几何模型和基于数据寻找三边关系的代数模型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以上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与实践活动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也就是把握空间既要有活动,又要有思考。

  2.知识是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建构。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编写中为了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识生成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对基本的几何知识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让学生围绕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应该说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也较丰富。这样既有丰富的过程,又有基本的抽象,过程与结果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的理解既稳定又开放,既抽象又具象。

  以上本人对这一课题研究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到这些认识的肤浅,越来越感到研究的难度,也越来越感到研究的必要。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15

  今天我上了《乘火车》的内容。教学中,我创设了乘火车的问题情境,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课堂上,对于72×5是如何计算的,同学们在独立思考后,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了。我请他们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之后,全班同学共享多种算法。大家都抢着发言,有的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还有的是列竖式……

  但这堂课教学并不不理想,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连续进位的乘法。教学重点是算理的教学,我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突出和落实这一重点。导致很多同学在计算时计算出现错误,尤其是后一位相乘满几十没有加在前一位上。

  2、练习设计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并且在反馈中没有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并在反馈时要深入挖崛学生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这堂课教学时缺少激励性言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女主人与乞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学期教学反思11-08

《质量》教学反思11-07

景阳冈的教学反思11-06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11-06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11-06

《绝句》教学反思11-05

蜜蜂教学反思11-05

《灯光》教学反思11-05

春教学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