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14 09:47: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教学设计

《人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立自强精神。以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能力:面对遇到的困难,逐步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的能力。

  知识:认识自强的重要作用,明白走上自强之路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强的意义、自强的方法和途径是重点,人生当自强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自强人物的信息,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课题《描绘自强人生》,背景音乐:刘德华《Evryone isNO。1》

  师: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共同描绘自强人生。(板书)描绘自强人生

  师:我知道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体育爱好者,(师询问几位同学的爱好)如果一个人少了一条腿,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参加这些活动?

  生:表示怀疑。

  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单腿跳高。同学们把座椅往里放放,看看自己单腿能不能跳得很高呢?要注意安全,别碰着!怎么样?

  生:很困难,做不到。

  师:确实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有一个人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想知道他是谁吗?

  多媒体展示:侯斌跃杆的图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多媒体展示:自强者之歌

  记残奥会“三连冠”——侯斌

  9岁那年在车祸中他失去了左腿。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主动调整自己,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努力。“别看比别人少了一条腿,可我干什么都不差!”从1994年起,他几乎囊括所有国际跳高F42级比赛的冠军,并取得了残奥会“三连冠”。他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去迎接一切挑战。生活中,他爱好广泛,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他的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演电影、主持节目、做讲座……他向社会展示着、奉献着,也创造着自己的美好人生。这就是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五四奖章获得者侯斌。

  多媒体展示:感悟自强

  1、在侯斌的精彩人生中,他始终坚持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2、侯斌的故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时间3分钟左右。

  生:分组讨论,师做以调控引导。

  师:好,时间到。现在请各小组发言。

  生:分组展示。

  师:(通过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掌握自强的表现)由此可见,自强的重要表现是什么?

  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而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这才是自强的重要表现。

  师:一个自强的人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并激励自己为实现目标而积极进取。哪怕是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了重重阻力和艰难险阻,他也能凭借坚强的意志克服,不达目的不罢休。相反,一个自弃的人畏惧困难和挫折,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会主动败下阵来。

  多媒体展示:1、自强者不怕困难,积极进取

  在我们的身边,一定有像侯斌一样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同学,请说说他们的感人故事。

  多媒体展示:寻找我们身边的榜样

  生:各小组发言。

  师:针对同学的发言做以点评。

  师:一个人需要自强精神,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也需要自强精神,自强不息更是全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

  多媒体展示:知识竞赛

  中国自强人物知多少?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搜集到的人物进行交流。在规定的4分钟时间内看哪个小组抢答的最多就算获胜。

  师:看来课下同学们做了大量的搜集准备工作,这也说明我们在学习上已经学会了自立,走向了自强。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备了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多媒体展示: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熔铸成的民族精神

  师:刚才我们明确了自强的意义(板书),我们怎样才能掌握自强的方法,走上自强之路呢?(板书)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情景再现。

  多媒体展示:走自强之路

  多媒体展示:情景再现

  情境一:小静家庭条件优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她就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学习成绩好坏、今后人生路该怎么走对她来说无所谓,反正父母有的是钱。

  情境二:刚升入中学,小刚就制订出一个详实的学习计划:比如按时起床、及时完成作业、独立解决问题等等。刚开始几天小刚认真执行计划,不出两个星期他就坚持不住了。

  情境三:小涛是个要强的同学,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今年表哥考上北大后,小涛暗下决心:每次都必须考班级第一,争取早日考上清华大学。但这次期中检测小涛只考了班级第七名,小涛对自己失望极了。

  师:小组讨论:这几位同学的做法对不对?存在什么问题?

  生:讨论并回答。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道理:①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追求;②目标要正确,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③有了正确的目标必须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同时要让学生懂得:为人生目标执著追求,是所有自强者的共同特点。

  多媒体展示: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师: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比这三位同学,同学们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呢?准备怎么去克服?

  生:各小组同学积极进行自评和互评。

  师: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要自强,必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多媒体展示:2、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师:生活中我们自身的弱点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要战胜这些弱点,超越自我,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主动约束自己,就一定能在磨砺中走向自强。

  多媒体展示:3、在磨砺中走向自强

  多媒体展示:收获与展示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请同学们以“做自强的中国人”为主题,进行60秒即兴演讲。

  生:积极作即兴演讲。

  师:对同学的演讲做以点评。最后送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结束新课)。

  多媒体展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老师介绍有关寓言的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学习《白兔和月亮》,步骤如下:

  1、朗读。(把握文意,揣摩语言。)

  2、复述。(朗读课文,完整复述。)

  3、精缩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4、概括寓意。(根据文章内容,感悟所学道理。)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的学习步骤总结出寓言《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四、研读赏析,对比阅读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6、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反思,拓展与延伸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3、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作业

  试着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500字左右。

  【教案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上,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学习,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既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人生》教学设计3

  学习任务

  1.了解挫折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2.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掌握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养成开拓

  进取的好品质。

  一、课前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3—P36、P40—P44,把问题标注在书本知识旁边并完成思考题。)

  人生难免有挫折

  1. 什么是挫折?

  2. 挫折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3. 挫折产生的原因?

  4. 青少年为何易产生挫折感?

  5.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挫折的双重影响是什么?

  战胜挫折 开拓进取

  1.我们应怎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2.增强耐挫力的反挫训练具体有哪些方法?(见P41小字)

  3.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对个人、对国家和民族)

  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同样是挫折,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 )

  2.产生挫折的内在的主观因素难以控制。 ( )

  3.经历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 )

  4.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 )

  (二)自主预习疑问(简要列出预习题和教材中的疑问)

  二、课堂互动学习

  分析说明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根据设问要求,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1984年,薛其坤考研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物理只考了39分;虽然深受打击,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考研屡战屡败,读研也颇为曲折,他华了7年时间才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当遇到压力和困难时他喜欢用看小说,踢足球来调剂。对于物理学,他充满激情和梦想,深更半夜想到个新点子,他也会立即给同事发邮件,他用自己的激情和坚持感染着他的团队,4年间先后实验尝试了1000多个样品,终有收获。

  由薛其坤率领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日前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科学突破。

  薛其坤院士奋斗历程对我们个人健康成长有何启示?(6分)

  课题组吴海娟老师的研究课《人生难免有挫折,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之教学设计

《人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情感态度观念:学会自尊、尊重他人。

  运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

  1.进入我校学习学生,只有少数是因为个人的爱好而选择读中职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普遍觉得进中职学校学习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对未来有了信心。在这个时候教师引导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很符合他们的需要。

  2.学生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了解不多,困惑较多,非常需要具体的辅导。

  3.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多且深,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间很有限。

  4.基于以上情况,不能把本门课程上成面面俱到的理论课,而应偏重辅导——辅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为什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一、课本内容

  第一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整合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普遍联系

  第二课时:学会交往艺术

  备选活动设计:

  ★活动:师生猜成语游戏

  ★活动:第一层面——“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演讲

  过程: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欠缺之处。

  第二层面——上黑板写出克服上述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1)活动设置:在一位同学讲完他的故事以后,各组就可以抢答,先抢到的就有机会上黑板写出克服前面同学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2)要求:每小组只能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其他组员作智囊团,可以递纸条,也可以换人。

  (3)评价:按量与质来评价,写得又多又好的组每人奖一个优(即平时分数加一分)。

  ★活动:“我身边的人际交往高手”演讲,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艺术(做法参照第一个备选活动)。

  ★活动: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第一课时

  基本课型:师生游戏——辨析题——总结

  前置作业:师生猜成语游戏(具体见下面——可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

  师生猜成语游戏

  为了说明事物之间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各大组各派一位代表在黑板写两个成语,并编好序号,从1编到8,老师将每个成语与其前面的序号以某种能够记得的事件联系起来,然后背对黑板,将这8个成语按顺序背给学生听(如第三个如果是家破人亡,可以联想到家有三口人,所以从序号三,可以联系到家破人亡)。学生们会大吃一惊。教师再把记忆的规律告诉学生,并请出也能按顺序记住黑板上成语的一两位同学上台按老师所说的原则进行猜成语游戏。

  这个游戏将花去20分钟左右,但课堂气氛将非常热烈。教师顺势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从这个游戏可以延伸到课本里的什么知识”的答案就很自然了(“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理论)。

  估计学生不可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出来,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环节:

  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修改这句话)。

  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还没熟悉的情况下,一接触到“普遍”两个字,就以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他们对上述这句话很难修改,偶尔有个别人上去修改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教师可以用黑板擦擦去他们的答案,等到大家都一片茫然的时候,再公开以下答案

  (参考答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是客观的 ,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胡乱的联系——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是我们要批判的。)

  第三环节:

  学生总结:

  1.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4.(学生能总结多少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多少,并通过师生的辨析去伪存真)。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教师猜成语时要督促学生赶快上黑板写成语,而且写出的成语越难越好。老师可以在学生写的时候边看边思考,等到学生写完了,再过一两分钟准备,就基本可以记下来了。老师万一中途记不下来,不要重新看一遍,要继续猜。学生猜成语一般成功率也很高,但很多人是凭机械记忆而记下来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介绍记忆的方法,同时指出机械记忆是没能保持长久的,还是老师这种有联系的记忆才能长久,当然,联系到的事件应该是对自己来说很特别的。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游戏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本枯燥的内容出现得很少,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成为本课的主题,并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教学比老师的机械灌输的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部分好学的学生课后再去翻课本,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课本的理论。

  第二课时

  基本课型:学生演讲——主题讨论——总结

  前置作业:以“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真实,表达清晰,字数不限。教师阅后分别评分,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备用,以便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避免重复太多和遗漏。(此前置作业在第三课上完后即布置学生准备)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学生演讲,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学生自愿演讲,演讲学生先把自己演讲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再开始演讲,是否脱稿不作要求。

  2.指定演讲,教师指定自愿演讲过程中未出现的某些类型的学生上台演讲。

  3.自由演讲,经过前两步,此时气氛应该比较热烈,如有时间可给更多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二环节: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先写出而且大家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每位组员可以得一个“优”。

  这个环节有利于缓解刚才的紧张情绪

  第三环节:总结:根据刚才讨论得出的人际交往中的忌讳,让学生总结出人际交往中的四大原则,可谓水到渠成,又不会太唐突,太生硬。

  利益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如何看待“与人相处吃亏是福”的观点。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学生的演讲要提前一周布置撰写演讲稿,一定要先交给老师阅读批改归类。

  指定学生演讲之前可以先私下与学生沟通,让其做好准备,上课时才不会慌。

  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课本里有答案。很多小组会直接写四大原则的反义词,教师可以在最后再添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贪婪、小气、奸诈、尖刻、阴郁、自大、暴躁等)。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整节课学生七上八下地往讲台赶,演讲——讨论——书写——这些中职生最喜欢做的事,在这节课中全部贯穿其中。整节课全部内容没有偏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所以,效果良好。

《人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慧心、风韵、慷慨、厄运、无忧无虑、心旷神怡、举世无双”等词语。

  2、了解寓言的寓意,学习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点及个别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学习《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第一课时

  学习《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整体感知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二、重点讨论: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第二课时

  学习《白兔和月亮》

  一、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二、学生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三、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四、小结 :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人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请问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这样的划分是否完全科学?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有功利的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像不相容的“水”与“火”一样,而往往是相融的。而且,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贡献更大。”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些问题?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一则寓言的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首先必须把握的是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设计思路】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3、朗读。

  4、内容研讨。

  5、语言运用。

  6、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增加理解。

  7、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课时】

  二课时。

  【教具运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逆境中成长》。

  【备课卡片】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人生》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

  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构想:

  加强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整体上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边读边思考,自己在人生旅

  途中是否有过消极的思想,读了这首诗后,有哪些思想的转变,受到哪些启发。对不懂的问题,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去体会。

  教学准备:

  诗歌的朗读。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习新知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释题:“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诗歌。

  2、生自读诗歌。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他认为人生是怎样的?

  三、理解内容: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

  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

  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

  志。

  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

  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

  3、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四、练习巩固:

  (1)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19世纪 国最伟大的 主义诗人。

  (2)本文是一首 诗,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 ”中,在“ ”上,我们不能听从“

  ”的驱使,不要一味“ ”,也不要“怀念过去”,而应该“行动起来”、“ ”,“不断追求”、“

  ”,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

  (3)简答题。

  ①本诗的题目是人生礼赞,对“礼赞”这个词该怎样理解?

  ②结合加点词语,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

  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五、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六、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人生礼赞

  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人生》教学设计9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1、出示目标:

  ⑴ 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⑵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

  ⑶ 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2、检查预习:

  (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3、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⑴ 朗读。

  ⑵ 复述。

  ⑶ 精缩内容。

  ⑷ 概括寓意。

  ⑸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学习方法总结出第二则寓言的寓意。

  4、研读与赏析:

  ⑴ 《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⑵ 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吗?

  ⑶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⑷ 这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⑸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⑹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⑺ 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5、体验与反思:

  ⑴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⑵ 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6、拓展与延伸: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7、课堂小结:

  《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8、布置作业:

  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

  ⑴ 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

  ⑵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赏月 心旷神怡

  得月 惊喜万分

  守月 得失之患

  还月 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了授课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法概括寓意的目标基本实现,并通过体验与反思达到了德育目标的要求,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但只是在框架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有了新课改的“形”,还没有上升到“神”。对于“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件使用相结合?”这一问题没有作深入思考,以至于教师不能离开操作台进行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同时,在“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以及“如何评价、鼓励学生?”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探讨。

《人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平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人生》教学设计11

  内容标准

  一2。4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强的精神;以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困难,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二)能力:努力形成自强的生活态度,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走自强之路。

  (三)知识:了解自强的重要表现,理解自强的重要性,明确走向自强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描绘自强人生”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个项目内容。主要阐述了自强精神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要走自强之路,应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超越自我、在生活中磨砺自己等方面去努力。

  在生活中,有些学生过于依赖父母、老师,当遇到失败、困难、疾病时,容易出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不能勇敢地去面对。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强的重要表现及意义,培养自强的精神。其中分析自强者的表现和自强不息的意义即“人生当自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应注重结合大量的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和学生自身实际来理解自强精神的意义。“走自强之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列举优秀人物事迹,让学生与自己比较,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走向自强。

  教学准备

  教师调查学生在成长中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以及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自强的感人故事以及生活中自强的榜样。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交流分享、自我展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活动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师出示万里长城图片,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见证者。依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始终顽强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共同描绘自强人生。(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多媒体播放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片断。本环节为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受自强精神)

  教师:刘翔创造了一个奇迹,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定还会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震撼了你的心灵。我们来做个知识抢答游戏,由教师介绍人物事迹,看哪位同学最先抢答出人物的名字?

  教师:

  ①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懈追求,留下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是——?生:屈原

  ②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他是——?生:林则徐

  师:这里还有几位人物,大家了解吗?(师出示人物图片,学生介绍其事迹)

  ◆中国脊梁◆

  ①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②朱自清: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毛泽东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③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童年起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④洪战辉: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不堪家庭重负而离家出走。洪战辉从13岁担起家庭的重担,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和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他说:“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可难倒的,一个人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担不起的山”。

  教师:大家还能举出其他的事例吗?

  学生:匡衡、范仲淹、詹天佑、鲁迅、桑兰、袁隆平等

  教师: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的重要表现是什么呢?

  学生:归纳出自强的重要表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而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教师: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用自身的奋斗诠释了自强不息的内涵,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绝美的舞蹈。(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片段)

  教师: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这个舞蹈的领舞者——邰丽华(配文字材料《无声世界的舞者》)

  无声世界的舞者

  她是一个舞者,上天赐予她感动所有人的舞姿,但却夺走了她感受声音的权利。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颠峰,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教师:邰丽华从一名聋哑人成长为舞蹈家,她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让我

  们用手语告诉她:你真棒!好不好?(师生共做手语)

  教师:在邰丽华的成长过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会对未来充满憧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为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奋斗。(生分组讨论并结合自身实际回答)

  教师:一个人需要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国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祖国的发展历程。(图片展示:改革开放后建设成就,配乐《走进新时代》)

  (三)创设情境,自主感悟

  教师: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有句话说的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走自强之路。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女排队员——赵蕊蕊,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材料)

  赵蕊蕊13岁开始学习打排球,一进队,她就郑重其事地向爸爸宣布:“我先在青年队打三年基本功,争取到一队打主力,然后争取进国家队打主力,成为中国最棒的拦网手,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排球是力量型的运动,像她这类“长麻杆儿”在比赛中很容易受伤。赵蕊蕊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便不停地给自己加班加点,注重自己的身体素质训练。在后来的各项重大比赛中,她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坚持到底。

  赵蕊蕊不仅在训练上刻苦是出了名的,而且她还非常认真,从排球的基本技术垫球、传球、扣球练起,注重每一个动作。正因为这样不断地练习,她的扣球和拦网技术日臻成熟,从一个爱哭鼻子的“玻璃美人”,真正成为了中国的“网上长城”。

  教师:赵蕊蕊是如何走向自强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板书)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⑵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⑶在磨砺中走向自强。

  (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XX年5月12日14:28分在我国四川省的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3岁、9岁、11岁……如花般的年龄,正需要呵护的年纪。然而灾难当前,这些年幼的孩子,却用坚强和勇敢,诠释着生命的勇气,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希望◆

  他们是灾区的孩子,中国的孩子。在灾难来临的生死瞬间,他们没有被灾难和悲伤压倒,却在内心生长力量,挺起稚嫩的肩膀。面对家园的破碎、面对亲人的离去,他们用坚强、勇气、乐观和善良与灾难搏斗,与死亡较量,让人们在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上,看到了向死而生的希望。

  让我们铭记这些灾难发生后的场面:9岁半的林浩在自救后,把一名已昏迷的同学背出废墟,又毅然重返废墟,再次背出另一名被废墟掩埋的同学;14岁的小女孩邓清清,在被武警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3岁的小男孩郎铮,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出他的武警敬礼;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在地震发生后走了10多个钟头到达绵阳安置点……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这些新时代的小英雄身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格。灾难终将过去,生活重新开始。在灾害中磨砺意志,在危难中坚韧成长,这些稚嫩的脸庞,这些幼小的身影,带给了我们永久的感动和不灭的梦想。看到这些小英雄们,我们就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教师:成为生活的强者,要靠大家自身不断地努力。与生活的强者相比,你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生寻找自身的不足,讨论战胜弱点或不足的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⑴学习方面:

  a、遇到难题就想放弃。

  b、没有目标,学习不努力。

  c、上课有时走神,不能集中精力听讲。

  ⑵生活方面:

  a、天气寒冷的时候,不能做到按时到校上课。

  b、怕吃苦,遇到困难就退缩。

  c、身体条件差,却不注重体育锻炼。

  学生:各抒己见,战胜弱点的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早日走上自强之路。

  教师:出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

  情景对话:《小树与大树》(让学生感悟人的成长过程与小树一样,都会经受一些考验,关键是要勇于克服困难,走向自强。)

  由老师扮演小树,学生扮演大树。

  学生:……(自由发言:在困难面前应……,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教师: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就像这棵小树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艰难险阻。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

  教师:我们临沂是个美丽的地方,这些年取得了很多发展成就。近期全市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争创文明城市。作为建设新临沂的主力军,你准备好了吗?把你的打算、决心或对家乡的美好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下自己的决心打算,为建设新临沂做好准备。(本环节为实现情感的升华而设计)

  教师总结:

  XX年,总有种种力量把我们打动。当我们面对

  雪灾下无助的等待!当我们面对骄横无理的火炬抢夺

  当我们面对地震废墟下顽强的逝者与生存者......

  我们深知强国的背后还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我们更会

  由此牢记:总有一种适时出现的力量让我们感动,它

  让我们相信同胞也相信自己!我们自信!

  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课外作业

  以《坚强中国有你有我》为题写一篇演讲稿,班内交流。

《人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2.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体会学者散文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解题及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三、研读课文

  1、由D1、D8可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作者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依据是什么?

  3.D3什么是自然境界?D4什么是功利境界?D5什么是道德境界?D6什么是天地境界?

  4.D7①“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

  ②“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匮乏,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生活中我们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5.读D9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四、课堂训练。

  结合课文中人生的四种境界,说说下列材料各属什么境界。

  ①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小时候属于自然境界;成为生物学家后,为社会利益观察研究,属道德境界。)

  ②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第一个属自然境界,第二和三个属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③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④大有大无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

  ⑤“日出而作出,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己的,其境界是功利的。

  ⑧“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展示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其境界是道德境界。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崇高人生境界浓缩为一句名言。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的写法──简短的故事里寓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3、学习本文精美的语言。

  【重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难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教学设想】

  1、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比较熟悉,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寓言导入,然后通过比较了解寓言的特征。

  2、故事学生比较喜欢,但本文重点与难点之处在于:寓言与人生的关系要弄明白作者着意表达的是人生中的道理。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然后再提示出寓意,最终要让学生明白,效果应当比较好。

  3、本文语言精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故事里寓含的道理。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温习旧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说一点新的寓言 。)

  如《拔苗助长》,真有那么傻的农人吗?那么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

  2、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戒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采用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今天学的是现代寓言。

  二、揭题审题

  本文题为《人生寓言》,发现没有?在寓言的前面加上了人生二字,读后思考,为什么要加这二字?(这个问题可以放在最后解决,当作一个悬念)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四、学习《白兔和月亮》

 1、故事内容复述。

  2、问题探究:

  ⑴ 白兔对待月亮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月亮原先不属于自己,现在属于他了。

  你能从文章找出一个关键词来说明吗?

  得失之患。

  得到月亮不就是好事么?为什么又成为患?

  再比如,白兔得到了青草,有东西吃了,当然高兴了。为什么得到这么美好的月亮却反面担心呢?

  ⑵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为什么不题为《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

  白兔拥有青草,就像天空拥有月亮一样自然而然,而拥有月亮实在是不配拥有。

  以《白兔和月亮》为题,因为传说中,月亮中有白兔,顺着这个意思写。

  讨论后,就可以明确认识到: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⑶ 文中有句话说: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这里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也是本文加上人生二字的意义所在,作者写作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生的道理。

  3、大家可不可以从这故事中也想想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

  让学生说说和白兔类似的事。如捡到很多钱

  (通过扩展,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理。)

  寓意提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学习《落难的王子》

  导入:周国平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1、故事复述。

  2、问题研究,寓意提示:

  ⑴ 王子没落难前听到别人遭受厄运是怎么说的?自己落难时他又是怎么说的?各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生活得如何?

  ⑵ 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设置为王子?怎样的王子?

  生性脆弱。

  ⑶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这是落难王子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⑷ 天哪,太可怕了在别人落难时,王子落难时,我落难时三次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表明,任何人遭受厄运时都得承受,而且都能承受!

  ⑸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说说你自己或身边的哪些人怎样坚强面对不幸的?

  ⑹ 天有不测风云若今后你遇到厄运你会怎样做?

  3、有关厄运的名言积累: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六、两篇寓言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七、课外练习

  读几则寓言,然后说说寓意。

《人生》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一、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二、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三、学生思考并讨论

  1、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2、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3、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四、老师提问

  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五、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二、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三、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四、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

  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五、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

  (课文第一节)

  六、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七、小组讨论

  1、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2、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3、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八、作业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人生》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思路】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概述四个场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还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堂教学应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学以致用,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认识勃兰兑斯及其创作成就。

  2、能力目标:

  ⑴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⑵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⑶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

  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⑴“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⑵“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⑶“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2、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设计校园》教学设计

2.观潮教学设计

3.《长城》教学设计

4.争吵教学设计

5.〈匆匆》教学设计

6.白鹅教学设计

7.《师说》教学设计

8.《老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