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5 16:40: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 篇1

  我要说的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二泉映月》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一定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从而体验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自学求索、以学定教,情境教学、激发想象,

  1、自学求索、以学定教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课堂伊始,我让学生针对题目再次质疑,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确定本课时教学内容。

  2、情境教学、激发想象

  “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学中,我运用了许多“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朗读、闭眼想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近阿炳,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先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写画面、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回忆美丽二泉;2、体验坎坷人生;3、倾吐满腔情怀;4、勇敢面对苦难。

  1、回忆美丽二泉

  上课开始,我就用音乐渲染氛围,激情导入,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进入我们的课堂,进入美丽的二泉世界吧!

  学生齐读课题后,我适时地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带领大家再次神游美丽的二泉,学生读句子、读词,在凄苦的背景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将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

  接着引入主题: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学生质疑:这首二胡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阿炳想通过这首曲子传达什么样的情感?

  2、体验坎坷人生

  (1)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3-6自然段,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第4自然段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此时回顾课文第2自然段师父说:“等你长大后会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与这一段中“阿炳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相对比,引发学生的疑问:难道这样的声音叫奇妙的声音?为什么阿炳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与呐喊?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第3自然段“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命运的词语,让学实际想象补白联系生活走进阿炳。

  第一步:感悟“双目失明”

  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呢?阿炳看到了吗?他看得到吗?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呀,在他眼前的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此时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渐渐地……渐渐地……”

  第二步:为了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在感悟“卖艺度日”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也许……也许……也许

  把你看到最真切的一幅画面写来(阿炳的年代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但他们用自己一颗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凭借想象的翅膀走进阿炳)

  孩子们一个个文思泉涌,这个说、那个说。

  在写话过程中,加深了对坎坷的体验,再读这句话,孩子们读得时而深沉,时而伤心,时而激愤,时而倔强。

  (三)倾吐满腔情怀

  在二十年代,在那个社会,有人听懂他深沉的吧息吗,有人关心他伤心的哭泣吗?有人在意他激愤的倾诉吗,有人理解他倔强的呐喊吗?没有、没有、没有,听着、听着阿炳将自己满腔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看,他用擅抖的手拿起了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从琴弦上流泄出来。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琴声,孩子们秉息聆听。

  阿炳用心演奏音乐,孩子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在谈感受时都很到位。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直接描写琴声变化的句子,自己细细读一读、慢慢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琴声中仿佛听到了什么?从阿炳的心声中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组织全班讨论,听三次不同的琴声,想象当时的情景。

  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4、勇敢面对苦难

  我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后,热泪盈眶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的态度,引导学生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

  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和的思索之中。

  坎坷给人们带来了悲痛、哀伤哭泣,但对一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强者,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让我们勇敢面对吧!

  五、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主动探究、以学定教

  本课的教学以“你还想知道关于二泉映月的什么?”为切入点诱导学生做出探究反应,学生通过探究思考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2、以读为本、读写结合

  这是一篇感情较为丰富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从读书去领会文章的内容。从读中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从写中去锻炼自己的实践。

  3、情境结合、激发想象

  《二泉映月》是一首内涵非常丰富的二胡曲,但阿炳那苦难的生活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为此我运用了优美动人的语言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境走进阿炳,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

  4、乐随文起、文伴乐悟

  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平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设计意图。《四季》这篇课文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2、说学情。《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根据三个纬度设计。根据低年级的学段目标和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拓展学生生活中识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四季不同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教学与朗读教学。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我们要上好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做好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例如:在课前我们需要做课件和头饰,制作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四季的资料和描写有关四季的词语或句子。有准备的教学,是上好课的前提。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学情,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节课,我通过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熟读课文法: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读对课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学生就能进一步的感受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感受到语句的优美。

  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我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放开手脚,积极参与,大胆求索。本课我指导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学习:

  朗读感悟法:《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中蕴涵的情感。

  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游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录音找朋友,上课时我接着问:孩子们听出这是什么歌吗?孩子们说找朋友,我紧接着说那么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我出示音节让学生拼读后找他的好朋友生字宝宝。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引出课题。

  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师说:大自然可神奇啦!她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可以让花儿变红,草儿变绿;可以让太阳变成火球,晒得我们直淌汗;可以让红红的果实爬上枝头;还可以让世界一夜之间变得一片雪白,请小朋友来猜猜这是哪四位小姑娘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四季》,我板书课题,

  我这里有几幅美丽的四季画儿,谁来给它们找一找家呢?(帖画)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具有强大的动力,它能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以上环节通过有趣的游戏,美丽的图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语文与生活沟通。)

  2、朗读课文

  首先听录音,注意把字音听准确。其次我问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请小朋友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

  (1)、学习课文第一节:出示课件,指名读,然后追问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当学生不太会回答时我出示一幅春天的图来引导学生观察说话。

  (2)、小组合作学习2.3.4 ,说说每幅图画了什么?

  (3)、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圆的东西?平时你见了谁会鞠躬?

  (4)、多读评价:请同学们也来做小草牙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分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美度家深,评价强化,并通过图画表象支撑,进行言语图式拓展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但知道春天的美丽,更学到了句式,工具性与人文性比翼齐飞。)

  (三)课中活动: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你还搜集到哪些关于四季的词语或句子,还有通过戴头饰激发学生编儿歌的兴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体验基础上练习说话,为学习文本句式打好基础,进而再通过品味言语与动作演示相结合)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四季很美丽!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回归整体、美读升华、表演强化。活话课文、转换言语、迁移运用。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四、板书设计

  草芽图→春天 荷叶图→夏天

  谷穗图→秋天 雪人图→冬天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小语教材第五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奇妙的海底世界。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采用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珍珠的故事。说明了“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力图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海洋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大海进行探索的欲望。本节课我力图体现:

  1、情感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从小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为他们制定了远大的目标。但如何实现目标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孩子们往往在这个过程中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缺乏坚持到底的恒心更缺乏面对困难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他们坚毅的品质就作为这节课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致力于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2、信息的课堂

  本单元的主题是奇妙的海底世界,孩子们对浩瀚的大海天生就有一份好奇心,想去探索它的奥妙。因此,我就将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作为切入点攻破本课的难点“沙粒是怎么变成珍珠的?”。先让他们从文章中找找答案,当然文中浅显的知识不可能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课外收集资料并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用自己的发式展现。如此一来,课堂就成为信息的课堂,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总之,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与学生身心发展是同步的,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热情。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自主对课文质疑,师生合作探究解疑的学习方式,在情感的课堂中突出教学重点“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通过营造信息的课堂来突破教学难点“沙粒怎么变成珍珠?”并以“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作为情感主线贯穿始终。

说课稿 篇5

  一、说复习内容

  新编北师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关于《加与减》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加与减》(1)、《加与减》)(2)、《加与减》(3),可见两位数加减法在本学期的重要性。本节《两位数是加减法复习课》主要复习本册教材《加与减》(2)和《加与减》(3),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进行复习。两位数加减法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包括进位、不进位加法,退位、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包括进位、不进位加法,退位、不退位减法),孩子们不仅要掌握这些内容的口算及笔算方法,并达到熟练、正确计算的程度。

  1、能自主回忆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点,并能正确熟练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体验学习的快乐。

  复习重点:能自主回忆知识点,初步学会将所学知识串连起来。

  复习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环节设计

  本节设计有三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PPT出示,学生大声读出课题。

  (二)串连知识点,趣味练习

  1、回顾两位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1)看到两位数加减法,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忆、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

  (2)在这些算式中如果让你选择两道口算,也就是直接写得数,你会选择哪两道?为什么?

  ①根据学生选择,抽生说一说两位数加减法(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②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各一道,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两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③结合平时的计算经常出错的题目,说一说计算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2、趣味练习:拔萝卜

  (1)学生分两大组当做“小白兔”和“小灰兔”。PPT出示带有竖式的萝卜,小白兔要大于50的萝卜,小灰兔要小于50的萝卜,口令“我们要”、“他们要”。

  ①43+38 ②76-39 ③6□-2□ ④24+2□ ⑤99-49

  在选择时要说一说思考过程。

  (2)谈话:加法和减法相比,哪个更难一点儿?我们专门来练练减法。小白兔和小灰兔的选择分别变成了“退位减”和“不退位减”,口令没变,PPT出示大萝卜上的减法竖式。

  ① 66-44 ② 53-27 ③ 75-2□

  3、解决问题

  (1)就黑板上学生的算式随机选择一道,如50-18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PPT出示数学信息: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鹅有18只

  生读数学信息,并提出并解答(先抽生提问题,提问题者指名解答;然后再同桌你提问我解答)

  4、游戏:比比谁的得数大。

  在黑板上贴出0~9数字卡(背面朝上).

  □□+□□= □□+□□=

  “小白兔”和“小灰兔”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任意拿数字卡,选择贴在合适的位置,谁的得数大谁赢。

  (三)分享收获、自我评价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与小伙伴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表现做个评价吧!

  四、关于“读、说、写”习惯培养方面的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说”的习惯为主,因此整节设计围绕“说”展开。从开课的“坎大两位数加减法你想到了什么”到说口算及笔算方法,再到“趣味练习”中“萝卜该给谁,为什么?”以及游戏“比比谁的得数大”中“怎样摆可以让得数更大”的争论,到最后的“分享收获、自我评价”,可以说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说,而且尽可能的让所有孩子都发言。

  五、课后反思

  尽管进行了精心的、自认为较为合理的设计,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觉得在本节课堂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说的规范性、完整性指导不够到位;其次,说的形式不够丰富,个人说得多,对子互说少,没有涉及小组交流;第三,说的习惯还需加强,让学生想说会说;第四,课堂上没有能及时指导学生文明说,有礼貌的说;第五,关注全体、面向全体做得不够,全班仍有5人未发言。

  课堂存在不足、存在争议、存在困惑,但这些足以让我努力改进、努力做得更好!

说课稿 篇6

  一.从教材地位来说

  本节课是七年级科学主题十身边的溶液复习课,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知道溶液的形成,溶液的酸碱性及溶液的使用,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的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及环保意识。从长远意义来说,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深入、掌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充分联系生活、利用录像、实验等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其在对知识点的回忆过程中,逐步理清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并学会用一些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来鉴别溶液的酸碱性。

  二.从教学方法来说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情景化→过程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身边的溶液这一主题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有所淡忘,因此设计的思路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形成知识网络。由橙汁粉溶解实验,直观的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并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回顾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鉴别溶液的酸碱性,加强对酸碱指示剂的记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接着通过生活中对溶液的使用,录像,巩固练习等,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溶液的习惯,培养安全的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及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回顾,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达到知识点梳理的目的,学会对知识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教学中贯彻指导——完善的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七年级学生好表现,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启发指导与学生分析、判断、讲述归纳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实验,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获得亲身体验,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将知识转化为终身可享用的财富。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

  1. 引入课题

  在复习课导入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橙汁粉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本节课的胜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 知识点的整理

  ①溶液的形成

  由橙汁粉溶解实验,直观的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

  ②溶液的酸碱性

  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回顾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鉴别溶液的酸碱性,加强对酸碱指示剂的记忆。

  ③溶液的使用

  通过图像、录像资料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加以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结

  通过问题“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对前面的学习加以巩固。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肯定,这也是一种激励!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除法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口算的方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笔算,将过去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上来,它是以后学习较复杂除法的基础,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的基础之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养成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习惯,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渡:下面,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先说说教法)

  二.说教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是要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即先算几百除以一位数,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多体验、交流中多总结、练习中多迁移。

  (过渡: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法,还应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先让学生调用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 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 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算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 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 给学生留出 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当然,一节好课,除了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外,对于课堂的结构设计也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 5个环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喜欢去参观喜羊羊村子的兴趣,引出村长的计算考题,在计算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80÷4是怎样口算的,笔算75÷3时,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何处,为什么?十位上余下的“1”,怎么办?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本课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先进行一些口算训练,这既是常规训练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服务的,在口算最后安排了一道“75÷3”口算,由于口算难度较

  大,让学生去笔算,这样既复习了笔算的计算方法,同时又能为后面新知的学习铺平道路。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演示喜羊羊带领参观养鸡场,出示例题情境图,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600÷3之后,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商是多少,并交流算法,学生可能出现这些算法。第1种:因为200×3=600,所以600÷3=200,第2种,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第3种,因为6÷3=2,所以,600÷3=200,在反馈时让学生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回答想想做做的第1题,对比6÷2,60÷2,600÷2的商,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从而巩固理解算理。

  本环节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情境引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并交流想法,反馈中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计算、观察和对比,使学生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的联系,同时为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提前作了准备,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3、先估后算,探究算理

  课件出示村长遇到的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列出的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引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突破难点,理解算理,我先让学生估算商大约是几百多,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他们清楚地看到,“4百多”是9个百除以2得出来的,使学生能自觉地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为应该先算900除以2作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尝试进行笔算,并讨论:先算几除以几?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百位上余下的1怎么办?通过动手操作及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先估后算,通过对比练习及反馈让学生小结笔算的顺序,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

  这个环节主要是借估算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中商的定位问题,因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是要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即先算几百除以一位数。解决了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难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因此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通过估算让学生明白986÷2得商应该是4百多,所以商4要写在百位上,接着引导学生把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上来,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4、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首先是笔算的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其次,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4、5两题,最后是拓展训练,根据不完整的竖式,估计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

  这个环节,通过基本的笔算练习,巩固了笔算方法,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解题时,先估一估,再算一算,体现了估算的实用性,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思考: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思考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笔算中认真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疑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经验,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五、练习设计:

  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练习都是结合上面各知识点的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探索,灵活运用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综合了本课的计算内容,深化了对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用逐步书写和演示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知识重点上来,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好数学知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600÷2=300(只)986÷2=493(个) 竖式

  总之,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当然,说课仅是纸上谈兵,鲜活的课堂还需我们有足够的教育智慧。面对课上新的生成,我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运用网络搜索、组织信息以及交流表达,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经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宇宙的奥秘,以牛顿的重大发现为载体了解科学发展史,感悟科学先驱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通过发现万有引力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苦性。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选择了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研究课题设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扩展,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会遇到困难,我们对学生准备过程给予了较严密的监控和实施指导。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也是对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介绍,本课中的介绍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宇宙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并结合牛顿的猜想,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过程。

  第四环节,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和特性。

  第五环节,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用Flash模拟扭秤实验,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应用。

  本节课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做一定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搜集第谷、开普勒、牛顿和卡文迪许四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科学做出的贡献。在引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对宇宙、“勇气号”和“嫦娥一号”等进行大致的介绍,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对古人研究过程的回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成果,由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猜想,互相交流,并与科学家的猜想作对比,增强他们的信心。再对牛顿的猜想的分析,并将此猜想进一步大胆推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演示相应的Flash动画,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以此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

说课稿 篇9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及学生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有感情地朗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知道要爱护动物,同时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落实“课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结合上下文理解:感谢、依依不舍

  2、技能目标: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感谢”说(写)一句话;试着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要爱护和保护动物。

  二、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努力达到读文识字有机结合

  本课的重点在于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培养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难点则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感谢”和“依依不舍”的含义。以及用“感谢”说话。

  基于以上考虑,对于识字和阅读我做了如下安排:

  1.引导学生先识字后导入教学

  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在词语的训练与理解上,我也有一定的考虑如:揭示课题导入前安排读词语:

  散步 挣扎 救起 恢复 喂养 依依不舍 感谢

  学生在初读时,在大的语言环境中,将生字认读字多读几遍,初步使音形义建立联系。再读课文过程中又再现生字词,既巩固了识字效果又使音形义密切结合起来。另外,这几个词语又是本文串联词,在复述课文时还将出现。

  2.引导学生抓住主线 逐层深入实现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我紧紧抓住“幸运”这条主线展开阅读教学,以“幸运”揭示课题开始,以“幸运”总结结束。

  在此过程中我重视了朗读的指导:如第二段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指导朗读,一读:小海豹钻进渔网时害怕、伤心的心情;二读:经过努力未脱离险境时更加害怕、伤心的心情;三读:学生自由地读加想象。如果学生一次比一次读的效果好,就说明已理解了课文,理解了幸运。

  在阅读中我还特别重视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本课的“挣扎”、 “依依不舍”、“遍体鳞伤”,在阅读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词义,从而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巩固了识字效果。不但掌握了字词的音形义,更为他们今后运用这个词奠定基础。

  3.在阅读中我还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和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如:第三段中丽莎救小海豹时动作的排列顺序练习;第五段中小海豹会对丽莎说什么等,既拓宽了学生思路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在回归整体时我没有安排学生通读全文,而是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4.合理运用辅助理解课文

  适当加入PPT图片,既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文的理解。如:课前出示可爱的小海豹图片,与后来看到捕杀海豹的血腥场面作对比,加深学生对“幸运”的理解。同时,又有助于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

【精选说课稿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4篇

2.【精选】说课稿三篇

3.【精选】说课稿9篇

4.精选说课稿三篇

5.精选说课稿9篇

6.精选说课稿7篇

7.【精选】说课稿5篇

8.【精选】说课稿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