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9 18:49: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分析。

  本课所处单元以“永远的冰心奶奶”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充满爱心的伟大作家,以及她“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精神。冰心以其淳朴的感情、丰富的知识、清丽的语言,同我们谈友谊,谈母亲,谈生命,谈如何处世与做人……所以在教研室杨主任的指导下,我们将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定位在佳作欣赏上。而《别踩了这朵花》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文,在集体研修中,我们将它作为精讲课文。

  《别踩了这朵花》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诗的第一节开宗明义,直抒胸臆,以率直恳切的语气,向小朋友们提出一个希望——一种提醒,嘱咐,乃至要求:别踩了这朵花。诗篇对这朵“小小的黄花”作了述说:这是一朵幸运又快乐的蒲公英花,它在妈妈和大自然的关爱中成长着,在春天的滋润和期望中成长着。这又是一朵勇敢的花,它有着不畏艰险的坚强性格和蓬勃的生命力。诗的最后一节,又回到了诗人的“直抒胸臆”,对小朋友提出了更深一层的希望和嘱咐。冰心告诉小朋友:“小黄花”是大自然之子,它理应和人们一起共同享受春天的欢乐。因为,它也和人们一样,以充满生机的生命,把春天装扮得美丽多姿。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改理念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冰心的爱“无处不在”。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它的语言美,读出韵律美,并积累精彩片段。3、尝试写几句简单的小诗,表达自己的想法。4、认识冰心“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诗歌“一读二诵三写”的欣赏方法。

  其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冰心的爱无处不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认识冰心‘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诗歌“一读二诵三写”的欣赏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我们的语文“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课改实验在以往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悟理、悟情,更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得法于精读,应用于略读”。本节课整体设计上正是依据上述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真情,明确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和讲授法。点拨法重在引导,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尝试理解感悟,发现方法。讲授法可以帮助学生升华情感,明确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或写作。

  学法上,我依据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的学法是尝试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能与合作技能。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利用了两课时进行教学。在单元导读课里,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冰心,并布置了本课的预习任务,完成预习导学案。第一课时就在此基础上,了解冰心作品三大主题,初步体会冰心的“爱无处不在”。以小组为单位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概括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理解扫清障碍,并布置本节课精彩一分钟主题。我在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在这一课时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课前精彩一分钟。本节课我设计的主题是:冰心的诗作。这一主题既紧扣单元主题,又与本文体裁一致,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还有利于本课诗歌的理解。

  环节2: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我首先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导入课文,再引导学生回顾,把握整体,为本节课的理解打好基础。

  环节3:明确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我要学什么,怎么学,明确学习的具体方向。

  环节4:品读文本,体验感悟。冰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无处不在,所以这一环节我设计的中心问题是:“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爱?”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并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作批注,注意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和全班同学分享探究结果的时候,我把展示的舞台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畅谈感悟,学生也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比如:有的同学说:“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从‘脚边、小小的’感受到冰心奶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因为有爱才会这样细心,连‘脚边、小小的’花都能注意到。”有的同学通过第三小节感受到了大自然对小黄花的关爱“给它盖上厚厚的棉被”,还有小黄花“静静地躺卧着,等待着春天的消息”那种享受爱的幸福。还有的同学说:从‘它闻见了泥土的芬芳,快乐的站起身来’,体会到了小黄花对生活的热爱,感觉很快乐,并尝试着用朗读来表达情感。诸如此类的回答还有很多,学生理解的非常到位,分析的非常透彻,一株幸运、快乐、勇敢的小黄花形象呈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从而也感受到冰心奶奶的爱无处不在。而作为教师的我完全没有必要再次重复孩子的话,或者局限孩子的思维,所以我只是对表现突出的孩子以恰当的评价,比如:你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你让诗歌的美更有意境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朵快乐勇敢的小黄花。诸如此类评价既是对回答者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引。对于重点部分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诵读指导。

  当课文整体分析完毕,我又运用总结性导语回归课题、点明主题:“多么幸运的小黄花,妈妈爱它、大自然也爱它。它在关爱中,快乐地长大,勇敢地安家,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用爱来呵护她。这就是冰心奶奶用充满爱的诗句告诉我们的话,”学生再次齐读课题。还让每小组推选一名读书最棒的学生,配乐合作读诗,表达心中的爱。其他学生对朗诵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点拨提升,明确写法:冰心奶奶说:“我的心思你们也懂。”你懂了吗?她想要我们怎样做?要爱护的仅仅是这棵小小的蒲公英吗?(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 “小黄花”象征着整个大自然,象征着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本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以小见大。

  接下来,我又依据读写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了再创作:读了冰心奶奶写给我们的小诗,你想到了什么?以后我们要怎样做?能不能把你的小心思也以诗歌的形式告诉冰心奶奶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学案上的尝试练笔。学生创作后展示优秀作品,并加以评价,评价时点评作品优秀在哪儿,以便其他同学借鉴方法。

  环节5:探究诗歌欣赏方法。这一环节我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来完成的。首先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欣赏这首诗的?先自主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统一答案,然后再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汇报情况,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情况及时给予小组评价并加分。因为这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方法总结,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许多小组都总结出了几点,交流归纳后,教师再次明确一读、二诵、三写的欣赏方法,以便学生掌握更准确的方法。

  环节6:盘点收获,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使头脑中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所以在课堂接近尾声之际,我让学生对照课前明确的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再把这些收获简单的总结概括:我们从内容里品味出了情感,认识了写法;学会了欣赏,还自己写了小诗对课文再创作。学生再根据这些收获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这种谈收获的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环节7:布置作业。本节课只是一个例中学的过程,学生要想真正学会欣赏必须经历实践悟和迁移用的过程。所以我在作业中设计了“用我们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欣赏冰心诗作《雨后》。”让学生熟悉方法,学会运用。后两项是我们的常规作业:在思维导图手册上积累精美片段,丰富学生语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

  整个教学过程的分析、理解、感悟,注重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在讨论中感悟,在朗诵中升华。而对于方法的学习,更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后教师再明确、按实。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课文主干清晰直观的传递给学生,凸显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七、回味课堂,体验得失——说反思

  这一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感情充沛,课堂反映良好,得到了教研室王老师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例如:理解课文过程要抓住一部分理解透彻,不要被学生的思维牵引,否则会处处落不到实处。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如果朗诵契机抓得再到位一些,诵读效果会更好。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P59-61《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里将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并通过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这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秒”这一时间单位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目标

  鉴于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及其知识构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并深入体验1分钟的价值。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直观动作、堆积数据等方式感知并抽象的数学知识,初步感受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如下: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实践感知等方法,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实践校正等活动,经历建立正确的“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的过程。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预设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3.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4.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秒”的产生!课始,为学生播放一段好听的动画片音乐——《白龙马》,并告诉学生音乐的时长是1分钟。学生感受1分钟时长,听音乐,观察 “进度条”的变化。然后再欣赏一段乐曲——《喜羊羊》,边听边看进度条。音乐不足1分钟便停止了!于是,问学生:从时间的长短来看,你感觉这段乐曲怎么样?不足1分钟的时间,我们该用什么单位记录呢?进而使学生自然认识到时间单位“秒”的产生的必然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即重点感知“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进而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向发展。

  (二)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本步骤预设要完成三个任务:认识1秒、认识几秒、归纳秒与分的关系。

  1.认识“1秒”

  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秒”时间单位的感知,我设置了三个层次,引领学生感知体验。

  (1)感知“1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之后,作为教师引导发言:认识秒还要用到计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或电子表。

  【1】第一,认识“钟面”计量秒的方法。教师提问:在钟面上,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自然从颜色、长短、快慢等方面找到了“秒针”。接着借助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认识到“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此外,引导学生配合语言描述和肢体动作加深对“1秒”时长的体验感知。

  【2】第二,认识电子表计量秒的方法。教师出示电子表,如9:20(冒号在不断闪烁)。向学生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既没有秒针,有没有滴答的声音,那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学生自然观察到: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 秒。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并配合动作深入感知了电子表上的1秒。紧接着,我又出示一种这样的电子表,如9:25:34(秒在不断变化)。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冒号不再闪烁,那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是1秒。于是引导学生随着电子表的数字的变化,有节奏地数数,深入感知1秒1秒地变化。

  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深入感知,加之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1秒”的时间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体验1秒的价值

  为了丰富学生对1秒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下活动;

  【1】在1秒的时间里你能在做什么?谈一谈你的感受。

  【2】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秒钟内现代机械工具做的事情,突出数据的直观刺激,强化1秒的巨大价值。

  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

  1秒虽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这1秒,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3】紧接着,通过课件展示数据,对比刘翔与奥利弗的110米栏成绩,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1秒虽短,却往往能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进而引发学生产生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共鸣。

  通过以上活动,力求使学生对1秒的感知更加丰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2.认识几秒

  为了加深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与运用,在认识“1秒”以后,引导学生认识5秒、10秒、20秒、直到60秒,在夯实时间单位感知的基础上,感知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如下三个活动:

  (1)感知5秒

  【1】边看变数。

  【2】静默数一数。

  【3】自主回答:秒针从( )走到( )是5秒。

  (2)采用上述方法,继续感知10秒、15秒、20秒。

  (3)游戏:估一估

  要求: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到宣布“停”,经过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秒?分别估测10秒——15秒——20秒——30秒——60秒。

  3.感知1分钟与1秒的关系

  设置的活动如下:

  (1)分组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结出:1分=60秒。

  这一活动的安排,旨在通过看、数、估等活动检测并进一步校正学生对“几秒”时长的感知,促进正确时间观念的形成。同时,直观地归纳出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关系:1分=60秒,促进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知识架构进一步完善。

  (三)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为了深入感知1分钟,也就是60秒的时长及其价值,继续安排了下面的教学活动:感受1分钟。共设置三层次的活动:

  1.静候1分钟,谈感受。

  2.活动1分钟:分组在一分钟内写字、算题、数数等。

  3.对比两个1分钟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活动,观察、静候、活动、对比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意义,领悟人生的道理,也就是教师在小结中提到的:时间有限,价值无限。

  (四)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在新知学习之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设计了练习,即以游戏闯关寻宝的形式完成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改数学日记。

  3.知识拓展:“一眨眼”的时间。

  最后,引导学生寻得珍宝,那就是时间。教师随即揭示一句时间名言送给学生,并一起诵读时间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并以此完结本课知识的学习进程。

  在课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或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知识、情感等层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为达成了本课预订的三维目标。

  板书:

  本课板书设计主要是以呈现时间单位及其关系为主题,凸显重点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记忆金字塔的形式展示时分秒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说课稿 篇3

  《秋天的怀念》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第一篇课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在21岁那年,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许多文章中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本文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在这一文章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所以本节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感悟母爱,理解“好好活”的真正含义。这篇文章中作者生活坎坷,而学生们又都生活在幸福年代,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易理解。文中对母爱主题的的表达也都蕴含在细节描写中,所以抓住细节描写走入人物内心深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前三分钟时间里,我让学生来读史铁生的一些背景材料。一是为了和学生有个简单沟通,更多的是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调动学生再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的强烈欲望。也为理解作者如此暴怒无常的原因。

  二、精讲细节描写,走进史铁生的内心深处

  通过两张图片,对比人物瘫痪前后的外在变化,从中感受人物内心变化。找“我”的种种表现,来感受人物内心。

  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通过理解母亲“扑”、“抓住”、“忍”这三个动作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会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最真挚的情感。

  三、找文中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或词语,来感悟母爱

  学生通过圈、画、写的方式来感悟母爱,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母爱。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自主阅读,个性感悟,充分表达,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四,回读课文,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通过与学生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师生对读,使学生懂得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从暴怒无常到好好活,笑对生活的态度变化。

  这节课,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也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是有效的。特别是背景材料的阅读,以及老师深情地讲解、引导,从而使学生快速而且真正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三情结合、以读代讲”。但由于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都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教学,对一些特殊学生也不能做到适机指导。再有课后也没有课堂总结,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得还不是很到位。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绘画技法学习是美术学习的重中之重,绘画技法的学习对学生

  审美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欣赏与感受中国花鸟画的同时,必须穿插技法的实践。

  白描是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它最能突出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点与艺术魅力。 白描的学习对学生耐心、意志力的锻炼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对

  其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白描的学习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视知觉,帮助其理解中国传统绘

  画艺术、陶冶审美情操、形成高雅的审美趣味、激发创新精神。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白描技法》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第三课“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工笔花鸟画技法学习部分。第一课时《中国花鸟画》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本课进入工笔花鸟画技法学习,教材涵盖技法比较全面,包括白描与渲染的基本方法,一课时无法完成,

  所以我选择工笔画的基础,白描技法进行深入的讲解。

  2、学生背景分析:

  《中国花鸟画》的学习,使学生对工笔画有一定的认知但对白描的认知还不明确,且大部分学生对白描绘画的工具—勾线笔、墨汁和熟宣纸也接触甚少。虽然兴趣较浓,但是白描技法中中锋行笔的学习需要很大的耐心与定力,且需要一定的悟性和实践能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是一种考验,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3、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课的教学采用教师讲授、示范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白描花卉的技法。首先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有关白描的基本知识以及实践中一些程式化的技法;然后进行技法的示范,以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技巧;最后通过实践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反复纠正实践中的问题,使学生完全掌握白描技巧,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本课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白描的概念、功能,掌握白描对线

  条的要求以及白描花卉的基本技法

  因为学生对于白描的认识水平今本上是在基本之下,所以我首先设定了白描的概念、功能以及白描对线条的要求作为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在实践环节,我选用的图稿为白描花卉,所以技能目标设定为白描花卉的基本技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倾听教师讲授、观看示范、以及白

  描花卉技法练习掌握白描花卉的基本技法

  本课基本知识的学习只要为倾听教师讲授,但技法的学习需要直观的教学方法效果更佳,所以以教师示范为主;最后通过练习与指导进一步掌握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白描技法,深入体会中国

  画以线造型的艺术传统,感受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陶冶心境,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锻炼耐心与坚定的意志力。 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所以学习白描最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传统,同时对于学生来说,白描的学习难度适中,可以让学生对绘画技法学习产生自信,进而喜爱,以达到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传承。除此之外,白描的学习需要很大的耐心,所以对学生的意志力也是一种锻炼。

  教学重点:白描花卉的笔法

  本课主要目的在于技法的学习与实践,白描花卉技法中的笔法的学习对实践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将白描花卉的笔法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中锋行笔、运用线条表现物象结构

  在白描技法中,对线条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想画出圆浑有力的线条,必须做到中锋行笔,但对于很受摸毛笔的学生来说,这有一定的难度;另外,以学生以往的习惯,画画时容易看到哪画到哪,不太考虑自己画的线到底表现的是什么,这样对于物象的结构很

  难画准确,所以我将这两点做为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向学生们出示《素描作品》和《白描作品》,请学生观察并讲出两幅画的不同之处,教师简单总结素描和白描的艺术特点,以及白描悠久的历史。以及学习白描的意义与目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白描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出本课的课题。

  2.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为白描的概念的讲述

  让学生对什么是白描首先有一个确切的定位:中国画中只用线条而不施颜色的画法叫做白描

  接下来通过不同朝代白描大家的作品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画线条的丰富表现力。同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提问等方法最后总结出白描中线条的几个功能,进而进入第二部分的介绍。 例:通过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启发学生总结出线条表现物象造型、结构、体积以及空间四个功能。然后通过对李公麟的《维摩诘图》《五马图》启发学生总结出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情绪以及生命力三个功能,最后教师公布结论,进入第二部分 白描功能的介绍

  ※第二部分为白描功能的介绍

  用线条表现物象的造型、结构、体积、空间、质感、情绪以及生命力,同时学生通过记录笔记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同时此部分的学习对接下来的白描线条的要求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 第三部分为白描线条的要求

  线为造型基础、立形之本。运用毛笔勾线,对线条有很严格的要求。线条要讲究“线感”、“线型”、“线质”等等。因而白描勾勒不是用细线沿着花叶轮廓去“描”个外轮廓线,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用笔法“写”出形象,在线的运用上也有很多传统程式。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我分为两点来讲述。

  第一点为中锋行笔,教师通过示范与讲解握笔姿势以及运笔方法要领,使学生直观的学习,快速掌握技法;同时通过中锋与侧峰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锋行笔的要领,认识到中锋行笔的重要性。

  第二点为线条粗细与空间、物象质地的关系,在分析线条粗细与物象质地之间的关系时,我采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给不同物象线条粗细排队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如何运用线条粗细表现物象质地,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

  通过这两点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白描勾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白描花卉的技法学习,重复强调运笔方法,及运用线条粗细表现结构。突出本课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三、教学准备:

  烧杯(红水)、纸条、布条、粉笔、塑料尺、烧杯(热水)、曲别针塑料杯(一满杯水)。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课应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这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

  1.情景导入,老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思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那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2.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充分给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那有关水的表面张力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从而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内容:

  前言:

  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文字,自从有了文字,人类社会便快步跨入了文明时代。时至今日,文字不但能够满足人们之间表情达意的需求,还能给人特殊的美感,特别是经过人们的创意设计和加工,文字更以美仑美奂的姿态让我们眼前一亮……

  新课开发理由:

  小学美术教材有指向性地安排《字的创意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江美版第五册第11课,这是一种形象直观的字体设计方案,继而又在江美版第八册第9课《一面奖旗》中再次安排了“学写黑体美术字”这一内容,当然,这是一种更为规范的字体设计方案,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显然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的。然而我发现这两处《字的创意设计》教学内容都是在同一平面基础上对字进行的设计,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观念势在必行,因此我想到把《字的创意设计》内容向三维空间延伸,尝试教学立体美术字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拓展到三维空间这一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目标为: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美术字的写法,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生活实际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对“环保卫士”四个字的书写,激发学生身体践行、做环保卫士的热情,培养环保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辨别立体图形(笔画)的正面、侧面、顶面,构建三维立体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怎样正确处理两个笔画之间的交叉面,用什么方式正确表现出交叉面的立体可视效果。

  四、说教材教法

  美源自生活,服务于现实,这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眼光,从观察入手,亲历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言语讲解法、引导观察法、实物演示法和实践体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观察发现,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三、四年级美术课中关于《字的创意设计》的内容,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顾及体验,为更深入一步教学立体美术字作一奠基,同时让学生明白知识与技法的连贯性,其次是将美育与现实生活对接,让学生观察、欣赏字的创意设计在广告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比较体验,感知立体(平面设计—立体设计)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对平面字体与立体字体的比较,其次是长方形与长方体的比较,目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美术教学与数学立体图形教学在空间思维方面的整合。

  3、实物演示操作,突破难点

  一是实物演示讲解,当学生认识了单个立体图形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单个图形组合起来,最难处理及学生不易理解的是笔画交叉处形成的交叉面,我们需要用一条画线来表现它的立体可视效果,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直观教具,通过演示操作来达到教学目标。二是借助媒体图示讲解,重点突出交叉面的画线。

  4、游戏合作,获取知识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因而我设计了‘拼字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必要的美术知识。

  5、随堂练习,品德熏染

  A:辨清字体正、顶、侧面,涂色练习

  我设计了“环保”这两个通俗易懂的词语作为书写内容,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B:自己动手,实践体验书写练习

  “卫士”二字,笔画相对较少,作为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内容,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卫”字 “横折钩”中的“钩”如何立体化,学生最易忽视,而当学生遇到并发现困难时,这一小小的困难将会成为启迪智慧的敲门砖。

  6、师生评论,分享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的作品,先让学生互评自评,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三个可视面的处理是否到位,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7、小结拓展

  A:写好立体美术字的方法是首先要正确添加字的顶面和侧面,尤其要注意交叉面的画线;

  B:生活中处处有立体美术字的身影。如店面招牌,广告招贴,商品包装等,希望大家多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二、 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

  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设计意图:同学们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过程,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进行分类:

  (1) 相交与否。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 引导学生分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 认识平行:

  出示第五幅图 师: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问:平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

  练习: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

  2、认识垂线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

  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设计意图: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

  a、 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

  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的五条线,黑板相对的两条边。

  垂直的例子:长方形镜框长边和短边互相垂直。

  3、摆一摆

  师:请你们拿出一根红色小棒和一根绿色小棒摆一摆,使它们互相平行,再摆一根红色小棒,使它和绿色小棒平行,观察两根红色小棒,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进而明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继续摆,摆一根红色小棒和一根绿色小棒要求互相垂直,再摆一根红色的和那根绿色的互相垂直,观察两根红色小棒,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进而明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平行、垂直的理解,渗透了几何知识中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应用知识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

  (3)两条平行线延长后可以相交。 ( )

  (4)两条直线相交成90角,这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垂直。 ( )

  (5)长方形两条邻边一定互相垂直。 ( )

  (6)正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平行。 ( )

  (7) 直线a叫做垂线。 ( )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判断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五)全课总结,评价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七篇

2.【实用】说课稿汇总七篇

3.【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4.【实用】说课稿合集5篇

5.实用的说课稿初中合集4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7.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