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1
读完色诺芬的版本,再来从柏拉图的角度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色诺芬文中的苏氏更加质朴,而柏拉图的行文更增添了人物的情绪在里面,读时也更加强烈地被唤起心中的崇敬之情与敬畏之心。此外,作为译作,本书的结构十分完整而友好,三篇著作均包含了译文序、/提要、正文、译后话,书的最后还收录了以柏拉图生平为线索的大事年表,对于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可以更方便和完整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错综的人物关系以及核心的思想概要。
关于生与死
他宁愿按自己的方式去死,不愿按他们的方式而生。不义的惩罚速于死亡,他不久要被处死,原告们的惩罚即将接踵而至。(译者总结)
无论生前死后,好人总不会遭祸;他的死是神之所许,因为脱离斯世对他更好。所以他原谅他的审判官们,因为他们害不到他,虽然绝不想做任何对他有利的事。(译者总结)
逃死不难,逃罪恶却难得多,因此罪恶追人比死快。没有人知道死对人是否最好境界,而大家都怕死,一若确知死是最坏境界。以所不知为知,不是最可耻吗?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关于人生意义
德性不出于钱财,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公与私的利益却出于德性。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关于人与众人
但愿大众既能作大恶,也会行大善,这还是有出息的。可是他们两不能;他们既不能使人智,又不能使人愚,他们一切都是出于偶然的冲动。我们对人不可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无论所遭受于人者如何。我知道只有少数人相信、能信这话。信与不信的人没有共同立场,他们只是各执己见,互相轻蔑。
我们丝毫不必考虑大众怎么质问我们,只要注意那明辨是非邪正的一人和真理本身是怎么说的。
关于辩证法
用思方面所指示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辩证法,教人怎样分析问题,如何由大问题中找小问题,再由小问题中找更小的问题,如剥笋皮,一层一层地剥,以达到最里的笋尖。至于立言方面所指示的方法,第一步,告诉人一两个实例不足以成界说;第二步,指出界说的性质如何;第三步,教人如何下界说——怎样用辩证法求一物的本质,即基本元素,以构成一物的界说。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2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并不以寻求获得陪审团支持,达到无罪开释为目标,而更像是苏格拉底日常对话的延续,其中充满了马虻式的批评。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批评针对的是雄辩家,认为他们娓娓动听的演说都是虚伪的。《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地区分了雄辩家和哲学家。双方都以自己的生活为善,对方的生活为恶。前者拥有演讲和使人愉悦的技巧,但心灵是不完善的;后者以向上探求为善,却不注意世间事物,通常是糟糕的演讲者。苏格拉底。并不是无视俗世的,但从认同上说,显然倾向于哲学家这一极端,而哲学家常具有的糟糕的演讲能力,似乎也在苏格拉底申辩的失败中得到了证明。但从苏格拉底的批评上看,他并不以没有获得无罪开释为失败,相反,他认为,重要的是真实和正义,而不是雄辩的技巧,这两者甚至是不相容的。
针对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攻击是:“苏格拉底经常为恶,好奇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把坏的说成好的,还把这些传授给他人。”苏格拉底对此加以否认之后,便开始讲述德尔斐神庙神谕的事,并得出结论说,自己如果真如神谕所说,是最有智慧者,这种智慧也只是知晓自己无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拥有。这既是对苏格拉底凭智慧教唆他人指责的反驳,也以声称只有神有智慧的方式表示了虔敬的态度。
另一批原告给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苏格拉底为恶,腐蚀青年,不信城邦的神,另立新神。苏格拉底以迈雷托士的话自相矛盾作为反驳。他提醒迈雷托士,所谓不信神的控告只对阿那克萨哥拉适用,而且说一个相信有鬼神踪迹的人不信神,是荒谬的。
结束有针对性的反驳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回顾生平的宣讲。这部分包含了对死亡和虔敬的看法。在他看来,死亡胜于屈辱的偷生,且死后世界未必就不如现世,甚至还要更好。这样的观点在《斐多篇》中有更详尽的阐述。《斐多篇》里的苏格拉底,提出死亡可以使哲学家的灵魂摆脱肉体的纠缠,独自思考,而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达到智慧的状态。[1]另外,哲学家的自我约束和勇敢,并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因为哲学家的灵魂和别人的不同,它靠哲学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就不肯让自己承受欢乐和痛苦的束缚。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05-25
经典读后感02-21
雷雨读后感12-12
匆匆读后感12-12
背影读后感12-23
名著读后感12-26
边城读后感12-27
《背影》读后感12-15
《目送》读后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