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09 17:26: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废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废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废墟教学设计

废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字,读读指定的15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参观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3.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并不陌生,本文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前,师生可以共同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知识背景的资料,也可联系我国的圆明园,为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理念: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追求教学实效。

  2.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知识背景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废墟”?废墟怎么是辉煌的?)

  随机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谁来将课文的生字准确地读给大家听?(读课后生字表)

  2.再读读这些词语,将字音读准确。

  囚犯 阿房宫 断壁残垣 横亘 凯撒神庙 斑驳退榫

  艾米利亚殿堂 马森齐奥殿堂 帝奥斯库雷神庙 萨图尔诺农神庙

  3.读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4.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课后的四字词语。

  5.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A.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B.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3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8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和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得庙墩基座。

  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

  C.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

  1.看看课后的思考题,自己读一读。读明白后自己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2.汇报交流。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迷惑不解,变为最后得惊叹和钦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失望的原因:(早有耳闻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再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所见却截然不同。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得,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2.作者参观完这些废墟后心情有了变化。都参观了哪些废墟?看过之后,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再次默读圈画。

  A.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为这些废墟能够得以保存而庆幸。)

  B.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废墟保存的价值)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

  C.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得建筑来,残缺得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3.因此作者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生齐读下面内容。

  4.结合上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5.为什么说“废墟”也是辉煌的,你们明白了吗?

  四、课后练习:

  抄写课后的四字词语。

废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知识、情感)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能力)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情感)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能力+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了解】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3)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提示: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

  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

  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设计意图:

  A、设情景,铺设情感场。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B、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C、“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这是上课的小噱头,深题浅问,化难为易。)

  2、有一位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就是女作家宗璞。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而“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体味文章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思考。)

  【理解】

  1、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设计问题: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②“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提示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示2:“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已的责任罢。风在路后另一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③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理清文章脉络,首先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对废墟的态度。)

  2、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1、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①――“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②“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③“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明确: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

  【领悟】

  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反证了“诚”、“雅”之特征。

  【品味】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

  1、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由落照、远山联想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浓墨重彩,意境浓重,情感激动。)

  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

  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由实写到虚写)

  归纳:宗璞写东西从不随意,一篇2000字的散文《废墟的召唤》竟写了两个礼拜,去了三趟冬日圆明园,可谓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1:

  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2: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幻灯片:耻辱的历史、凭吊和思考、矛盾中挣扎、废墟的召唤、字斟又句酌、迁移与拓展

废墟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习作中的这张照片是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场景。一个婴儿在铁轨的废墟上哭泣,他的父母已死于刚才的轰炸,宝宝也被炸得血肉模糊。在这次轰炸中,1800人,大部分是等候撤离的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活了下来。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禁不住令人落泪。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战争给人来带来的灾难已经有了深入地了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

  2、要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观察照片,描述出环境和人物的状态。

  3、通过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4.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

  教学重点:有序地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环境和人物的状态,并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根据讨论交流,当堂完成描写孩子的片段。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主题吗?()(战争与和平)为什么要以它作为主题?

  2、引入语文园地中“宽带网”的资料。

  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在战争中都遭受到了什么?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同学们谈一谈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指名交流)

  3、1937年的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在“南京大屠杀”的前三个多月,日军还残忍地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现在让我们一同去回顾这段历史。(ppt出示图片)

  谁知道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什么时间,摄影者是谁?

  孩子们,你们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车站为何这般模样?孩子又为何孤苦无依?就让们走进这幅图画,一起去看看废墟中的那个孩子,来完成这单元的习作,和我一起写题目。(废墟中的孩子)

  二、 仔细看图,入情入境。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p78,我们先来读读“习作提示”,看看习作中有哪几项要求?勾划下来,并在前面标上序号。(师生交流)

  2、说到观察,我们首先要选择观察对象。同学们,看看题目,你觉得我们主要该观察什么?(废墟和孩子)

  让我们将目光首先聚焦到这片废墟中去吧。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觉得观察时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怎样的顺序?

  3、同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观察图中背景,说说你都看到什么?

  4、繁华的火车站瞬间化为废墟,热闹的人群顷刻间死一般的沉寂。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段音频,带大家回到1937年8月28日那一天。(播放音频)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是啊,一阵狂轰烂炸后,摧毁了多少建筑物,牺牲了多少善良的市民,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在这片废墟中传来一阵阵孩子的啼哭声,看,他正在坐在铁轨中间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概括)

  6、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个孩子呢?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几个观察点展开讨论,将这个孩子的形象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推选一位代表来发言。

  三、展开想象,探究前因后果。

  1、这个孩子太可怜了,你能想象一下他此时此刻在哭喊着什么呢?

  2、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孩子的父母去哪里了?为什么他会坐在这儿哭呢?

  3、多么可怜,多么无助的'孩子,那他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

  4、小男孩的命运终究如何,饿死,冻死,或是被好心人收养,可是战争使他永远失去快乐的童年了。让我们再次品味这张照片,此景此情,你想说些什么?

  四、筛选好词,当堂成文。

  1、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发言很精彩。就让我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吧。

  2、ppt出示好词,选择你喜欢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个孩子。

  3、学生独立完成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同学评价。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只有真正的和平才能换来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就请你们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还未写完的内容继续写完,完成一篇习作。

废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废墟写出古罗马的辉煌文明的。

  思品: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重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难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查阅资料: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知识背景的资料。

  一、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废墟”?废墟怎么是辉煌的?)

  随机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 谁来将课文的生字准确地读给大家听?(读课后生字表)

  2。再读读这些词语,将字音读准确。

  3。读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4。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课后的四字词语。

  5。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A。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B。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3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8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和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得庙墩基座。

  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

  C。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

  1。看看课后的思考题,自己读一读。读明白后自己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2。汇报交流。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迷惑不解,变为最后得惊叹和钦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失望的原因:(早有耳闻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再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所见却截然不同。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得,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2。作者参观完这些废墟后心情有了变化。都参观了哪些废墟?看过之后,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再次默读圈画。

  A。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为这些废墟能够得以保存而庆幸。)

  B。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废墟保存的价值)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

  C。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得建筑来,残缺得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3。因此作者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生齐读下面内容。

  4。结合上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5。为什么说“废墟”也是辉煌的,你们明白了吗?

  四、课后练习:

  抄写课后的四字词语。

废墟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废墟的特殊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文章关键句段的分析和内容的讨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体会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弄清楚废墟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理解废墟的特殊内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外文章,拟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启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理解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一):请同学们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废墟。

  问题(二):到底什么样的古老的(年代久远的)、破损的东西才是废墟呢?

  【设计目的】:文章中的废墟与日常生活中的废墟迥然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进

  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

  1.带着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齐读之前,介绍作者。

  余秋雨: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担任该院院长。1987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0年代后开始“

  文化大散文”的创作。作品集有《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三、解难答疑

  1、针对一中的问题(二),继续提问:现在同学们认为作者眼中的废墟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雷锋塔新旧两张图纸,讲述旧雷锋塔所蕴含的历史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废墟的初步内涵有一定的认识。

  (小结:废墟是包蕴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古代遗迹。)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对废墟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寄予作者对废墟感情的句子。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2、作者为什么诅咒废墟?

  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附:怎样理解“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说明废墟留给人们更多的苦涩与无奈。)

  3、为何寄情废墟?

  (抓住“但是”这个转折词进行讲解)

  废墟是课本……废墟是过程……废墟是起点……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由起点、归宿、过程的讲解整理出废墟是课本,即包蕴着深厚文化的宝藏。举出象形文字、

  佛教文化空前繁荣与河南殷墟、龙门石窟的关系的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观点。)

  4、正因为废墟带给人们复杂的感情,作者的朋友在见到一处著名的废墟的时候才会满目眼泪,作者说“这眼泪的成分十分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结合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说说这眼泪的成分还有什么?

  对废墟的热爱、惋惜,对民族文化的赞叹、欣赏等等。

  5、小结

  由以上的教学引出:作者表面上诅咒废墟实际上是在寄情废墟!

  【设计目的】:分析文章的重点句段,使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有助于

  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掌握废墟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五、发散课文

  请学生模仿“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的暗喻句式,说说自己对废墟的感受和认识。

  【设计目的】:本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遣词造句能力和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废墟特殊内涵的理解程度。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后想象(作业)

  假如你是废墟,你希望人类怎样对待你?是重建还是毁灭,是留存还是破坏?把你的感想形成文字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目的】:由课内到课外,以至到自己这样延伸,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发散、想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环保意识。

  七、板书设计

  多媒体

  八、教学后记

【废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设计校园》教学设计

2.《嘱咐》教学设计

3.《管道》教学设计

4.心声教学设计

5.《春》教学设计

6.《穷人》教学设计

7.《藏戏》教学设计

8.《问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