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18 08:43: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习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习: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习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习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习小组学习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习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习: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习生字“总”,练习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习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习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习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习2-5节。同时,在小组学习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习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习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习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习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习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大版第十册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的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谁送你一片绿荫?这一片绿荫是送给谁的?为什么会送一片绿荫呢?)

  2、师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

  3、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

  三、整体感知,归纳段意。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合并句意,借助关键词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受,既了解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习惯和技能,更是初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应该要达成的目标了。】

  四、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小结。

  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而且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爬山虎是环保先锋、绿色屏障、绿荫使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二、研读课文,了解特点和作用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爬山虎主动向大家推荐自己,文中用什么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自荐:自己推荐自己)

  2、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

  (出示爬山虎的实物感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这段文字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师明确: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后文都是我对自己的介绍。

  (二)细读第2、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学生交流,板书: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2、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我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说明?这些特点对改善环境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学生交流,师点拨,相机板书:作用:降低温度,吸收噪音、吸咐尘土、制造氧气。

  (三)细读第5、6自然段

  1、人们对爬山虎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勾画批注。

  2、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四)细读第7自然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好种易活的特点。

  板书:好种易活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感悟、交流、评价、探究、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表达,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三、品味语句,感受表达方法

  1、师:本文的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爬山虎,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这种写说明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爬山虎当人来写?

  2、交流词句,感受趣味。

  3、这篇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表达准确,描写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

  引导比较句子。

  ①我生长得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更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4、师小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让人感到更准确、具体和形象。(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

  5、指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能为人类造福?

  2、启发思考:我们该怎样利用和对待这些对我们人类有利的植物。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深对原文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

  18

  18 送你一片绿荫

  特点:占地少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好种易活

  作用:降低温度 吸收噪音

  吸咐灰尘 制造氧气

  说明方法:列数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说明】

  课外阅读是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只能在课外,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连有效的指导都没有,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能否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如果可行,又该如何去上阅读指导课?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我首先选择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因为多数高年级学生对这部作品是比较感兴趣的,语文教材也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景阳冈》,这样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显得更自然。我先安排学生在课下自读这部作品,然后准备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了解其阅读的收获,检测其思考的深度。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而又繁杂,对其主题思想的评价更是众说纷纭,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读懂这部经典名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读《水浒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去关注紧张的情节和感兴趣的人物,而忽视对其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探究,使得自己的阅读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分析,没有读懂作品的精髓。

  因此,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要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努力,通过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入思考,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读出精彩,读出收获。

  【教学目标】

  1. 学习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2. 尝试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学习合作探究,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画像激趣。

  用多媒体显示戴敦邦所画的水浒人物,重点展示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主要人物,同时说明:戴敦邦是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他所画的水浒人物,造型生动而又略有夸张,表现了水浒好汉的个性和英雄气,在电视剧《水浒传》(央视版)片尾出现的水浒人物画像,就是他的作品。老师对《水浒传》大概介绍,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之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读了《水浒传》之后,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看一看画家笔下的水浒人物,同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是否一致?

  问题二:同自己的想象相比,你认为画家所画的人物有哪些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

  问题三:大家都看过电视剧《水浒传》,你认为剧中的人物造型好不好?举例说明。

  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要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于学生的表达,凡是言之成理的看法,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二、表达思考与发现。

  要求:用“假如我是_____(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结合人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说出人物另外的结局。

  创意说明:一千个读者,便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经典最忌人云亦云,要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读《水浒传》之后,很多人都会对主要人物的结局不甚满意,用上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也利于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活动过程

  1.每组确定组长和记录人,每个成员自己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每一小组推选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然后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者。

  三、用比较法分析人物。

  创意说明: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小说的异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通过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阅读中开发思路,能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透过现象挖出本质,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A. 武松、鲁智深、李逵的性格都有粗鲁豪爽的一面,但又有哪些不同?

  B. 在《水浒传》中,吴用是智慧的化身,其足智多谋堪比诸葛亮,但是,与诸葛亮相比,他又有哪些不同?

  2.小组内围绕问题畅所欲言,通过集体探究达成共识。

  3.各小组在班内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四、学习创造性阅读。

  创意说明: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材料,通过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能提出某些新见解或论述某种新观点,独特地感受文本,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小说,对人物形象、主题与环境的理解,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去看问题,发现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学会于无疑处生疑,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来。

  活动设计:在当前的《水浒传》研究中,对于作品主题思想的判断,对于主要人物的评价,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我准备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你认为宋江是英雄还是奸雄?请结合其主要事迹进行说明。

  问题二:联系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梁山泊聚义的过程和结局,你认为梁山泊聚义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吗?

  问题三:《水浒传》里有一些英雄滥杀无辜的描写,如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滥杀张督监家人,李逵劫法场之后滥杀围观的百姓,对此该如何评价?

  问题四:在《水浒传》里,晁盖与宋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想一想:为什么晁盖死时不直接把山寨之主传与宋江?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不一定全部回答,可选择其中一两个来回答。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重点,提出其他问题。

  五、小结。

  小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会阅读和欣赏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学问。对我们来说,采用上述方式思考问题,可能会有些难度,但关键在于尝试,关键在于创新,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读出自己的精彩,就会别有一番收获。

  6、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1、如果没有读过《水浒传》平时要读且平时要多读四大名著。

  2.你对课堂上哪一个问题最感兴趣?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把你的思考写进日记里。

  3.用一周的时间,查找资料,进一步修改,看能不能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尝试提出个性化见解,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有自己的收获。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是,《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博大精深,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深入探究作品的精髓也是很难完成的。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故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探究讨论停留在表层,一些学生纠缠于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使得课堂教学难以驾驭,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所有这些,都非常值得总结,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 、设计理念

  课堂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学生,激起求知欲与主动性,从情感上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动情。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语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文、情与景相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让学生感受第一场雪的美丽壮观的景象。

  四、难点:让学生学习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录音、光碟。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有位朋友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想知道她是谁吗?听完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雪)你们喜欢她吗?(喜欢)

  昨天咱们这也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脚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第一场雪》。(板书课题:21*第一场雪)[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场雪?下面同学们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2、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3、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朗读时教师适当地作一下指导]

  4、这些语句写的这么美,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积累语言]

  (四)、课文延伸

  1、雪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为冬天带来了色彩,下雪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2、理解“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

  3、你们还知道那些谚语和俗语?

  4、课下同学们可以去搜集一些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和本文对话

  我们的雪花朋友真是太美了,你们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六)、口头习作练习

  作者把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写的是如此的美丽壮观,谁能为大家描述一下我们昨天下的第一场雪呢?[做到读、说、写结合]

  (七)、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来欣赏塞北的雪。(播放光碟《我爱你,塞北的雪》) [做到文、情、景相融]

  (八)、总结:

  课后,同学们以《雪》为题,写一篇习作,来表达你对雪的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在雪的陪伴下,度过一个快乐的冬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北京亮起来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围绕“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编写了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它们依次向我们展示了祖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重在讲北京的夜景亮,用许多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北京的夜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会到祖国首都的辉煌亮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然后联系实际,拓展到我们的家乡的夜景也一样美,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对首都北京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难点:

  词语句子的理解,感受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对首都北京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词卡,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北京不但白天很美,到了夜里更美,北京的夜景到底有多美,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景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

  二、初读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力争把字音读正确。

  2.在合作读和比较读时侧重纠正字音。重点关注“幕、烁、幢、焕、绚”等字的读音。

  3.和学生一起发现、交流识字方法。如:

  (1)拆合法识字:烁、辉、夺、扮、幢、府

  (2)换偏旁:优—犹 换—焕

  (3)相同偏旁归类识字:烁、煌、焕

  三、写字指导。

  (1)指导写正确。 “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并且学生容易把“辉”“煌”两个字都写成“光”或着“火”。

  四、初读感悟,学习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北京哪些地方亮了。

  (1)、师配乐范读,生勾画。

  (2)、生汇报。

  (3)、你刚才在勾画词语的时候都去看了北京哪些地方的灯光呢?你觉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呢?

  (4)、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机动学习课文)

  2.学习第二段。

  (1)请你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北京亮的词语。

  (2)说说读懂了什么词语或句子,并读出有关语句。(生汇报)

  (3)提出没有读懂的词句,或与课文有关的其他问题,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教师选择小组讨论中有关重点词句的问题或者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全班交流。(金碧辉煌说明了什么?‘勾画’和‘轮廓’是什么意思?)

  (4)教师出示课件相关图片,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或者让学生指着课文插图,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有关画面。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如,“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轮廓”。

  4.自学课文其他段落: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联系课文,体会“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5. .再次自读课文,想想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夜晚的北京。(明亮、辉煌、美丽、繁华等)结合学过的有关北京的课文(如,《北京》、《我们成功了》和本课),说说假如你去了北京,你最想到哪儿去看看。

  6.引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条件的班级可让学生练习给录像配解说词。)

  五、积累运用

  1.激趣。看到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同学们都惊叹道:“哇,好美啊!”却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的美丽描述出来,课文是用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2.给出一两个城市的夜景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用得多。

  高大的建筑物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川流不息的汽车 繁华的大街 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

  一座座立交桥 一束束灯光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3.除课后列出的词语外,还可引导积累运用以下词语:

  勾画 轮廓 犹如 装点 繁华 装扮 古老 年轻 倒映 一幢幢 一座座 一束束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川流不息

  4.读“我知道”中的两段话,引导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六、实践活动

  选择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用一幅画表现词句的意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写7个生字,会认读8个生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少了大家的分工、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

  过程方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学过的道理能得以运用,指导行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一个同学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齐读课题。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我们来交流预习情况。

  1、首先,我们来读课文。读的同学要认真读,要读的正确、流利。听的同学要仔细听,要指出错误与不足。读完之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位相互检查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刚才,我看你们合作得很融洽。现在我们全班交流一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会读这些生字词了?(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看样子大家真正读会这些生字词了。(如果读的不准确:刚才有个别字词的读音同学们读的还不够准确,相信通过下面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读准确的。)

  3、通过预习,那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概括也可以简练)

  师:看来,课文写了什么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把全文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三、提出问题: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课文时你有什么问题吗?

  结合学生质疑随机板书:为什么只画大鱼?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海洋世界里都有什么?画里到底少了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一下课文,最好能按课文的顺序梳理一下这些有价值的问题。

  生读课文。

  师生共同梳理一下。

  可按下列的顺序排出来:

  ①海洋世界里都有什么?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

  ③为什么只画大鱼?

  ④画里到底少了什么?

  过渡:通过检查,我知道你们预习得不错。这些问题你们说应怎么解决?(通过读书解决)

  四、深入理解,解决问题,品评欣赏。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读书解决,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吧。古人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可以一边默读,划一划,写一写。

  1、学生自己读书,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师引导:要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读哪些段落。)也可以结合资料谈谈。(小鱼、小虾、沉船

  2、你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解决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解决。(课件)这是一幅奇怪的画。(长长的画卷上画满了大鱼,除了大鱼,什么都没有。)

  引导:

  (1)那同学们的绘画水平不高吗?还是不愿意画?

  (评价: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你真会读书。)

  师评价: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这种读书方法很好。

  (2)指导朗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画,绘画水平比较高。但是却画了一幅不符合要求的画。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谁来试试?

  3、那同学们的画里少了什么呢?请你读一读616自然段,把读懂的句子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经过讨论,三年级一班的同学知道自己的画里少了什么吗?

  A、少了丰富的海洋生物。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说一说都有些什么样的生物。(小虾米小到什么程度;海草不起眼的;最不起眼的还有些什么?)师:用一个词来说,这就叫丰富多彩。

  B、(指导学习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海洋生物之多来。

  (3)学生回答。小结:刚才,你们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回答的。

  (4)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这幅奇怪的画里少了丰富的海洋生物,我们也知道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板书:海洋生物。

  师:难道画里仅仅是少了这些生物吗?还少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书,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小组合作讨论讨论:学生自读第16自然段。

  小组交流一下:

  A、少的是合作的精神。

  B、少的奉献精神。大家都愿意干大事,不愿干小事,那样就干不好工作。需发有一种奉献精神。

  师小结一下:对,要画好画大家首先要有合作精神,还要有奉献精神。画画是这样,干其它的事也是如此。板书:分工合作

  4、你在生活学习中,有过与他人分工合作的经历吗?

  请你针对分工合作向21世纪的人们送上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让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先同位商量一下。

  小结:大家从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入手,唤起人们分工合作的意识,这是人类21世纪应当具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学到这里,我知道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课文中的同学们和你们一样,也弄明白了。大家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这也准备了一张纸,现在我们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海洋世界》吧!

  练习说话。

  课件:星期三,(三年级四班)上

  语文课,教语文的(于老师)要求我们完成一幅题目是(《海洋世界》)的画。同学们(分工合作),有(),也有(

  );有();也有();有(),也有()

  六、总结全文。

  本节课,你们自己提出了问题,又自己独立地解决了问题,这是很一种很好地自主学习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有关的书。

  海洋生物

  板书:

  画里少了什么

  合作精神

  奉献精神

  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后,把这句话写一写。(三、练习说话)

  (2)小结:刚才,评价读书情况。那同学们再想想,如果让你参加,你会画什么(结合课前预习)?海洋世界除了海洋生物还有什么?(高山、海沟、峡谷、森林)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珍珠鸟一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

  (冯骥才。)

  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表扬采用默读方式的学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质疑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根据导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导读要求: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交流讨论:

  ⑴ 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交流,指导朗读。

  ⑵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⑶ 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

  ① 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作者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② 三个月后这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作者对它更是疼爱有加,把它当作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称它“小家伙”。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几次出现了“小家伙”,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第二次: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而“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微微一笑

  第三次:重点体会“摸、啄”。

  第四次: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

  4、课文读到此时,看了这张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你能举出生活中“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例子来吗?

  五、作业

  1、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

  ⑴ 温暖舒适的巢。

  ⑵ 可爱的小红嘴。

  ⑶ 淘气的小家伙。

  ⑷ 人鸟相依图。

  2、这篇文章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挑一个喜欢的自然段画下来。

  【板书】

  珍珠鸟

  怕人的鸟──亲近人──信赖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目标

  1、 能快乐的与老师、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

  2、 鼓励幼儿听音乐大胆想象动作,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准备

  音乐 录音机 贴物 天线宝宝头饰

  重点

  鼓励幼儿愉快的参与音乐活动。

  难点

  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听音乐想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动作。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提问

  二、设想与意图

  一 律动:幼儿(天线宝宝)与老师(天线姐姐)一起愉快进入活动室。

  二 老师与幼儿一起来跳有趣的天线舞

  三 韵律活动:天线宝宝

  鼓励幼儿大胆的跟着音乐动起来,对一些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 要及时奖励。,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欣赏音乐1—2遍。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动作。

  3、鼓励幼儿听音乐找朋友一起玩。

  4、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2—3遍。

  四 听音乐和宝宝一起出活动室。

  1、天线宝宝,我们一起去玩,好吗?宝宝,你们看妈妈屁股上是什么呀?气球动来动去,你们能追到它吗?来,试试看吧!

  2、刚才你们玩的开心吗?瞧!我们的头上有什么(天线) 我们的天线会跳舞,一起来试试吧!好玩吧!

  我们的天线(头)会跳舞 ,看看还有哪里动动我们的天线会跳舞呀!

  1、你喜欢这首曲子吗?让我们一起动起来跳舞,好吗?

  3、刚才妈妈找了一个天线宝宝一起来玩,我们宝宝也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好吗?

  孩子们最喜欢看动画片,天线宝宝又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动画人物。设想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舞蹈中获得自由表达的空间,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在活动中允许幼儿自由参与、自由发挥,这样可以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丰富而广阔地天地。 通过这个活动也可以很好的体现有效的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五篇

2.【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八篇

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八篇

4.【推荐】教学设计方案九篇

5.【推荐】教学设计方案4篇

6.【推荐】教学设计方案十篇

7.【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锦6篇

8.【推荐】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

9.【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汇编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