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4 08:2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合集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说课稿合集8篇

说课稿 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an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已知的幂的意义,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新的知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代数式之后编排的,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同时又是后面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整式的乘法最终都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的设计,教科书从天文中的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要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在探索中,学生将自然地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启发要求学生往更深一层次去研究、剖析知识,概括出“底数互为相反数”时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在探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创新、交流、验证、归纳总结的思维过程;

  2)、在推理和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辩证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在探索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轻松、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及其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由乘法和乘方的概念加以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抽象过程。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节前语中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同底幂相乘如何计算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Ⅰ、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方之间关系,即多个相同因数乘积的形式,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情景:学生观察节前语,教师提出问题: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从天文中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生共同列式为:3×105×3×107×4.22=37.98×(105×107)(千米)

  那:105×107等于多少呢?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Ⅱ、探究新知:

  1、要求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根据自己的理解,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

  2、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总结得到:

  (1)102×103=105 =102 3

  (2)105×108 =1013=105 8

  (3)10m×10n =10m n

  在乘方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思考:底数不为10的同底的幂相乘后的结果又如何呢?

  2m×2n等于什么? ()m×()n呢,(m,n都是正整数).

  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2m×2n =2m n ()m×()n =()m n

  可以发现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的结果,底数和原来的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3、形成法则:

  启发学生探求规律,设疑归纳am·an= 进而形成法则。am·an=am 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Ⅲ、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试一试:口算:(抢答)

  (1)105×106 ( ) (2) a7 ·a3 ( )

  (3)x5 ·x5 ( ) (4) b5 · b ( )

  (5)x10 · x ( ) (6) x5 ·x4 ( )

  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

  2、例题讲解:

  以基本习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式,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例1 计算:

  (1)(-3)7×(-3)6; (2)()3×(); (3)-x3·x5; (4)b2m·b2m 1。

  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1)b5 · b5= 2b5 ( ) (2)b5 b5 = b10 ( )

  (3)x5 ·x5 = x25 ( ) (4)y5 · y5 = 2y10 ( )

  (5)c · c3 = c3 ( ) (6)m m3 = m4 ( )

  4、变式练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的逆应用)

  (1)x5 ·( )= x 8 (2)a ·( )= a6

  (3)x · x3( )= x7 (4)xm ·( )=x3m

  5、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突出重点,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较大数,发展数感。

  Ⅴ、应用提高

  完成课本“想一想”: am·an·ap等于什么?

  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Ⅵ、拓展延伸:

  1、若am= 3,an= 4, 则am n=。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灵活解题。

  2、计算:(写成幂的形式)

  (1)①(-5)6×53 ②(-7)5×74 ③(-6)3×64×(-6)5

  (2)(a-b)2×(a-b) ②(b-a)2×(a-b)

  本题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是一种拓展和提高。

  Ⅶ、归纳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几个须注意的地方: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公式中的底数和指数可以是一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等;

  3、解题时,有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Ⅷ、课堂作业:

  P15 知识技能 T1

  P16 问题解决 T 2、3

说课稿 篇2

  《数星星的小朋友》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单元的课文一般都是介绍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数星星的小朋友》虽然也提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我认为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且又是写小小朋友的,对同学来说确确实实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言行来表示人物的品质。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节写张衡怎样数星星,通过对张衡数星星的样子和具体如何去数来反映张衡的认真态度。第二节通过奶奶认为张衡“傻”从侧面来反映张衡的刻苦。第三节通过张衡说:“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来反映张衡观察的仔细和决心。第四节通过爷爷的话来告诉张衡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这跟第五节张衡几次起来看星星又有直接的关系,第六节是对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实际上都是通过言行来表示张衡刻苦钻研、认真考虑的品质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许多人习惯地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星星的美,引起小张衡极大的兴趣,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通过“无数、满天、撤”等词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闪一闪,星星分布的不规则。这给张衡数星星带来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为表示人物形象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低年级同学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小时候如何喜欢、认真、刻苦地观察星星,难点是比喻句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思路时,我从概括到具体,从最后一段着手,先展示结果,再推导原因,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又佼课堂教学有起有伏。

  再说,这几年,我听了不少课,发现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第“课时松、第二课时重、第三课时空的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年级教材、同学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学会7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2.读懂1、6两节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同学的智力,培养同学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我就紧紧围绕着“以识字为基础,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而步步展开。

  一、以识字为基础,采用三步识字法,设计第一课时的识字教学。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依据《大纲》制定的识字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中,我从识字着手,随识字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让同学借助拼音据词读音,然后在检查预习时,根据这篇课文生字在读音上的特点,分成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等几组,这样,为突破字音的难点,协助同学读准字音起到积极作用,然后,通过指名认读、男女分读、开火车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和巩固。第二步,在同学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沛利用语言环境进行字义教学。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新词,利用插图协助理解,通过造句学会运用,从模仿扮演中识字,让同学通过做一做体会字义:再是利用字形来理解字义,如“研”字的教学。第三步是在总结课文以后,设立一个突破字形的环节解决字形上的问题,以强化对字形的记忆。二下年级的同学已具备—定的识记字形的能力,我就利用同学学过的偏旁部首、熟字、猜字谜、做游戏、分辨书写的正误等来分析生字的字形。这样,使音、义、形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达到会读、会讲、会写、会用、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以同学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坐、靠、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同学自身读读、自身做做、自身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同学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老师们,我始终认为,教书不是教知识的自身,而是教获得知识的方法,重视同学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指导,重视同学思维过程的引导。所以,我在句子的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教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这个句子时,我先让同学读读,谈谈你知道了什么?然后从喻体着手,让同学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让同学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样,通过抓住比喻句的喻体去理解本体,使同学具体地感受到天空景色的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打破整体美,突出星空的美,在教这个比喻句时,我没有布置“撒”字的教学,为什么?这里暂且不提。

  再如在教“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个句子时,我从朗读着手,引发同学考虑张衡数星星的艰难。怎样使同学有这种感受?我联系课文第一句,让同学明白星星的多,星星的一闪一闪给张衡数星星带来困难。更主要的是,在这里我精心设计“撒”字的教学。通过“撒”字形象、直观的演示,使同学知道星星分布的不均匀,又给张衡数星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然后通过同学亲身感受,从感性上体会到数星星的难,从而对张衡刻苦、认真的态度发生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读好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

  在读的训练中,我则依照“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导读课文,加深理解;仿读课文,体会感情;读读课文、激发兴趣”的程序进行,使这几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由此构成了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宏观整体。这节课,我还通过范读、齐读、朗读、分段读、小声自由读、听录音读、指名读、分组读、重点句段反复读、男女同学对比读等十多种读的形式,使同学参与读书的机会在十五次以上,真正收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我精选媒体,系统设计,寓教于乐,乐中求学。

  这节课,幻灯成了我的好帮手,利用幻灯,检查自学;利用幻灯,品读句子;利用幻灯,再现生活;利用幻灯,复述课文;利用幻灯;学会概括;在第二课时的布置中,我还想用幻灯来解决“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的这个难点。这样,通过媒体化笼统为形象,既突破了,重难点,又使同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我还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电化教学的经济、必要、准确。

  四、文以载道、文道结台,体现低年级语思合科的特点,发挥其德育功能。

  《数星星的小朋友》是——篇思想教育较浓的文章。新人纲指出,要在培养同学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在教学时,我随时随处都让同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去体会张衡的刻苦、认真、仔细,同时,在游戏过程中,针对同学实际,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何况,在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我还要作进—步的渗透。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感染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课型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载体。而本堂课主要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的产生、色彩的要素、色彩的搭配等知识有所了解,并在前面的欣赏课中积累了大量对色彩的直观感受,可以说对于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对比、调和及搭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内容水彩画、水粉画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不同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感情影响,加深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感染力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体验探究、小组讨论,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不同风格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色彩,并运用不同色彩搭配传达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难点:理解并体会色彩语言如何对人们心理及情感的影响,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五、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情境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出问题:如果用一个颜色来表现你的同桌,你会选择哪种色彩?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每一个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或者情感,这是因为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的最有力载体。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感染力》一课,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理解绘画中的色彩美。

  (二)邂逅色彩

  1.展示两幅食物的对比图,说一说哪一幅更诱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俗话说在我们判断一道美味的食物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可见色彩的重要性,好的色彩搭配、和谐的视觉效果可以带给人们与愉悦的心情和不同的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把人的味感与色彩感觉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感受和区分色彩的表现性,通过直观法,再一次强化色彩的心理特性和情感作用。

  2.展示《千里江山图》《干草垛》两件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哪一幅更具有色彩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色彩明快;《干草垛》色彩和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实现美感的迁移,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绘画中色彩的美感体现。

  (三)感受色彩

  1.展示《千里江山图》《出水芙蓉图》《玉兰黄鹂》三件中国画作品与《干草垛》《土地》《乌鸦群飞的麦田》三件油画作品。学生欣赏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取喜欢的一组作品欣赏并思考问题:这三件作品分别用了哪些颜色?有什么样的色彩关系?色彩传达了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探讨并回答,教师总结:

  ——《千里江山图》赭石、大青绿;对比强烈;匀净明丽,富于装饰性。

  ——《出水芙蓉》粉色(曙红+钛白)、绿色(花青+藤黄)、赭色;强烈对比中更显和谐;柔丽、润泽。

  ——《玉兰黄鹂》石青、钛白、赭石;色彩对比强烈;典雅华贵。

  ——《草垛》赭色、黄色、绿色;色彩和谐;光彩夺目,色与光交相辉映。

  ——《土地》红色、橘色、黄色;色彩饱满、响亮,视觉冲击力强。

  ——《乌鸦群飞的麦田》黄色、蓝色、绿色、橘色;色彩对比鲜明明亮;给人一种炽烈热爱的感受。

  2.继续追问:这几幅哪一幅的色彩感染力最强?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乌鸦群飞的麦田》燃烧着画家激情的火焰,倾注着内心激荡的情感。

  ——《千里江山图》壮丽秀美的山水,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超乎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

  ——《土地》冲击力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赏析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感受色彩在作品中的运用,体会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使学生对色彩的意义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受,为学生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四)总结领悟

  总结:中外的美术作品都通过色彩来传达情感,而相对于中国画的含蓄,在19世纪像梵高这样的印象主义的画家着力于光色关系与色彩变化规律的探索。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出现,许多画家开始尝试以强烈、自由而主观的色彩来造型和表现,这种色彩被称为“表现性色彩”。

  (五)比较鉴赏

  展示《静物》《无题》等作品,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从色彩的表现与感染力方面进行分析。

  ——《静物》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追求一种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暖色调为主,明确地表达出了一种温暖、柔和、安适的气氛与情调。

  ——《无题》画中的色彩随着纵横交错、不同力度的笔触恣意挥洒,没有明晰的界限和秩序,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杰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巩固知识,运用色彩的美术语言来欣赏作品,体会色彩的魅力,更深层次的感受色彩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重点知识。

  作业:课后多关注生活中的色彩,了解创作的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并且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更加系统的呈现知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同时根据美术教学探究性的特点,设计课后作业,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美术。

说课稿 篇4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数列的第2节的课时,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高中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等差数列这一节在数列这一章中起着奠基作用,是高中生学好数列这一部分内容所必不可少的重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机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现今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

  认知目标:通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使学生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确定等差数列的公差。

  能力目标:1.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使学生能够应用其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

  2.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3.掌握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使学生能够应用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1.教学主要内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的函数性质;

  2.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

  3.教学难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知识教授为主,多媒体教授为辅,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学难点问题,主要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了讲清楚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中生的现状,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同时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思考评价法

  2.分析归纳法

  3.自主探究法

  4.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既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以及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强化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顺势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中,发现、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导入时,我选用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学生们通过猜测,引发矛盾。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2、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学习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拼、摆,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自己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观察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

  2、活动实践的方法。

  3、独立思考的方法。

  4、小组交流的方法。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愉悦和谐发展,主动探究新知,大胆发现创造”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一、比较大小,设疑激情

  同学们,李老师手上有两个盒子,一个电话盒,一个咖啡盒,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吗?这两个盒子哪个大?哪个小呢?

  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胆的猜测,有的认为电话盒大,有的认为咖啡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究竟哪一个大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讲长方体、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就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而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这样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发现。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些任意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记录在记录单上。看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多又快。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总结出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我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拼摆、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三、尝试练习,再次发现

  1.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出示例一,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看来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个图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础上变化数据,把它变成一个正方体)

  3、小结:当长宽高相等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用a来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师以小资料的形式介绍a3的读法和意义。

  4、完成书上例2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得来可以通过学生迁移学习获得。这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概念。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这两个盒子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并且比较大小。

  2、同学们真聪明,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拓展题一“小小设计师”:学校想请你们设计一个游泳池,这个游泳池要能蓄水180立方米,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你觉得哪种最合理?

  3、出示拓展题二。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怎样求它的体积?

  【设计意图】: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练习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游泳池”和“求不规则橡皮的体积”这两个拓展练习设计。不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计算。而是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观点,培养了学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的辩证思维。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学,符合生活实际,长和宽要成比例。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说课稿 篇6

  一、设计思想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它以当代中国课程改革的总体思想为依据,体现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理念。它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以思想品德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初中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教材,特别注意以生活育人的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包括学业生活中领悟、辩析思想道德价值,积极学习和适应社会公共生活,避免了许多空洞的说教,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儿童到青年的青春期过渡,从小公民到青年公民的过渡。顺境与逆境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单元,成亦顺境,败亦顺境是该单元的一大重点内容。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当代初中学生一直处于顺境当中,如何正确认识、对待顺境,如何在顺境中健康成长,“成亦顺境,败亦顺境”这一主题自然被提了出来。

  二、说教材

  该课题作为该单元的第一课的第一目内容,从对顺境的认识出发,分析了顺境与人的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教材首先分析顺境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无论从个人才智、能力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社会、人类发展等方面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在顺境中抓住机遇,早日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分析顺境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来自主观上的贪图安逸和不思进取,顺境就成为了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顺境的负面作用为在逆境中成长作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面对顺境,以积极的心态把握顺境;在顺境中不懈怠,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上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顺境的意义,正确面对顺境中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顺境的含义;认识顺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不同影响;懂得身处顺境时的正确做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顺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顺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如果个人不思进取,毫无目的地生活,顺境同样会起负面作用。所以,将顺境的消极作用也列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对待顺境。许多学生的观点是顺境利于成长,顺境可为自己创造幸福。只看到顺境可助人成功,而易忽视由于沉溺于安逸生活、不思进取而荒废学业、走向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所以应让学生明白:顺境是好事,处理不好也可能变成坏事,关键看对待顺境的态度。因此,将如何对待顺境确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为了突破抽象的理论知识形成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应用了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我想,如果传统地讲授法,一味地说教,收效不大。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法、讲授法、调查研究法等。

  六、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以自己的方式消化书本内容,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从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七、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顺境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

  1.小小辩论赛

  2.在顺境中成功(多媒体显示)

  分析案例并讨论顺境的积极作用:

  (1)安心学习、享受生活、锻炼才智、发展能力;

  (2)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3)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人类文明快速发展,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思考:是不是只要拥有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呢?要想获得成功,我们还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勤奋、节制、努力、坚强)

  3.在顺境中沉沦(多媒体显示)

  分析案例并讨论顺境的消极极作用: 如果我们贪图享乐,那么长期的顺境容易使我们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陷入盲目乐观的危险状态。

  4.多媒体出示两则案例,学生分析:面对顺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a.抓住机遇成就自己,更上一层楼;

  b.心存感激,不辜负期望;

  c.警惕自鸣得意,避免“大意失荆州”。

  5、你我共参与,一起编制整理全班共同遵守的“顺境十戒”。

  6.当堂检测(略)

  7.教师小结(略)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教师引导: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感情朗读,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5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的对话很多,也很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因此,我们组选择这课为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学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欣赏描写目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谈话中设疑

  课始,教师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交流读书收获,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3、从哪此地方可看出他爱积累?哪些地方写他爱幻想?

  4、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并读出来,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也检查读书情况,一举两得。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质疑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有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开动脑筋提出来的具有很高的研讨价值,往往理解整篇课文的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引导他们自读、自悟、自得。

  (2)根据学生质疑情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小组选择学习目标并说说打算怎样完成这一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展示

  在这一个大环节设计中,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再朗读,再领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和汇报展示,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四)总结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山水星月等诗句,比比谁积累的多,这一作业设计不仅是课外的延伸,也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主动积累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略)

  各位评委,以上是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观上我们力求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主动发展”这一精神,客观上由于我们理论和实践的水平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热门】说课稿合集8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合集九篇

2.【热门】说课稿合集十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4.【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四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6.【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合集8篇

7.【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8.【热门】说课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