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8 21:55: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一单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分草莓》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原课本教材是以《租船》为例来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在注意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的设计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3)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解决有关“有余数除法问题”的简单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余数的“取”与“舍”的问题,即对于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学法】

  教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知识的引路人,在教学设计中,正确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点,进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参与探索的欲望。 学法:1、指导“探索实践”。让学生在探索、研究活动中感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于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2、引导“思”鼓励“问”。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创新。

  3、组织小组学习,重视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流程】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 “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 “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

  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说课稿 篇2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

  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放开、走上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x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开、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结果) 四、船长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险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活在地球村》,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建设的现状,知道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它让中国逐步步入全球化的发展道路;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其中的第一课,他从“经济”的视角来让学生感受“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整一课中融入了大量的商品、贸易、企业以及经济开发区的知识,并且散点式地简介了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曲折历史。通过展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揭示了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而中国历史上自我封闭导致落后挨打的深刻教训和现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双赢”,则有力证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经济、商品、贸易”这样的话题似乎有些遥远,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各种外国商品,学生从衣、食、住、行中都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当然,历史、经济,还有文化, 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讲还是有些距离,所以如何利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学生学过的英文,以及喜欢的动画都引入到了课堂中,通过学生既了解又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他们就容易感受到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从而更加全面地领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现象,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

  三、课时安排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和文化,以及中国走向开放的曲折历史等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各国的支柱产业、货币、外资企业、以及经济开发区等内容,让我们明白了各国是如何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通过二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意义,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我今天讲的是第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进入我国的其他国家的产品以及各种文化,和中国远销国外的产品以及“走出去”的文化,感受全球一体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以及美好前景,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六、说教法

  我认为,教学应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影像资料,快速地建立起学生的情感主线,从而构建“地球村”的概念。而且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调查收集相关食物、图片资料把较为复杂的知识概念——“全球化”具体化,形象化。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联系时代背景,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融会贯通,突破难点。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课前听《我和你》师生交流,引出课题: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2.交流身边的外国产品和文化,感受“我中有你”

  3.交流中国产品和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感受“你中有我”

  4.回眸历史,了解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曲折历程,进而认识走全球化道路的光明前景。

  八、教学设计说明:

  在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这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商品、贸易、外资、经济开发区等等,而更头痛的是其中还夹杂了一段时间跨度非常长的曲折历史,这该如何整合进第一课时?是把这段历史放在“我中有你”之后学习,还是放在“你有中我,我中有你”之后?在考虑揭示“全球化”这一个关键词时,我决定把有关“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曲折历史的学习放在“你有中我,我中有你”交流的后面。因为交流的影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只有让学生在感受体会“你中有我,我中有我”相互渗透交融现象之后,才能理解什么叫“全球化”。再过渡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才更符合学生的思路,更为自然地明白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好处。

  2.注重品德的生活化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经济有关,涉及的是学生都不太熟悉的“全球一体化”问题。于是,我尽量把内容“学生化”、“生活化”。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一群五年级的孩子,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才是硬道理。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第一环节的设计,我让学生以“小小调查员”的身份来调查身边的外国产品,深入超市、家庭、商场等,也就是在我们身边去寻找外国产品,这样让学生把品德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经济全球化是现在这个时代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他的基础,而文化却是他的灵魂。教材的编写只停留在经济上,在教学设计上我适当增加了“文化交流”这一块内容,这也正好符合“全球一体化”。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每天都在学习的英语,同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知识的联系化

  本课第三部分的内容是一段时间跨度特别长的曲折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丝绸之路、旧中国的闭关自守、改革开放、世贸组织我们以前都学过,设计时让学生联系相关资料来理解,这样学生对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曲折的理解难度就降低了很多。拓展美好前景

  不仅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现在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理解“双赢”作了铺垫。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安塞腰鼓》的第二课时。《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说目标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词语,促进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根据文本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时间,下面所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课件出示:那是的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一共发出了几次这样的赞叹?每一次赞叹都是因为什么?(相机板书:场面 鼓声 后生 舞姿)每一次赞叹都是心灵的激荡、感情的升华,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这样的导入既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教师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奠定本课的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因此在课堂上我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反复读书、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第一板块:感受场面

  1.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自由品读感悟,体会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2.出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指导朗读好这段话。

  3.教师引读,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自由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场面是那么壮阔、那么豪放、那么火烈!(板书:豪放火烈)

  第二板块:倾听鼓声

  1. 指名学生读课文9-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 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我们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板书:惊天动地)

  第三板块:感悟后生

  1.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板书:元气淋漓)

  2. “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元气淋漓”?

  3. 这里的“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次序吗?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力量、激情与气势吗?指名读,齐读,试背诵。

  4.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后生们这样的精气神儿?教师相机引读课文13-14自然段,

  5. 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击鼓的后生是那样的元气淋漓!

  第四板块: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齐读,提问:这是怎样的舞姿?(相机板书:叹为观止)

  2. 这一段共有四句话,分别写出了舞姿的什么特点?这里的“战栗”能换成“陶醉”吗?为什么?

  3.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那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气势呢?指名读,齐读。

  4. 引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结:是呀,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块:体会反复

  1. 教师小结:在课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舞蹈场面的豪放火烈,鼓声的惊天动地,到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下面让我们读出这种激情(学生有感情再读反复句)

  2.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吧!(播放视频)

  三、读写结合

  1.再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好一个安塞腰鼓“写出了作者的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安塞腰鼓吧。出示: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

  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板书设计:

  场面 豪放火烈

  好一个 鼓声 惊天动地

  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这些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

  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

  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

  采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为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

  其次,感知,把握主题。

  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疏通字词,本文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

  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

  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

  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

  在学生基本把握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本文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

  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习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本文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延伸练习(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平(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

说课稿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学生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自觉性,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结合学校开展的“交通安全教育月”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搜集大量资料,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纷纷提议要深入研究交通问题,由此确立了《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活动主题。

  一、说教材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分析研究交通事故的事例及原因,初步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通过学生运用观察、调查等各种办法搜集、整理关于交通事故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初步具有归纳能力和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探讨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和对策,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和常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分析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二、说学情

  教学中针对四年级儿童的特点,将儿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以及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要具备现代交通安全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结合活动课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交通噪音、尾气污染、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汽车多从诸多方面带来的危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查找资料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增强保护环境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验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四、说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主要是基于学生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进行实践探究,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因此,制定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到汽车多从诸多方面带来的危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难点是:通过调查采访、查找资料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等。

  五、说教具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能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所以本节我所选的教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关交通安全事故的案例、图片、文字、歌谣和相关资料。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接下来谈一下教师应“怎样教”,学生应“怎样学”。

  六、说教法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学生的主动权完整的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认真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和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课题展开阶段,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法,还包括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合作探究等。

  七、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查找资料、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着重以下几种学法的指导:

  1.表演展示学习法

  本节课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于乐,指导学生参与模拟游戏、情景再现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

  活动中认识。

  2.合作交流法

  合作学习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

  八、说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在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汽车这种普及率比较高的交通工具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板书课题)

  2.进入新课

  (1)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找到生活中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有:交通拥挤、交通事故、交通污染、噪音等。

  (2)活动二:交通拥挤

  通过让学生当交警表演疏通交通拥挤、分析交流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及提建议的方式,了解交通问题,懂得交通安全就在身边,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交通安全意识。

  (3) 活动三:交通事故

  通过课件展示交通事故和国内交通问题调查数据、交通安全儿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让每位学生明白交通事故猛于虎,并且做到每个同学都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同时也告诉我们家里人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我们的家庭就会多一份幸福,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宁。

  (4)活动四:交通污染

  通过记者现场采访、资料交流、课件展示国家对交通污染的治理,说明国家对交通污染的重视,同时让学生明白要从小做保护环境的小标兵。

  (5)让学生通过编、写顺口溜、宣传标语;通过绘画、作文等方式设计、畅想绿色交通(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收集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制作一期的手抄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图文混排》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很重要的一款文字处理软件WORD,通过学习本章可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利用WORD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制作比较综合的文档。第五节图文混排是WORD文档编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节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和编辑图片的方法,能够制作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板报,从而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和掌握WORD20xx,提高学生文档编辑处理能力。

  本节分两个课时学习,本堂课是第一课时,在前面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字编辑排版的基本知识以及艺术字的使用,并且在学生机中已经保存了学生自己输入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份文字稿,同时,在课前我已经将世博会的相关图片也发送到了学生机上。(选择世博会为图文混排的主题,一是世博会为当今热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是世博会主题积极向上,富有朝气,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单纯的从知识点来看内容比较平淡,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今后的教学。为此我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准确、无误的传授知识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2)掌握编辑图片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实例讲解,学生观看、模仿教学演示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自由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3)通过作品展示,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由练习,引导学生关注美、发现美,提高

  学生审美情趣。

  (2)通过学生自由练习中作品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

  的上进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通过协作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前掌握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插入图片和编辑图片的方法”上,之所以说是重点,............

  是因为只有掌握了插入和编辑图片的方法后,才能对图片进行更进一步的编辑和排版,它是最终实现图文混排效果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运用“演示教学”和“自由练习”的教学模式来突出重点。

  本节难点是“如何编辑图片使其在文档中的效果达到美..................观?”因为要想使文档中的图片和文字达到协调美观,仅仅.

  掌握了编辑图片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还不够,还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所以说要达到图文并茂是很不容易的。我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精神,在“学生练习”中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特点我采用了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利用远智教学控制系统,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培养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教学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本节课结合教材设臵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教学法: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探究教学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寻求答案,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个人品质。

  (5)启发式教学法:针对某一特殊教学内容,先进行简单提问或不作讲解,只给学生一个任务,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2、学法设计

  (1)观察法: 学生在教师教学演示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忆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主动探寻法: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实际操作中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

  (3)合作学习法: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协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五、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教学,生动活泼,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远智教学控制系统,这个教学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学生主机,支持多种教学策略;可以用广播功能把某台计算机屏幕广播给大家;可以把整个班级的全部学生端电脑屏幕画面同时显示在教师端,让教师方便一览全局;也可以让学生协同操作,边看教师演示边操作;具有分组功能,可以让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由于本课内容讲授对象是职业高中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很强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学习的再创造,因此,这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同时,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都经历过挫折,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鼓励、表扬

  为主,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爱上学习。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约3分钟,通过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同时温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本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首先利用远智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控制,(使........

  学生暂时不能对自己计算机进行操作,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电脑屏幕上),通过课件在屏幕上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份板报(纯文字版(含艺术字)和图文混排版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提问:同学们比较说说更喜欢哪一份?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比较两幅板报的不同:尽管纯文字版的板报中有艺术字作为点缀,但仍然没有图文混排的板报更有视觉冲击力。

  因为问题很简单,我将挑选操作能力较差或者胆子较小..........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有可能会脱离课堂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我引导学生说出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明确图片在文档编辑中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图文混排》,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激励教学法)

  通过两份板报的比较,一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使学生通过感观的参与,共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效果。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集合7篇

2.【热门】说课稿集合8篇

3.【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4.【热门】说课稿集合八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9篇

6.【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8.【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