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4 09:23: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说课稿范文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本课以彩虹为主题,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象观察其形状和色彩,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彩虹的色彩与成因);并提供机会,让小朋友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表现彩虹。教材提供的画家作品,其中《折断的虹》充满了童话的浪漫,表现内容能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和创作冲动。课程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学生经验和兴趣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认识彩虹,了解彩虹的形成,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操作领域:较熟练的使用工具作一幅有彩虹的想象画。

  3、 情意领域:通过彩虹的认识与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有意识的灌输人际交往和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彩虹的形状、色彩与形成。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进行彩虹的联想。

  四、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七彩飞虹》在课程设计上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同时,因为教材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要向“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形式倾斜。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转变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美术本体意识的思想,适度淡化学科的学习,加强美术与人文、自然科技的交流整合,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重在活动过程的体验。设计了线条联想、实验操作、欣赏交流、创作表现等教学环节来充分表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想象能力。并在美术学习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 线条联想,启迪思维。

  1、用形体表现线条。

  2、学生用“弯线”作近似物的联想。

  (我的设计意图是: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环节是采用线条的趣味游戏活动,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联想,开启学生思维。同时,为后面的彩虹联想做好铺垫。)

  二、 解析课题,实验探究。

  1、 阅读课题,学生分析“七彩”含义。

  2、 师生实验1:还原阳光色彩:红、橙、黄、绿、青、蓝、紫。

  3、 师生实验2:制造彩虹,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穿过水雾,就会形成彩虹。并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我的设计意图是: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之一。本环节的设计是与自然、科技活动相结合,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实验活动,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让学生在玩中求知,乐中求真。)

  三、 欣赏交流,激发情感。

  1、 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画出七彩飞虹,选出一组讲台演示。

  2、 欣赏彩虹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感,引发学生联想。

  (我的设计意图是: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本环节设计首先是在实验探究的情感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色彩的基本技能;然后通过丰富的图片素材,展现给学生一个有美丽彩虹的自然景象,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通过生活中彩虹近似物的图片展示,为学生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四、 说说想法,激发创造。

  1、 欣赏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彩虹出现,你会怎么做?”。

  2、 学生交流故事,激发创作欲望。

  教师引导:如何组织画面?

  (我的设计意图是:《美术课程标准》认为,美术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环节设计采用“说自己”的形式来内化学生对彩虹的情感和认识,并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发出学生的各具特色的想象,引导学生更深层思维的活动,为学生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准备。)

  五:添画故事,创作表现。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彩虹画的创作:彩笔画、剪贴画或剪、画结合的形式;可以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

  教师加强辅导巡视,及时评议。

  (我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环节鼓励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彩虹画的创作,既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照顾到学生在表现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彻底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更加放心大胆的进行想象创作。)

  六:展示交流,评价鼓励。

  1、 作品展示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故事与别人分享,体验成功的乐趣。

  2、 师生评议:重在画面的想象力和学习的过程。

  (我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美术评价的基本目标。本环节设计以交流展示与师生共议的形式进行课堂评价,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即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过程,评价形式活泼自由。事实上,评价也贯穿了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说课稿 篇2

  说学情

  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能力上有点薄弱,并且他们积累的东西稍微有点少。所以遇到诗歌鉴赏只能是想当然,回答题目毫无边际,导致丢分严重。在诗歌赏析上要多下功夫,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说教材

  一、选修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诗词鉴赏;(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让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的学习,结合词中的景分析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说学法

  一、 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当堂背诵这首词。

  二、 小组交流合作探讨,找出词中的景,并分析抒发的情感。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说教法

  一、诵读感悟法。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词人的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词的情感美。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体会词人的愁情。

  三、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词人前期和后期词的风格。。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赏析

  四、板书

  1、板书按行文思路来安排。

  2 、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背诵。

  五、练习

  1 比较阅读李清照的词,体会词时期不同,风格就不同,情感就不同。

  教学原创

  本学期高二年级教学任务要完成必修5和选修教学,现在必修5已经完成,只能从选修中来选,结合选修内容,语文竞赛的两个组,我们只能选诗歌。再加上诗歌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结合平时考试及高考,引导学生学会一些鉴赏诗歌方法及技巧,来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并且在诗歌的赏析上有所提升。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 照镜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 “物质世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范畴,主要通过照镜子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会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开展一些光学小游戏,动手制作一些光学玩具。根据教材指导建议,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光的反射现象,第二课时主要是以游戏和制作光学玩具为主,而我今天要说的恰恰是本课的第一课时,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下面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第一课时的教材选择了“镜子照光”为切入口,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建立光的反射概念。通过“引阳光入教室”的聚焦活动,调动起学生原有小时玩镜子的经验,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通过饶有趣味的“看镜子读字”“笔在五角星像中走”这些游戏活动,巩固对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教材是按照“探究现象—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巩固应用”的编排思路,这也正式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06年3月郁波老师在浙江作了一场要“关注科学概念”的报告,提出当前课堂上存在的学生探究方向不明确、教师提问和引导的方向不明确的现象、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有直接的关系,建议教师们在实践操作中1是把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2是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所以,结合我自己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前面对教材的认识,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作以下预设: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2、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里的像的特点是上下不变,左右相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镜子读字”“笔在像中走”等游戏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

  五年级的学生,对照镜子所产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陌生,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关注到照镜子背后隐藏的关于光的反射的科学规律,所以,我认为,本课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强烈的探究欲望正是重点所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人手一面镜子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准备。考虑这些材料学生容易准备,所以以学生准备为主。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属于游戏性质,所以关于实验方法问题,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游戏和实验。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游戏探究”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进行归纳,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反光现象的一些规律:如光线是可逆的、物体的像与原物体上下不变、左右相反等。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游戏探究——获得证据——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游戏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三、说教学过程

  今天的小学科学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必须更多地着眼于未来。为此,我在本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了以下四个方面:1是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搜集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3、是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学习活动。2、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首先由

  1、谜语导入,引生入境。由“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仪容整洁离不了,知道是什么吗?”引入课题“照镜子”,然后以“你玩过镜子吗?开展过哪些与镜子有关的游戏”为切入口,勾起学生往日的生活经验,然后,教师就出题来考学生:“怎样让光线射进背阴的窗户?”,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主要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上一课学习的“光的行进”的复习,并且通过画光路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接下来,就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就是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接下来,我就设计一个教学情境,请一个学生靠窗站好,让其他学生观察她左部分脸和右部分脸明暗不一样,请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让她一半暗的脸也亮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这个教学活动正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除了会想到用光源照射、用平面镜反射外,还可能想到要蜡光纸、浅色的衣服、或光亮的物体都可以反光,使面部阴影部分亮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光照到脸上,脸就亮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脸也能反射一部分的光。有了这个活动作基础,学生就很容易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闪亮的玻璃幕墙和皎洁的月亮是怎么发光的”?在学生形成光的反射概念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多举一些反射现象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形成“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的认识。

  基于对反射现象的认识,接下来,就进入本课的重点部分,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揭示发现发射背后的规律。

  那就是3、搜集现象,获得规律。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对普遍现象认识的过程,那么,接下,就是从普遍现象中发现规律的过程。只有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接下来,请学生按书上的要求玩4个简单又有趣的游戏,分别是“你看见我、我看见你”互相合作“直立两面镜子,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借助镜子读课文中的字”“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间隙中走”,学生一边玩这些游戏,一边在活动记录上记下自己探究过程中的发现,科学课堂上的记录是学生思维的再现,能帮助学生发现有规律和有价值的认识,游戏结束后,再通过集体研讨的形式,共同归纳得出关于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采用实验、记录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得以突破。

  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所以,在课堂结束前,我将呈现汽车反光镜、不锈钢汤匙上人影的变化,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镜面不平,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呈现潜望镜、万花筒等游戏玩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玩具利用了什么原理,怎样制作等。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的探究欲望。

  四、本课的教学板书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科学课堂的板书不同于其他学科,应该做到直观性、简洁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本课板书主要是课题和学生发现的对成像规律性的认识,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

  有人将科学教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课程理念下,需要过河的不仅仅是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还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科学素养的诸方面都能不断地到达彼岸,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一个好的探究活动是能够承载科学素养的各个因素的,好的教学理念加上好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鱼翅和熊掌兼得。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思考,能否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还是个疑问,因为“科学教学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锋面系统与天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简单介绍。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能够说明锋面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并为接下来的气候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2)学生情况: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但我们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由于地理并不被列入中考范围,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中间对地理学习有一年(初三)的真空状态,相对于其他科目,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学生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普遍较差,这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增加了困难;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② 理解锋面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③ 理解和掌握各种锋面形成的原因,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

  ④ 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和锋面系统示意图的绘制。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介绍锋面系统,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 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的预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天气系统的学习,了解天气系统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②通过分析锋面系统对我国的天气的影响,增强学科学、爱科学,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生产,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4、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①锋面系统的识别;

  ②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③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依据: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系统有关。例如:我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多是由于冷锋形成的锋面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也多与锋面有关。

  【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与天气的关系。

  依据:该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锋前锋后区分较难,过境前、过境后、过境时所受冷暖锋控制和形成的天气状况不易理解。

  二、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采用视频直观演示法、发现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解及讨论法、归纳法、角色扮演法等。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1、直观发现教学法:本课锋面系统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摸拟演示,提出探究问题,边演示边启发。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展能力,增强兴趣。

  2、比较法:由于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的区别,通过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3、读图分析法:本课时教学用图很多,有的显示结构,有的显示过程,有的显示符号,读图分析,从图象中发现信息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组讨论法:主要在学习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前面理论知识的理解。

  5、角色扮演法:主要用于“试做天气预报员”活动环节,通过天气形势预报帮助学生阅读天气形势图,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终身受用,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6、归纳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做阶段知识小结使用的最重要方法。有助于知识体系化。

  三、 说学法

  1、 自主探究的学习法

  上课时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预习,自我总结,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师设置问题,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近期的天气预报,提醒学生注意天气形势预报信息。

  『学生』认真欣赏天气预报,并注意天气形势预报信息。

  『教师』总结承转:从上述天气预报中我们可以获知冷锋所经地区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为什么冷空气对所经地区天气产生重大影响?今天我们来研究该问题,学习锋面系统与天气。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新课

  1、【气团】

  『教师』学习锋面系统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学习一个与锋面密切相关的概念——气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合作探究,成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气团?

  ②气团分类及性质对比: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

  2、【锋面的结构与特点】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播放锋面动画,解释锋面结构

  『学生』欣赏锋面动画,了解其结构,思考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与天气特征。

  3、【冷锋】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师』 播放冷锋动画,播放前设问:

  ① 锋面移动方向?

  ② 雨区位置?

  ③ 冷锋降水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

  『学生』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设计意图』 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积极讨论、相互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同时,师生共同探讨,又可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预期效果』 学生能在头脑里演示冷锋的动画,理解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暖锋】

  采用动画演示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

  『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每一个小组积极派出代表描述天气状况。

  『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

  『设计意图』由于时间的关系,学完冷锋后学生稍感疲倦,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暖锋的理解。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

  『预期效果』学生能够理解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5、【比较冷锋、暖锋】

  采用图表对比法展示冷暖气团的特点,发动学生。

  『设计意图』 采用对比法对本课的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总结。通过比较,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进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预期目标』 理解冷锋、暖锋的区别。

  6、【准静止锋】

  介绍准静止锋的定义,各个小组收集有关准静止锋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一份报告。

  7、【争当天气预报员】

  采用角色扮演法

  『教师』 展示一张简易天气图,请学生上台播报某地的天气形势,『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终身受用,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

  8、【当堂检测】

  单项选择题:

  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是( )

  A 冷锋过境时的天气 B 冷锋过境后的天气

  C 暖锋过境时的天气 D 暖锋过境后的天气

  ⑵、冷锋与暖锋的共同点是( )

  A.都形成连续性降水

  B.降水都降在锋前

  C.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D.都属于气候系统

  ⑶、下列哪幅图能反映冷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 )

  9、【课堂小结】

  图表展示

  五、板书设计

  锋面系统与天气

  一、 气团

  1、定义

  2、分类

  二、 锋面

  1、定义

  2、分类

说课稿 篇5

  一、活动背景: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他们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他们总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很少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父母的生活的忙碌与劳累。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这一活动主题,授课的年级是四年级。

  二、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课所有的准备队员自己完成,主要包括:一引导队员围绕感恩父母开展小调查、小寻访、小体验活动;二了解身边孝敬父母的感人事例。三注重从社会和校园生活中发现身边孝心少年。

  三、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课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来报答父母;

  3.为了让学生从心底体验感恩,学会感激,以充满爱心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四、活动准备

  为了这次活动,我们准备了反映父爱和母爱的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收集了感恩的故事,孝敬父母的图片;会后,希望同学们能给父母写一封信或写一篇关于感恩父母的演讲稿。此次的活动,我们还邀请班里学生的家长,在活动中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五、活动过程:

  首先是队会仪式,接下来围绕目标,与孩子们集体讨论,确定了以下活动环节:

  (一)、“走进父母,感悟爱”

  首先在队会的开始,大家先欣赏一段歌舞表演《爱的奉献》,将学生带入氛围中。接下来,主持人宣布队会正式开始。第一部分我们重点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述“苹果树和小男孩”的感人故事。讲完故事之后,要让学生明白,那棵苹果树就像我们的父母,而我们就像是故事中的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不断地索取,父母尽其所能,我们接受的却是那么地心安理得。此时此刻,学生应该已经被故事和我们的话语感动,心情都不会很平静。

  中队长点评:虽然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谁也不能否认,成长的每一步无不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体现着父母深沉的爱。你们的父母在时时刻刻挂念着你们,祝福着你们,当你们寂寞时,抚慰你们孤寂的心灵;当你们迷惘时,照亮你们茫茫的人生”可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

  少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

  (二)、“体谅父母,理解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歌曲《鲁冰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从一杯牛奶的关怀,一把雨伞的深情中体会到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父母的爱,沐浴着父母的爱,同学们会沉浸在每一幸福的时刻。

  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些调查的题目,如: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父母的爱好是什么?父母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通过课下调查显示的结果,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父母,可是反过来,如果被问的是父母,不用调查也会知道结果,父母会对我们的一切记忆的都很深刻。

  此环节我还设计了真情互动环节:我们会播放“妈妈,洗脚”的广告,进行真情互动。(播完后说)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双手端着一盆满满的清水,朝着母亲边走边喊“妈妈,洗脚”。这纯真的童音,这动人的画面,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感恩我们的父母呢?将此问题抛出,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关心父母,回报爱”

  本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感受、朗诵等形式达到活动效果,首先小组讨论交流自己为父母做的小事,并请几位同学做汇报,说说自己怎样关心父母。其次主持人带领全班同学配乐朗诵诗歌(〈秋的喁语〉),使学生把感恩父

  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四)、“拥抱父母,拉近爱”

  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重点引导孩子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立志向--找榜样--筑梦想--同进步--在行动五个形式引导全体队员做传承孝心小使者。

  第一小组搜集我们身边孝敬父母少年的小故事,同学汇报。第二小组搜集身边孝心少年的图片,我们展示。与榜样比一比,找一找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队员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中队、我们的校园做起,争做孝心好少年。

  最后,我设计了向父母献花的环节,班里的孩子为邀请来的父母献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并发表感言。其他同学制作贺卡,通过亲手制作并对父母说上一句感恩祝福或平时最难以表达的话,让学生进一步走近父母,懂得长存感恩之心。全班同学集体表演唱《感恩的心》,让同学们再次在歌舞中感受父母之情,释放感恩之心,此次班会在歌声中结束。

  辅导员总结:同学们,将感恩父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希望达到的效果

  1.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大家感受着,思索着,回忆着来自父母的爱,沉浸在爱与被

  爱中。

  2.以前,孩子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都理所应当,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一次班会活动,让孩子们明白,原来爱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之处。

  3.希望教学活动过程能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更加敬爱父母,让他们永怀感恩之心,与爱同行。把对父母的爱与感恩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时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现象。

  (四)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段落。你喜欢课文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景象?两幅图分别写是什么时候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写下来。

说课稿 篇7

  本文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明确重点实虚词的含义以及几个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道理。如何突出这一课堂的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效果,便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现在我来谈谈这一课时的设计理念与的实施步骤。

  一、设计理念

  如今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无论是你抗拒还是接受,各种真假虚实,良莠不齐的信息都会无孔不入。因此我们尤其需要科学的判断力,择善而从。对于三观尚未定型的初中生而言,更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质疑精神,领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本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题材各异,主要包括探险和科幻两部分,旨在让学生理解并体验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从而激励自己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河中石兽》一文更是以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第一节课感知了全文的大意的基础上,我将这节课的重心放在道理的领悟上。“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却不易。因为人人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在生活中却往往会出现“据理臆断”的情形,理论并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道理,还需要将理论化作具体事件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现象中自主地总结归纳出此观点来,方能更好地接受。因而我这节课的设计难点就在于如何将理论还原为现实,如何巧借各种生活现象让学生逆向领悟文章的道理,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学会理智地分析与判断。

  二、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分析三类人寻求石兽的不同态度与方法

  分析文中三种人对打捞石兽的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与结果,在对比分析中可发现老河兵综合了石性、沙性、水流等多种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了正确的判断,从中可看出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既不可像僧人那样不假思索便盲目行动,也不可像讲学家一样据理臆断,而应像老河兵一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判断。这一环节学生在具体事件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归纳出道理,由现象到本质,容易接受。

  第二步,转换角度,拓展思维、深化观点

  继续围绕寻找石兽的问题,转换思路思考,是否所有的石兽掉入水中都应往上游去找?当然不是。结合上环节得出的论点,要综合多种因素客观考虑。可以明确,石兽之所以在上游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那是否所有长时间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得往上游去寻找呢?也非绝对,利用课文后习题二中关于山西永济蒲津渡口的铁牛,铁人原址打捞事例,可得知任何事物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现象。这一环节进行延伸设问与思考,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理论的理解。

  第三步,巧借视觉错觉图,打破常规思维

  利用生活中的错觉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现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切不可轻易下定论。多媒体展示多幅经典的视觉错觉图,学生在亲眼目睹中切实感受到了“眼见未必为实”更不可妄下断语了。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凡事不可主观臆断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四步,“生活大求真”

  利用近期微信上大量转发毒大米、塑料粉皮、棉絮肉松饼等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观点,懂得凡事要有科学依据方可定论,不可捕风捉影更不可以讹传讹。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对这类网络信息我们不能轻信,更不能受其摆布,影响自己的生活。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反思

  为了能让学生深刻领悟本文的道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上几个环节。由表及里,从现实到本质,从生活层面到理论层面深入浅出阐述了“实践出真知”,不能盲目轻信,要有质疑精神等观点。我认为通过这样多次的因果转换,理论与生活的交融,学生对这一理论的领悟应该是较为深刻的。语文教学本是知识性与工具性相结合,而其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某个知识点的具体运用,还应体现在对某个理论的理解与践行上。语文教学在思维方式的塑造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我们一定要运用好教材这一载体,传递给学生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能量,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宽度。

说课稿 篇8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平行》。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含有平行线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平行线的的概念认识得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他们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爱思考问题。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主动学习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校、学生的特点,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上从学生常见的情境入手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利用多媒体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在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平行线。通过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等工具平行线的方法。在新知识认识后及时进行练习巩固,进一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的物体,感受平行美

  课堂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

  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窗户、花阑干、跑道、足球门,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并指出他们都是在“同一平面内”,同时介绍什么是“同一平面”,通时结合汽车在立交桥上行驶知道什么是不在同一平面内。然后让学生观察这四组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按一定的标准,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揭示“相交”、“不相交”这两种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根据这两种位置关系再将三组直线分下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二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并且另外出示2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谁和谁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3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请学生简单地描述画平行线的过程,再由教师边归纳边示范,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直观的认识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想想做做第2题

  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指出平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说“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在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几个精华,包括园林建筑,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说“屏”》 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教学拟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 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说明已有一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说“屏”》是一篇语言优美,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但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和“读——赏——移”三步教学法。

  学法: 自读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学习新课、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四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下一板块——新课学习。

  第二板块:学习新课,了解“屏”

  这一板块主要由我是记录员,我是解说员,我是评论员,我是收藏家四部分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我是记录员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解决文中的疑难字词。

  1.介绍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2.解决字词

  字词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多媒体展示)

  环节二:我是解说员

  这是本课的重点,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

  1. 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讲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屏”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但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还不够全面,其余学生交流、补充,然后明确。教师归纳,展示板书内容。

  环节三:我是评论员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环节四:我是收藏家

  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屏的诗句,教师补充。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学习民族文化

  我是推销员

  如果你是一名推销员,要想推销自己的商品,你认为需要抓住哪些特点,运用什么方法,怎样说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灯笼)

  在这一板块,我先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和“屏“类似的物品,并为这件物品做最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并能将所学的内容加以拓展,体会其中联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为“屏”设计一段解说词。

  2.从多媒体显示的图片中任选一种,写一篇小的说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征,用途及历史文化意义)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起到了归纳、小结的作用。

  说“屏”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引用、举例子

  表达情感:向往、喜爱、赞美

【【热门】说课稿范文9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3.【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8.【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