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9 10:01: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说课稿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乘法口诀”以后,所以教材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通过交流记忆的办法比较熟练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头我从情境中引入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这里有几个8?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明确了几个8是几,为8和乘法口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顺理成章地转入到后面的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自编口诀,发现规律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2到7的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编口诀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填表格,然后说一说从表格里你知道了什么,再来自己编口诀。

  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用口诀解决问题,在明确了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8的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发现规律,这样使学生在后面更容易背诵口诀。

  2、读,背,对口诀

  在初步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后,接下来的任务让学生记住口诀,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了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记忆。

  首先我让他们齐读,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背给对方听,紧接着认为自己能背的都背一次。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完成之后,自己发现每组算式的联系,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关系。

  2、想想做做第2题,是用第1题获得的知识来解决。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自己来看题说题目的要求,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读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4、想想做做第4、5题,第4题先集体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再列式计算,第5题是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完成再集体交流,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看图习惯。

  5、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一人说一个题目。

  6、关于计算螃蟹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熟悉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依据:

  《双人同摇跳》是科学出版社,《小学体育教育》水平一跳短绳类教材。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学中以“关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根本”,培养学生对于跳绳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双人同摇跳》的技术动作,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互相学习的精神,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将体育锻炼升华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调动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三、教材分析:

  《双人同摇跳》是科学出版社,《小学体育教育》水平一跳短绳类教材的主要内容,属新课程标准水平一的内容。《双人同摇跳》提高学生跳短绳及合作跳跃的技能,增强学生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与节奏感。它是通过“学生两人一组,各用外侧手握绳柄,将绳放在体后,其中一人喊“预备-跳”后,两人立即同时向前摇绳,同时并脚起跳,连续跳数次”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双人同摇跳基本方法。双人同摇跳主要提高学生跳绳技巧及合作跳跃能力,增强学生下肢力量与节奏感。学生初次学习,对于动作与节奏的配合不能很好掌握完成。因此,我将本内容设计为两个课次进行学习,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初次传授《双人同摇跳》的动作技能,为下次默契配合打下基础。

  四、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的运动技能,跳绳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深受学生喜爱且锻炼效果很好。在练习中学生普遍对于跳绳的学习兴趣高涨,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他们正处在身体的成长发育阶段,心理上还不成熟,肢体的协调性、下肢力量和双人配合还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分解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使学生做到认真学习、努力练习,在练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五、教学目标

  1、人人参与,通过双人同摇跳的练习,更好地提高学生跳短绳及合作跳跃能力,增强学生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与节奏感。

  2、通过游戏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

  3、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模仿自主练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乐趣。

  4、团结同学,认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学会欣赏他人。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作与节奏配合适当

  教学难点:双人默契配合

  七、教学方法

  教法:分解动作示范、启发诱导、鼓励评价、小游戏。

  学法:观察、思考、模仿、相互学习、自主练习,自评互评、展示。

  八、场地器材

  1、平整场地一块。

  2、小绳40根。

  3、呼啦圈4个。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

  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

  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实物图形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得观察、猜想、讨论与分析一起进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六、作业设计

  p143课后练习相对容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但课后练习2,要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组讨论。如果感到有难度,可以适当启发引导。

说课稿 篇4

  1、 教材

  《小黄帽》是《品德与社会》(试用本)(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祝你平安》中的第二篇课文。教材先后呈现常见的交通设施,有关车辆等的照片、过马路的正确方法、交通行为的辨析以及交通标志的认识和设计五部分内容,让学生们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能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

  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三课“乘坐公交车”与本课教材内容相关。

  2、学情

  大部分学生上学放学都要过马路,全部由家长带领着通过,多数家长能即时教学生一些安全知识,但知识零零碎碎,学生也只是听过而已。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在实际生活中更有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如怕上学迟到而乱穿马路,为图方便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等,因此对于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其实学生也从电视,报纸,家长的日常谈话中学生们都能感受到如今意外交通事故每年日趋上升,让学生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自觉做到遵守交通法规,更要能做个小小宣传员,大胆提醒周围的人们也来遵守。

  3、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参考教参中的目标,拟定的教学目标分别落实到两个课时中。

  第一课时目标:

  (1)知道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各有规定的行进路线,各行其道才能保证安全。

  第二课时目标:

  (2)认识交通信号灯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会按照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4、教法

  (1) 媒体教学法:媒体教学能使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不但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将生动形象的媒体贯穿始终。如让学生观看平时常见的违规行为,正确过马路的方法以及一些交通标志等,并配以有趣的故事,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场所,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并激发新的兴趣,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创意教学法:在教学中,老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创设了情境,当学生们了解到一些常见的违规行为,让他们大胆思维,想想你有什么方法加以改进?同时让学生试着设计校园、小区的交通标志。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肯定会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5、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性,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能顺利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学中让学生制作各种在校园、小区交通小标志,动动脑,动动手,使学生不断认识到交通安全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来纠正常见的违规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互相教育,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

  6、实施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出示实物小黄帽,引出课题,了解小黄帽的作用,同时出示“七色光”的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交通设施,以及了解一些交通设施作用。接着让学生进行交通设施知识小竞赛。(比一比:谁知道的交通设施知识多)将交通设施的正确名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连线。

  在这之后,让学生收集相关交通事故资料,课上交流,从而认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再看看录像,认识交警指挥的基本手势,模拟正确过马路。

  本教学过程以媒体演示为主,通过媒体,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实践,操作。 教师利用媒体,进行交通行为辨析,(媒体中的人物可移动),请学生当场纠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同时让学生设计校园、小区交通小标志,这样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各有规定的行进路线,各行其道才能保证安全。

  (2)认识交通信号灯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会按照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交通信号灯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会按照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有关交通设施、交通违规行为等媒体

  2、 学生:收集相关交通事故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出示课题,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黄帽”,了解小黄帽的作用,指导我们为什么要带小黄帽。

  2、 城市的交通越来越繁忙,同学们过马路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知道的交通安全设施多,熟悉常见的交通设施。

  3、 学生反馈

  (二) 活动开展

  活动一:交通知识小竞赛

  比一比:谁知道的交通设施知识多

  将交通知识的正确名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连线

  活动二:交流事故案例

  学生实现收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

  活动三:看录像,说说你认识交警指挥的基本手势吗?

  模拟正确过马路。

  第二课时:

  (一)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各有规定的行进路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才能保证安全。下面来看看媒体(交流会中选取的几组场景)。

  对媒体中的情况进行讨论,辨析,并当场纠正)

  讨论聪明豆的问题:你看到过这种情况吗?是怎样发生的? 如何才能避免?

  (二)认识交通标志

  教师模拟情景,让学生在相应地点指出放上合适的交通标志

  (三)交通小超市

  (1) 每个小组发一张十字路口图,讨论这个十字路口需要哪些标志、设施

  (2) 每组指派两人到超市内选购所需物品

  (3) 共同努力,把交通标志和设施的小图标贴在相应的位置

  (4) 说说为什么这么贴,教师当场点评

  (四)设计交通标志

  模仿交通标志,请每个同学设计简单的交通小标志,并放置在校园的相应的场合。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美国的利益集团》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高二政治选修3中的一课,也是专题三的最后一课,对整个专题起到补充和总结的作用。而且后面将会学到有关我国的政治制度,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利益集团的概况;

  2、明确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3、阐释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通过学习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对比中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使学生认同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和实质。

  重点的依据:看任何问题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透过现象把握实质。利益集团在美国非常活跃,代表的.利益也特别广泛,看似具有全民性,实质只代表少数人利益。只有理解此重点,才能充分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应对高考。

  教学难点:利益集团的实质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政治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课程,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两种指导思想:一是线索清晰,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二是符合认知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

  引导学生以问题带动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步步为营法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利益集团的作用和实质,比较难理解,而且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高度发达的令人向往的美国大不一样,一下得出课本上的结论有一定的困难,我就采取步步为营法,从一开始引入课题,到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再到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金钱,我不断的渗透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所以,尽管本课的重点在最后一目,但由于前面作了铺垫,学生对其实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只用10分钟就结束了最后一目。不过,在突破重点方面还存在许多遗憾,特别是缺少更鲜活的材料。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授之以渔”。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层层剥茧,最后得出结论。可以说顺理成章。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构建知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美国枪zhi泛滥的社会现实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自行打乱了教材顺序,这样就使知识更加连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比如,在问到“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后,问学生怎样理解“美国步枪协会的活动特点”,使学生懂得利益集团有狭隘性,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关注。这样就使本节课的重点----利益集团的实质能够贯穿全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除课上进行了个别练习之外,布置了一道题目。以便于课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学案

  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阵地,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落实,课后作业的载体。我的学案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学习目标、高考考点、自主探究问题、目标达成、小结。课前预习时学生已解决了部分问题,对于它的使用主要是课上逐个落实。

  八、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能加深对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深刻概念。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这节课还存留很多遗憾,但我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么一次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互动、实效的重要性。我一定会以这次讲课活动为契机,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添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课文以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贵;

  4、学习理解表示“看”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文中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但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易于体会这种情感,只有指导他们去学习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因此我把“品读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示目标

  1、首先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学生说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二)略读课文,聚焦惜别

  这个环节中出示一个学习单,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好阅读感受,然后在自己写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用朗读来体现依依惜别。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涩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错而不敢或不主动发言,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够高。所以,我尽量地给他们搭建一个四人小组合作地平台,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之后再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惜别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体会这个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藏”,藏的是什么?然后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藏,问问学生,你现在就是是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情感藏?孟浩然又为什么而藏?理解之后,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读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请”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句3、“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由此引入关于“看”的词语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词,我让学生说完后记下来。又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看”的词,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习题来加强训练运用。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最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练笔,及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围绕着中心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体会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古诗。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我告诉学生本文“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精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诗句相对应得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1、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生自然能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激情已经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背诵这首诗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进行朗诵。

  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由课内的送别诗引出课外的送别诗,这样可以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学生充实知识。

  3、作业布置:

  选其中的一首送别诗,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请你们的老师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的故事编得精彩!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在分享活动中,我又充分给予幼儿尝试自己剥香蕉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问题中表示香蕉特征的语句,如: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教师在表述时语速要慢,咬字要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以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地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始提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很新奇,不管他们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经开始变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们看!香蕉开始变了,变变变——(教师轻轻地把香蕉往下弯),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以又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香蕉在这一环节当中有三种变化,教师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后(即香蕉竖起来时),教师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孩子们就全都动起来了,他们自己想,自己做,还可以学别人说,学别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

  结束部分

  这一环节是一个分享过程。首先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这里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观察、想象剥开的香蕉像什么?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根基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理,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精读与略读》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与略读两种读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侧重点是介绍略读。讲述了略读的意义,怎样进行略读,略读应该注意些什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对精读讲得较为简略,但很精当。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依据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我准备用一课时教完。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完成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学会两种阅读方法——略读和精读。

  2 过程与方法

  讲述略读的意义及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掌握略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三)教学重点和确定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略读的方法。因为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该节课的主要目标。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精读与略读》是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自学讨论法组织教学,其中还穿插运用提要法,圈点划注法。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表达、概括、分析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

  本班是个总体学习水平不高,两极分化明显的班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找、划、分析、概括的学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调动起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安排了如下几步: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如《读书莫放“拦路虎”》.《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文章,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再来掌握两种读书方法。

  (谈话引入主要想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提醒学生课文的类型,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

  2.板书:精读与略读

  说明所代表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1.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圈画画,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汇报交流,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什么是精读?

  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段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词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2)什么是略读?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这一程序,意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着重学习“略读”部分

  1.为什么还需要具备略读能力呢?

  (“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

  2.略读有什么作用?画出关键词句。

  (“通过略读,可以……从而……获得……”。)

  3.怎样进行略读呢?小组讨论。

  4.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1)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略读?

  (2)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略读。

  (3)略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为什么?

  (4)怎样做才取得略读的最佳效果?

  (设计这一步,主要让学生明白具有略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学习略读的方法。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叫给了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四)、小结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从课文内容谈。

  2.从好词佳句方面谈。

  (通过小结交流可让学生加深对略读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摘抄能力。)

  (五)、小组学习,指导读书。

  1.用略读的方法阅读12课后面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

  2.再用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的重点部分,阅读时可圈圈画画。

  3.相互交流。

  (设计这一步,主要想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课文,能否学以致用,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总结全文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最后的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七)、作业

  用略读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一篇课外文章或一本课外读物。

  (课外延伸可巩固学生刚学的读书方法,使之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用】说课稿八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3篇

2.【实用】说课稿7篇

3.【实用】说课稿三篇

4.【实用】说课稿4篇

5.【实用】说课稿四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8篇

7.【实用】说课稿集合6篇

8.【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