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1-07-06 10:40: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

  人有一癖,只好成痴。所谓“人不可以无癖”,袁宏道说得更彻底:“真有所癖,将沈缅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宧贾之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了石呆子护扇的事,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故事是通过平儿叙述的:“……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石呆子舍命护扇,最终“不知是死是活”。

  很明显,石呆子这个名字是杜撰的。至于寓意,我妄测了两点:其一,根据《红楼梦》取名多用谐音这一特点去推论,石呆子可能谐“实呆子”之音,说这个爱扇之人已经到了为扇子痴傻成呆的地步。有扇人在,无扇人亡,真乃呆子也!其二,“石”字在红楼梦中有着非常特别的意味,《红楼梦》另一个名字就叫《石头记》,是一块通灵的石头自叙下世为人的一番经历。所以有人说曹雪芹不会毫无由来地去写石呆子,石呆子就是隐喻宝玉。

  由此联想到宝玉和黛玉打禅语。黛玉设想了宝钗与宝玉的种种情形来问宝玉,宝玉答:“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瓢之漂水,奈何?”“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水止珠沉,奈何?”“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宝玉深情唯系一人,誓不负黛玉,堪称情痴,岂不是另一个石呆子?

  石呆子护扇的另一层意思要从“扇”字上去挖掘。“扇”“善”同音,石呆子穷到饭也没得吃却死也不卖古扇,可见对古“善”的维护。晚年的曹雪芹饥寒交迫,靠卖画度日,却“非其人,千金不予”。正是作者心中留存的善,使他在家族败亡之后“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曹雪芹半世心血才有了今日不朽的名著,岂不是又一个石呆子?

  石呆子护扇、宝玉出家、曹雪芹写书,毕生真情付与唯一,“癖”就是一种深情。 虽说通常不以好坏论癖好,但癖好也映衬了个性, “嵇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颠之石也,倪云林之洁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气者也。”人生在世,有爱有真情,才会有一份执着,有一种坦荡,才能无拘于形骸,让心飘逸起来。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让我最关注的,是小说里的人物。每每被感动或被启发的,都是作者塑造和勾勒出来的人物,而作者借助这些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单一的人性和人情。

  我们来一起看看书里面的三个人物:

  比如作者在塑造薛蟠这个人物时,他交代了这个人物的出生,薛蟠是薛宝钗的哥哥,是贾宝玉的姨表亲,是富可敌国的皇商家族的独生子,而父亲早逝,所以大家就不难理解这样的薛蟠可以纵容手下的家仆为了抢得香菱,打死冯渊,也不难理解薛蟠天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可是,作者又塑造了薛蟠另外一面,在尤三姐死后,书里这么写:“这时,薛蟠进门,眼中尚有泪痕”,这个无恶不作的少爷,自有他善良动情的一面。

  作者塑造的贾雨村,这个人是书里的一条线索,通过他的出场和描述展开《红楼梦》的故事。贾雨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在他住在葫芦庙卖字为生时,他就以他的诗文以及谈吐,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高格调。他不看重金钱,甄士隐赠送五十两银子资助他进京赶考,书中写他“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而他和甄士隐的丫头娇杏一见钟情并修成正果,也体现了贾雨村有情有义,这是有骨气有性情的贾雨村。贾雨村利用给黛玉教书,通过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交往了贾政,通过贾政的关系成功出任应天府,这又是运用关系的高手贾雨村。到了应天府,第一桩案子就是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在听取了门子的介绍和建议后,他放下法律草菅人命,这是官场里深谙平衡中庸之道,缺少原则的贾雨村。而为了杜绝后患,贾雨村最终把门子赶出应天府发配远方,这又是心狠手辣的贾雨村。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物,刘姥姥(刘姥姥是王狗儿的岳母,王狗儿的祖上和王熙凤的祖上是连宗)。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大观园的自鸣钟面前,在各种丰富的官家珍馐佳肴面前,刘姥姥体现了她的知识缺乏和贫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贫瘠,让大观园的少爷小姐夫人丫鬟们,像看怪物一样看待刘姥姥。可是,刘姥姥自有着富贵人家不具备的旺盛生命力。在她的女婿面对经济困境怨天尤人的时候,她提醒女婿看看身边有没有什么可以用的资源和关系。一旦机会出现,刘姥姥又体现了她务实的一面,笃行,一步步,靠她在风里来雨里去所培养出来的坚韧的生命力,成功跨进了周瑞家,进入贾府,见到平儿,然后见到王熙凤,一步一步,将她给女婿王狗儿的建议变成事实,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困境。这种逆境里的求生能力,是清傲的妙玉看不见也学不来的。

  这三个人物,薛蟠身上有恶少的习气,但又有人性的善良。贾雨村有文人的清高,又有入世官员的圆滑刁蛮。刘姥姥有着乡村的贫瘠,但在她身上又有着务实世故的老到成熟。

红楼梦读后感3

  想必大家都知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句话吧!我最先了解到这句话的时候还不信,哪里会有这么柔弱的女子呢?直到遇见了你,见证了你们,我震撼了。

  那一夜我做了一个梦,一个很奇怪的梦,我能看得见任何人,但却没有人能看到我,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了你们的爱情。自从你进入贾府的那一刻起,你注定与他纠缠一生。你的端庄文静,举止大方,细心谨慎都令我折服。只有你初见他,平静的心里泛起了圈圈涟漪,惊叹的同时,又心生疑惑这个人怎看起来似曾相识,寒暄过后,竟一见如故,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缘分。自此,你住进了贾府。

  你在贾府孤傲独立,才华横溢,正是你的格格不入,才吸引了他,那个你一见倾心的他。你依赖他的程度竟大过了你自己。只有在他面前,你才会收起所有的高傲、冷漠,恢复成一个会笑会哭会撒娇会生气的小女人,每次遇见他总是紧张,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忙遮住嘴角的笑意,但却遮不住眼里的幸福,你常常思念,一日不见,心竟像是掏空了一般。孤单的时候你的思念总比心痛来的更快,泪水总比反映来得更真。我这才知道,人总是背着时间走,原来思念永远赶不上时间,留恋的瞬间,泪水划破了柔软的心愿,被驱赶到海角天边,你的泪水流进了他的心里……

  在大观园时,你孤傲的性格使姐妹们疏离你,你横溢的才华使众生嫉妒你。你见纷纷扬扬的落花洒落了一地,不禁伤起了神,手持一把锄头,专心地把花瓣埋下,殊不知,你专心的神情是更美的。他似乎与你心有灵犀,见这落花,也觉得惋惜,忙出手帮你,一幅和谐的景象便诞生了……

  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你的情感似乎细腻到了极点,微妙的变化都会引起你的伤感。你的泪水似乎流不尽,葬落花,悲秋雨,迎风洒泪,见花伤情。你似乎是水的化身,总是伤感,泪水也总是流不尽,而你们之间的爱情,似乎就是用水做的,温柔,细腻,却也是脆弱的。

  这件事不久就得到了见证,你的身体越来虚弱,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这时 你听说了一个消息,他要娶亲了,而新娘不是你。一时急火攻心,你口吐鲜血。你临死之时认为他背叛了你,你焚诗稿,断痴情,最后想流几滴,却发觉泪已尽,缘已尽……

  我的心里紧缩,想阻止你,却发觉自己已经醒了,心中不免感叹:唯美的爱情却如昙花一现,然而泪尽。

红楼梦读后感4

  紫鹃:杜鹃在各种典籍中均是忠心赤胆的象征,最常见的便是杜宇化鹃啼血哀鸣的坚守之说。我们的紫鹃姑娘也是如此。紫色有宁静、聪慧、平和之意,正如紫鹃的善解人意,真诚待人。她对黛玉好得紧,始终与她一条心。先是“贾生”与“林莺莺”的媒人与和事老,后头黛玉屈死又铁了心地认为宝玉负心,不再与他有来往。这等真情,难怪黛玉说紫鹃妹妹比她从家里带来的人都还要亲上许多。

  黛玉:提起“黛玉”这名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楼梦》里黛玉初现,一字一顿地回答宝玉她的名字“林、黛、玉”,简直太灵了。黛是一种颜色,比青更深些,在国画的写意表现中常用到,国画的山水缥缈与黛玉这世外仙灵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很滥用的词“温润如玉”,许多人动不动就拿来作形容,实在欠妥。而黛玉却与这词契合无比,她是柔和的,敏感的,似一片雨云让人感到温柔、静美。玉比不得闪钻或水晶,它没有棱角,只是默默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似乎与黛玉有时表现出的孤高尖锐的抗争与嘲讽有些出入,可我不以为然。黛玉依然是幽静如玉的,只是,还魂幽草谁怜?

  麝月:《红楼梦》中最中意她的名字,是镜亦是月,每每看到就会联想起一幅图画:清冷的夜空中缀着一轮明月,静静地如水一般,散发着麝香的香气,令人着迷。文中的麝月有着袭人一般的才能,却毫无袭人的野心、计较与嫉妒。她的稳重不输于袭人,而她的机灵也可与晴雯比肩。麝月也有镜子之意,她并非主角,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NPC,目睹着发生的一切,走至终途。

  晴雯:“晴雯”给人一种霁月初开,暖阳已至的感觉,这与晴雯本人非常相符,她是那么明丽的一个少女,可惜造化弄人。“雯”是美丽的彩云,与秋纹之“纹”截然不同。云朵象征明快、高洁与自由,而“纹”却与她的主人一般呆板,老气横秋。中皇山上有种草名“晴雪”,与晴雯之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阴霾中的明丽点缀。

  鸳鸯:“鸳鸯”这名儿有反语的意味。这丫头太识大局太理智了,一心忠于老太太,曾言“宁一辈子不嫁人,太太死了跟着去”。“鸳鸯拒偶”与“巧遇真鸳鸯”的对比更让人感到惋惜。这独立坚强,削发以明志的刚烈女子,却始终以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眷侣生活无缘。此外,鸳鸯姓金,还真是姓对了。真金不怕火炼,再煎熬的环境也不会有一丝屈服与妥协。好一个金鸳鸯!

红楼梦读后感5

  余家中尝早购此书,惜中学时未尝翻阅,颇感惭愧,借此疫期居家之时,方乃读毕。世都道其为古典小说巅峰,若再添一则,简直可谓白话小说经典,并下启现当代之诸文学。《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已成专门之学问,即“红学”也,研究著作不可胜数,故笔者只可略谈读后感而已,待日后参看红学专著论文等再回顾亦不迟。

  其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真乃当时一大新式人物,众人都云其痴,然而谁皆其味,便是那封建社会岂能容宝玉之思想?宝玉之人,能发现女性之高贵,不仅是男女平等观了,更把数千年遭压迫之女性提升至一新高度,尤其是其中青年女性,最是作者着重描写之人物。而宝玉思想迥异,则是站在当时世人观点来看的,断然与社会正统思想不符,余则猜测,作者因此安排通灵宝玉之情节,借着佛道轮回,教宝玉降生人间,经历这番辛苦,洞悉百态,转告世人,控诉封建荼毒,不可不谓委婉之至。

  其二,书中以叙述女性人物为主,杂以男性为辅,而男性之拙劣,实在不堪,女性多悲剧,实在令人惋惜,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也,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亦是也。真个是一出悲剧与颂歌并奏之曲,令人哀婉凄绝、唏嘘不已。

  其三,书中大背景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其中贾家是正面叙述,其余三家是草蛇灰线、侧面伏笔;书中主线应该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姻缘,而宝玉、黛玉之爱情是主要情节,薛宝钗后来居上,遂酿成爱情悲剧,愈加升华主旨。

  其四,大观园是为全书主要场地,扩之则宁荣二院,为全剧人物之主要活动场合,大观园者,实乃书中女性人物最后之自由天地,无论丫鬟、姑娘、太太,无不和谐静好(例如海棠诗社、聚会酒令之事,尤为热闹)。然而一切美好,皆被现实湮没,姊妹出阁,亲戚分散,直至家道中落,园中荒芜,更无人过问。

  其五,《红楼梦》之版本问题,闻脂砚斋评点本甚好,愿得而观之。另有后四十回之真伪问题,自胡适一派辩伪,疑其为高鹗续写,或非高鹗续,总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确有出入,前后水准不一,难以考核,众莫衷一是,还俟学者证之。

  此外,都道其为封建社会之百科全书,余则知识短浅,未能触其皮毛,书中典章制度、婚礼服丧、器物医药、风俗人情等,皆说不尽、道不完,故还需多多参看前辈之研究,以解读者之困顿。

红楼梦读后感6

  我们都知道,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者把她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我们还知道,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狠角色,是个嘴甜心苦,蝎心蛇胆一般的人物 。我们也知道,在红楼梦中贾母是整个贾府的最高统治者,是个众人众星捧月的对象,上上下下的人都巴不得去奉承讨好,所以一干人有事没有事总是围贾母打转转,都想迎合贾母,奉承贾母,讨好贾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奉承讨好的,弄不好就可能是出力不讨好,自讨没趣,碰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遭到贾母的训斥和辱骂,从此不再待见,因此很多人都显得小心翼翼的,不敢轻易说笑。

  而王熙凤是最善于迎合奉承贾母的,奉承讨好贾母的功夫也是一流的,就连贾母都笑骂她猴精。迎合贾母的一个方面就是逗笑,王熙凤把逗笑贾母的功夫运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王熙凤常常逗得贾母笑呵呵大笑。

  小说中多次描写到逗笑的场景,而且逗笑的演员都是王熙凤,观众都有贾母在场,而且贾母是整个中心的人物。

  最逗笑的是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那一出戏,把逗笑的表演推向了高潮。虽然王熙凤不是逗笑的主要角色,但却是逗笑的导演和筹划者。如果你读红楼梦稍微注意一点就知道了,在刘姥姥逗笑后各人被逗笑后的表情有一句话是“王夫人指着王熙凤笑”就知道了,因为王夫人深知道刘姥姥那些逗笑是王熙凤在背后搞的鬼。其实王熙凤逗笑的笑话并不是有多可笑,薛宝钗就曾经评价说:“世上的话到了王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却是没味的。

  但是别人喜欢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因为其他人一概不重要,其他人只不过是个陪衬,有贾母这个高级观众喜欢就行,王熙凤只要紧紧抓住贾母的喜好就好。当然王熙凤是深知贾母这个人的喜好的,贾母喜欢热闹,更喜谑笑科诨,所以不仅点戏围绕贾母的喜好来点,这里面也不泛有王熙凤的功劳,在逗笑上也是及尽贾母之喜欢和爱好来讲。

  王熙凤是如何知道贾母的喜好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察言观色,一个方面是在贾母身边安插自己的亲信,甚至不惜买通贾母的心腹——鸳鸯。在刘姥姥逗笑的描写中,就有鸳鸯和王熙凤的共同出谋策划。

  其实,如果离开贾母这个观众,没有贾母的捧场,王熙凤就吃不开了。在元春省亲时,贾母不是中心人物了,而只是个陪衬人物,元春也不喜欢那些世俗取笑的笑话,所以王熙凤就就连个跑龙套都没有混上了。”再后来贾母过世了,王熙凤失去了观众,而王熙凤虽然八面玲珑,但是却不是面面俱到,平常就得罪了一批人,所以在办事情上都就只能求爷爷告奶奶了,更不要说奉承了。

红楼梦读后感7

  手捧一本《红楼梦》,不自觉地嘴里就念出了这些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间味!”可偏偏是这些荒唐言,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苦辣。

  初读红楼梦,我处在云雾中,很多的人物,绕口的古文,丰厚的对话都是我眼花缭乱。只记得了些大约的故事情节,几个重要的人物。其时,你若要问我这些人物联系,我是不清楚的。我形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林黛玉动不动就掉眼泪,这样的人我是有些轻视的。一起,她又爱在言语上计较,动不动就不睬他人,我对她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再才调宝玉,说他对黛玉有情,他偏偏又周游在那些个姐姐妹妹中,说他对黛玉无意吧,他偏偏就招惹了。所以,关于宝玉,我也是有几分瞧不起的。关于开端时的王熙凤,我是有几分赏识的,她精明能干,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但后来她对尤二姐的步步紧逼,以及为了一点产业而做伤天害理的事,我对她又产生了一点讨厌。总归,开端我对《红楼梦》的形象不是很好。

  后来,跟着对《红楼梦》布景,作者等方面的了解,我开端了解那些人的行为了。黛玉尽管多愁善感,但这也是她所在的环境所定的。想想一个小女子离乡背井,来到外祖母家,尽管有血缘联系,但总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每个行为动作都万分慎重,生怕叫人耻笑了去。后来遇到所爱之人,惋惜天不遂人愿,到最后仍是含恨而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出了黛玉终身的悲与苦。如此看来,她倒也的确不幸。就如她自己所说“一朝春尽先下手为强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于熙凤,人们说她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没错,她机关算尽,以权谋私,但她也是个率直凶横之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的女子。她不完美,不是个好人,或许《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实在的好人,他们是实在写在书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影子榜样。

  实在而又有性情的他们与她们在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中活着,那一群人的日子反映了一个年代的日子。他们为现在的咱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那个年代的时光隧道。

  此时,我回想着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我觉得那才调一场梦,模糊而又实在,心里觉得它是凄美的,但又不知它凄在何处,美在何方。就如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本书的真理吧!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在一个孤寂的午后,咱们也来读《红楼梦》,为书中的人物痴狂,领会其间的味道吧!

红楼梦读后感8

  掩卷沉思,不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物。结海棠社,作菊花诗,葬下花的灵魂,躺在石头面上,作着红楼梦。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八月十五夜,聚坐高台,你我二人独立廊外,静赏那寒塘冷月,鹤影花魂。天上月色正浓,台上鼓声不断,一支绿叶显现贾家难。月下影还倾,暗藏聆听,惟懂我意。

  黛玉一生清苦,不容这八月十五分外明下的热闹。留下一丝清风,随着湘云听那笛声而去。花随风落,水听影动。花好月圆?明月如此圆,天空好似一幅重水墨画,灰黑相间,映得人间树影沙沙。风吹阵阵,柳絮已不飞,空中撑起纷纷花魂。伸手,躺入它的怀中,放手,进入它的世界。笛声幽幽传来,衬着十五的月,寒了凸碧的塘。蒙蒙然,好似一场千年大戏的开始,呜咽,难以诉说这故事的情怀与意志。二人独立高台之上,对面是一枚古典的明月冉冉升起。文雅似娇花照水,举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黛玉与湘云压韵、作诗。斑斑驳驳的树影在颤动,点点轻花打在水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怎样的意境?是怎样的情谊?花魂鸟魂,梦魂心魂,随着那流逝的月,不变的历史而去。用文雅的新辞在厚重中吟唱,又有谁呢?明月高悬,终究逃不过落下的一刻。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嫩花经不住风的摆弄,纷纷飘落下来,洒落一地,惊醒了沉溺在书中的宝玉。宝玉是个护花之人,见眼前此景,不忍花儿就此了却此生,将她撒入水中漂流干净。黛玉走到这里,见他如此护花,便带它一起入土。他掘土,她撒花,他看着花,看着她,心里是什么感觉,傻傻的他不知道吗?“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即使深埋细土,风流清韵不变,清高无争仍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今一切似乎和那葬花陨落。“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到最后又剩下谁,又剩下怎样的故事?

  袭人来叫他,那一声,不知是惊了他,还是惊了她。他笑着离开,她黯然失色。果真,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9

  我始终的认为曹雪芹本身不是想表达那种形而上的所谓出世哲学,或者说他是为了表达一种个人信仰观点,也许我今天所分析的也并不是他当时内心所要表达的,但却会是他骨子里,灵魂里有这么一种潜意识的存在。

  就像我认识一个人要和他成为朋友,通过他和我的交流去洞察他这个人的本性,是我交朋友前必须要做的,这其实是一个道理,红楼梦这本书是曹雪芹的语言,我们不能只理解他语言的含义,而不去认识他内心的灵魂,有人说读书就是交朋友,书就是你要结交的朋友,想结交一个朋友,你不能只懂得他的语言,而要透过语言,了解他的本性。这就是白先勇和蒋勋他们解读的特点,他们只是了解了语言,没有深入到曹雪芹的灵魂中去,也许会误解,也许会歪曲你这个“朋友”的意思,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仅供大家评断。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其实是设计了这两个神话,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石头,神瑛侍者的浇灌绛珠仙草和凡心偶炙我觉得是一种代表“情”的灵魂,于是这种灵魂最终给了贾宝玉,但同时给予贾宝玉的还有一块受到历炼而无才补天的石头,带着去温柔乡享福的欲望,这块石头也自然成了宝玉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和宝玉一起降生到凡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真正的贾宝玉,他之后屡次的摔石头,其实本质就是一种情与欲望的偶尔冲突。

  来到凡间,通过贾宝玉的逐渐成熟,他受到警幻仙姑的告诫,这都是为了让他觉悟,觉悟这种“情”的不可依赖,当然点醒最终没有成功,因为人生往往是需要去经历,于是贾宝玉经历了人生,最终在晴雯死的时候,开始逐渐的醒悟,当晴雯尸体被焚烧的那一刻,他写出了“及闻櫘棺被焚,惭违共穴之盟”的《芙蓉女儿诔》,压垮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之后林黛玉的死,彻底的让宝玉“悬崖撒手”。

  但曹雪芹在开篇,为什么要设计一出让石头回归的戏?我们都知道,最后石头回归了大荒山,其实这才是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重点,曹雪芹最后是把宝玉的那块有欲望的石头,让它回归到了石头的本真,而不是要诠释贾宝玉的.出世,因为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一开始寄托的灵魂,石头从无欲到历炼产生了欲望,最后通过温柔乡的经历,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成为一块没有欲望的石头,一个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最终无欲才是自己的灵魂解脱,这就是曹雪芹赋予石头所要表达的人生哲学。

  这让我想起《庄子》里的一种人生智慧,延伸出我们今天能理解的意思,就是你的幸福,源于你自己把你的欲望控制在你的获取能力之下,也就是说你的欲望要小于你的获取能力,你就是幸福的!这也许恰恰是曹雪芹的一种最后灵魂的回归,用石头来告诉我们,欲的缘起缘灭,而不是让我们出家当和尚,所以,贾宝玉只是一个皮囊,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往往我们最先知道的,却是最后容易忽略的!

红楼梦读后感10

  你说暗香浮动,刹那光芒;后来玉殒琼碎,疏影横窗。

  宝黛初遇,冥冥中应了前世的约定,两人惊异对方那熟悉的面容,却不知,伊是何人?黛玉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而宝玉,仍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混世魔王。精致的飞檐,在风中优雅地翘着,刻着绮丽的花纹,无言倾听尘世那无休无止的纠葛与喧嚣;古典的青瓦静静卧在空中,没有琉璃那么华丽的色彩,却在月光下折射出柔软的质感,等雨滑过时那细腻的视觉。府门口的两个石狮蹲坐着,凛冽地在无形中制造出气场,属于贾家,属于荣、宁二府永久的威严。府宇间雕梁画栋,院里园里更是一片花海。贾家这般奢华,宝玉黛玉都被贾母所宠爱,而府内各人都平平安安,快乐幸福,宝黛二人的这条路就是宽阔的大路,看上去没有任何险阻与艰辛。

  你说窗外海棠,锦屏鸳鸯;后来庭院春深,咫尺画堂。

  宝钗或许是宝玉黛玉的羁绊,黛玉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不知哭痴了多少人,为黛玉的悲情;宝玉传帕,“横也丝来竖也丝”,这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包含的只有思念,是宝玉的深情。宝玉黛玉这一路如此坎坷,路上,陪的人也是走的走,散的散。元旦探亲落寞,因贾政满脑子的荣华富贵,垂泪见过亲人而别。金钢含恨跳井,因王夫人落后的封建思想,不堪羞辱而化作冤魂。鸳鸯抗婚阴影,因贾郝三妻四妾的腐败观念,心理受到沉重阴霾。迎春误嫁委屈,因贾郝虚荣慕利而又贪财,从此被丈夫打骂。败俗的封建社会思想已害了不少人,贾府开始由盛转衰,宝黛身边的人也渐渐失散,或许这条路的尽头,是家破人亡。

  你说彼岸灯火,心之所向;后来渔舟唱晚,烟雨彷徨。

  从宝玉丢玉那一刻起,宝黛二人就即将分离。宝玉开始变得痴狂,而黛玉则是一病不起。宝玉成亲,贾府放出风声新粮是黛玉,可敏感多疑的黛玉怎会被蒙蔽,一个丫头告诉她,宝二爷迎娶宝姑娘,黛玉回到潇湘馆后,几日下来气息奄奄,焚了诗稿,看着它们渐渐化作灰烬,最终喊出了那句话:“宝玉!宝玉!你好……”宝玉成亲,黛玉归天。他们是被封建社会拆散、分离,梁祝最后化作彩蝶,比翼双飞,宝黛却是阴阳两隔,杳无音信。后来,贾府被抄,曾经兴盛的贾家已经衰落,那标志着封建社会思想的沦亡。最终贾母归天,宝玉中了举人后出家,看透了红尘。一曲终了,躲不过的悲局。宝玉不再是宝玉,他是仙家的僧人;而黛玉,她是天上的妃子,潇湘。

  你说霞染天光,陌上开花与谁享;

  后来烟笼柳暗,湖心水动影无双。

红楼梦读后感11

  走进红楼深处,感触到的是那一段段凄美的女儿梦;走进大观园里,看到的是一群风姿绰约的女儿花。她们抱屈.纯洁.美丽却也隐藏悲婉.孤寂.凄清。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她是林黛玉,一个似水一般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举一动,美得好像天仙。“两弯似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轻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举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林黛玉,是那个为情而泪,为情而死的痴情女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她的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她的痴。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但她葬花的那一刻,她的情也跟着那花瓣一同埋入深土了……他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凄美……

  她是薛宝钗,一个不见豪华,惟觉浓艳的女子。她也是垂青爱情的,但她垂青的早已不是一份单纯的爱情了。她宛如一朵牡丹花“任是无情亦动听”她和许多红楼女子相同梦求着一段金玉姻缘,她尽力压抑自己,在外人面前,她宽恕隐忍善解人意,却不料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她的终身终究是悲痛的,“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她的终身,终究是不幸的。她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哀情……

  她是史湘云,一个刚强而又阳光的女孩。可是她看似阳光的背面,却是哀痛的,她自小无父无母,由叔婶养大,在这样的家庭布景下,她却仍然阳光旷达,达观开畅。“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借寸晷。”但就在这样的性情下,仍然无法阻挠她命运里的悲痛,她虽嫁了个如意郎君,却不料命运仍是一部凄惨剧。她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悲情……

  她是王熙凤,一个强势而美丽的减少,对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对老公贾璉却也是柔情的。她本该在柔情中美好,哪曾想又是一段荒谬的婚姻。老公的花心让她的强势再次迸发,终究却也落个凄惨人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在刚烈中生计,却也在刚烈中死去。他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悲催……

  梦回红楼万声叹气。读《红楼梦》让我看到了那光鲜亮丽的是一段悲情,那一个个女儿梦里,让我看到了一声声叹气。

  红楼女儿梦、女儿情、女儿心,谁人能解?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是一部杯具,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杯具,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杯具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所以,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可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可是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明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明白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明白在每次99。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日,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仅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包含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杯具,经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述,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当灭亡,可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杯具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是也仅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后感13

  一本红楼梦,一部旷世奇书,使多少痴情儿女因情而醉,因多少断肠人因感而伤。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一对痴情儿女的悲欢离合。在这“假来真去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轻轻切切,皆使我步入红楼。

  红楼的夜,皆融在了阑珊的灯火里,一轮醉月在冷凝出悬吟,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溶溶的明月在淡淡的晚风中亦真亦幻,我却一眼望到了潇湘馆,望到了那细细的龙吟,森森的凤尾;望到了它那“一带粉坦,里面数楹修舍。”通过窗棂,我望见了黛玉,她这时散着发,卧在榻上,静静地看着那些诗与纸在盈盈的火光中化为点点灰烬。

  最终,纤弱的手将一对儿旧帕也送入了火里,她的手颤抖着,深切的眸子里平静地倒映着火光,随后便将眼里蒸得水汽朦胧。她终是闭上了眼,嘴里念着:“宝玉,你好……你好……”终是静声,那位女子,如烟花,芳华刹那。

  黛玉,你在那人生的最后几瞬时,在想些什么?

  尘世里的初相见,他是贾府的嫡孙,你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无忧无虑像一尾活泼的鱼,你心灰意冷像一头受惊的鹿。你们的相遇,像紫藤花与风的相见。紫藤花开,轻轻地放着香,随后一阵风来,吹过了花的心,也沾了一身花的香气。

  你们也曾书生意气去,挥斥方遒;也曾嬉戏欢笑,温言软语。是他让你从葬花的伤中走出,将贾府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他也曾在挨打之后送你一双旧手帕,你机敏聪慧,又怎会不知他的情意。你们男欢女爱,他不读,不考,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与你骨子里都有一种叛逆。

  你在贾府极端奢侈的生活中感到了一种不安,但你与他得这一生,只有那半生的缘分,你们彼此心心相印,是一对诗人,也是一对知己,你们追寻自由恋爱,你对他的爱冰洁透明,爱得一尘不染,但你们的爱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终究是一场悲剧。

  黛玉,你悔否?我想你不悔。你在最美的时光与他相遇,周身越是污秽不堪,他便越发得晶莹剔透,只不过明媚姣好的日子逐渐被封建的矛戳得千疮百孔。

  丁立梅曾说:“最好的爱情,原不是长厢厮守,而是爱而不得,怅然相望,无法牵手。是把彼此嵌进灵魂里,用一辈子去想、去念、去追忆。”这样的爱情很遗憾、很凄美,却也因此变得恒久,永生永世占据心头,开出一簇不败的相思花。

  所以宝玉在知黛玉死后,一身僧袍离开了家,削发为僧,了却尘缘,重振家业,最后和一僧一道出走。

  爱像水墨青花,尘缘相误,流年偷换,谁是谁的劫,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君生我亦生,君去我心亦归去。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警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读后感15

  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她是袅娜的潇湘妃子,曹雪芹将她比拟为西施式的清瘦之美。她是黛玉,优雅若清水芙蓉,娴静似娇花映水,圣洁如空谷幽兰。她素淡雅静,不以脂粉和珠翠加以装饰。黛玉,削肩细腰,身材修长,却偏偏患有“不足之症”,弱不禁风,病态柔弱。

  黛玉的母亲早逝,因家道衰落,自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黛玉天性自云守拙、多愁善感,保持着忧愁哀伤之态。她喜聚不喜散,不善交际也不会奉承,她就是这样落拓孤傲的女子,却被他人说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所以她不及宝钗那般深得人心,面对他人的非议,她只能哑然作罢,然后顾影自怜。黛玉是悲观主义者,她伤情葬花、抑郁惊梦、悲痛绝食、焚诗断情、含泪归天……一幕幕情节,浸染了她多少伤心泪,在那座金雕玉砌、富丽堂皇的大观园里,她终日郁郁寡欢。而她的泪,只落给宝玉一人,唯有宝玉懂她那缱绻的哀伤。黛玉是含着怨恨、无奈、悲痛、绝望的泪水亡逝的,她在世间徒留了太多遗憾和不甘,死后也没能释然。

  黛玉的苦,是天性所使,让万千读者感伤落泪。她用凄美的爱情,演绎了悲惨的命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她是妩媚的蘅芜君,曹雪芹将她比拟为杨贵妃式的丰艳之美。她是宝钗,清逸婉丽,温柔飘逸,文雅静肃,被誉为“群芳之冠”。她肌骨丰泽莹润,举止端庄娴雅,且没有黛玉那份娇弱的病态,与杨贵妃的风韵不差毫分。

  宝钗出生在豪奢富裕的薛府,这使她做人处事都具备大家闺秀的风范。她随分从时,品格端方。曹雪芹说她有着“豁达的胸襟,超出常人的涵养”,她的温和与沉稳是贾府上下有目共睹的。宝钗不会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同黛玉那般爱争风吃醋,所以十分能笼络人心,最能圆滑世故,贾母和王夫人对她更是疼爱有加。宝钗恪守封建妇德,传统安分,对长辈言听计从,并痛恨伤风败俗之人。所以纵然自己深爱着宝玉,也要把情感压抑在心底。阴差阳错。黛玉、宝玉的相爱得不到长辈的成全,宝钗嫁给了宝玉。他们成亲那晚,黛玉泪尽归天了。自此,宝玉终日闷闷不乐,失魂落魄。宝钗最为愁苦,本以为能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不料,宝玉对自己冷若冰霜,对黛玉念念不忘。宝钗终究守不住宝玉,宝玉还是离去了,一走了之,杳无音信。

  宝钗的苦,是社会所使,让万千读者扼腕叹息。她用华丽的婚姻,谱写了不幸的一生。

  大观园里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她们都被情所伤,为爱受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们都是令人怜惜和疼爱的女子,在红楼中梦一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尾记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1.《红楼梦》读后感

2.红楼梦读后感

3.《红楼梦》之读后感

4.《红楼梦》读后感(15篇)

5.红楼梦读后感(15篇)

6.红楼梦读后感350字

7.红楼梦读后感10篇

8.《红楼梦》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