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1-07-18 21:21: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

  高尔基有云:“作家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某位由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直至品读完《红楼梦》这部巨作,我才认识到曹雪芹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位作家,用手中的墨水,带领读者体会封建社会的酸甜苦辣和封建社会折射出的时代缩影。

  千百翠竹掩映,数枝不知名的花从墙角探出宅院,清泉叮咚流过假山的缝隙;错落有致的庭院,金玉镶嵌着的镂空的窗门内,传来清脆悦耳的欢笑声,或许你也想象过这样的画面吗?从前的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便是如此,大观园的喧闹和繁华,府宅院中人们的嬉笑打闹……当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当我读到“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时,感受到时光易逝一去不返的无奈感伤,也许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正是如此之感慨吧;当我读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时,感受到荡气回肠坚贞不屈的爱情;当我读到兴儿对凤姐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时,感受到充满欢笑的大观园中阴暗的一面……古老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凄凉也隐隐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对丑恶封建势力的反思批判。我想,这才是名著能超越它本身的时代,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吧。

  然而令一个十七八岁花季少女印象深刻的,还要数那个年代喜忧参半,聚散有时而刻骨铭心的爱。大观园里虽似人海沧桑,喧闹而繁华;但宝黛只一个眼神,就能确定对方都如彼此最初的春光。也许只有角落里淡然的一枝孤梅,见证了他们隐忍而又张扬的爱。在两段且歌且吟的诗酒人生中,感受青春最美好纯粹的情。但这样纯粹的情感,终究还是有缘无分。席慕蓉说:“彼此错过了,既然不相知,也就没有得失,也就不会有伤感,更不会有无缘的遗憾了。”而我恰恰认为,正因为宝黛间天然契合的默契和相知,才成为了他们之间的屏障。黛玉刚一接近,宝玉就大步走远了。确实是没有得失,可这算是无缘的遗憾吗?

  像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美好而凄凉。

  周国平曾这样评价《红楼梦》——永远未完成。我想,这是对这本书时代意义的最好诠释。是的,在曹先生生命的结点,只完成前八十回的内容,遗留下的修修改改的手稿最终也不过永远被遗留在他的案牍前。最后的四十回,后人替他完成。但如果这样,“永远未完成”便没有真正诠释它真正的意义: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他们的诞生仅仅是它们生命的开始。他们被世代传阅,成为经典为人们所诵读,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含义,并且焕发同样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源不断的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在文化史上留下的古老厚重的文化印记,成为人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文化使命。

  我不禁感慨,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时代的写照。在我们所感受到的书中这个独特时代中:黛玉的悲凉实代表着封建社会文人墨客的悲凉——大兴的文字狱、受压迫的文学创造力使得众多文人一腔诗意最终落了空;王熙凤的处处针对和尖酸刻薄也正是朝廷苟且偷安的小人的真实写照;当然书中也有许多真善美打动着读者……曹先生用极近浪漫的手法谱写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嗯,用小说家八月长安的话来说,所谓浪漫,不就是没有后来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最终也永远留在了中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

  这是我对《红楼梦》所生发的感慨,也因为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有力量的文字是一个时代的鲜活写照”。

《红楼梦》读后感2

  这几天我看完了一本书,是四大名著的其中一本----《红楼梦》。几年前,我因为觉得这书太深奥了,看不懂,就一直没看,这次暑假作业中提到了,我就鼓足勇气看了一下,发现还蛮好看的。

  这本书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主人公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等人。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曾经连丫鬟都腰缠万贯的大户人家,到连这户人家的主人都吃不起饭的过程。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读书笔记大全《活着读书笔记20xx字》。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在这本小说里的所有人物基本上全是知识渊博的人,都很会写诗,他们也经常聚在一起写诗,他们写的很多诗句我十分喜欢,特别是大观园刚建成时,宝玉他们为大观园提的诗。元春被册封为妃的时候,我十分高兴,贾家建大观园时,我很期待大观园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小说描述大观园十分奢侈,我心里暗暗叹息“唉,太不环保了……”虽然这大观园十分不环保,但我还是很想去看一看,肯定十分富丽堂皇。

  小说中,黛玉葬花那一段我十分不解,好好的葬花干什么,做小区清洁工啊?在小说里有一个片段十分好笑,就是甄宝玉和贾宝玉,在书的第十九章,贾政叫宝玉,都不知道是哪一个了。最后贾母和林黛玉死去的时候,我十分伤心。贾母死去后,贾芸、贾蔷和贾环的恶习我十分痛恨。最后贾宝玉出家后,我更是和他一样伤心,也想去做和尚了。

  这红楼梦真好看!

《红楼梦》读后感3

  读《红楼梦》,最引人入胜的是里面的情爱谜团,给人感悟最多的也是里面的姻缘情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更是传为经典。其中黛玉为爱而生,为爱而死,那份痴情尤为叫人感慨。

  其实对于红楼以外的世界,有痴情不一定有缘分,纵然有天造地设的缘分,也比一定有天长地久相守的命运。与其如此,不如知进知退,以内圣外王的态度独立守神,保持内心人格精神的完满,与时代同步,随缘而聚,随遇而安。

  由红楼引发的又一个问题是:爱情究竟与富贵有没有关系呢?“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当然是钟鸣鼎食的大富之家。俗语说“富贵逼人”,但真爱是两情相悦,是不需要用富贵去逼人的,一逼就容易变成某种交易。可事实上,袭人的姨太太梦想,后来贾薛两家的联姻,都是政治、经济、生存等原因逼出来的。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总是充满忧伤,有一种自卑的感觉,这与她寄人篱下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宝玉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二爷”,从某种程度上说,富贵反而成了宝黛之间爱情的累赘,成了滋生贾府淫秽的温床,并成为贾家家道中落的诱因。可见,身在富贵之中尤其是大富大贵的人,还有身具大智大才大勇的人,他们的精神更需要呵护,更需要求缺自警的心态,否则才智、地位都会成为追求完美人格和完美生活的巨大障碍。前人说: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也深,这是生活无情的辩证法。把握和处理好爱情中情感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等生活要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大勇气、大智慧。否则,富与贵肯

  定会成为囚困人性、爱情、亲情的枷锁。

  《红楼梦》中的贾府里生活着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各类人物,读红楼给人印象颇深的是这里面的勾心斗角,绵里藏针。小说里最精彩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像黛玉这样的直系亲属都只被允许走角门,这就从很大程度上讲明了“侯门深似海”的含义。偌大的贾府里隐藏着比寻常人家更丰富的面孔和心计。在这样的地方生存,须有几张面孔,几副心肠。林黛玉是一个天真、纯洁、真实的女人,对于这里面的虚伪矫作,她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即使她处处小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但她最终还是被孤立了。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里,不谙虚伪之道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黛玉的单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人性的善,人性的美。

  在贾府里,与黛玉的低头顺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体格风骚”“机关算尽”的王熙凤,“这过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即使有贾母在场,林黛玉初次见面,还能产生这样的感触,足可以想象王熙凤平日的泼辣嚣张。但是谙熟人事的她,却总可以掩埋起那阴暗的心里。她待人接物处处圆滑,“熙凤亲为捧茶捧果”。这样的心机,愚昧了多少故事里的人,更惊恐了多少现代人的心。

  笑里藏刀的王熙凤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这也是曹雪芹给读者敲响的警钟。

  一本红楼,多少故事。看似满纸荒唐的言论,却饱含了一个时代

  辛酸的泪水。让我们记住这本书,用真心去体验生活的真真假假,爱恩情仇吧。

《红楼梦》读后感4

  琼楼一叶,数百千奇女子,笑探望,凭朱栏,观红尘,叹风华良人寡命薄。

  ——题记

  她是雪芹笔下的才人,是宝玉心中的良人,是观园中的美人,是世俗中的雅人。她的才华无人能及,口如含朱丹,言语似珠玑。那是一盆娇滴的兰,孤高自视的高傲性子和百病相缠的柔弱身子。

  这是林黛玉,寄与贾家的一个远戚女子。

  在世人的眼里,她是软弱的,是娇羞的,却极少有人能认出她的倔强和坚强。

  不错,她爱哭,时常是眼若红桃,丝帕咸润。只要是遇上事端了,宁可哭个昏天黑地,也决不学那别的女子讨好的莞尔一笑。

  我猜,这大概是个性,黯然彰显着与众不同。

  大概是孤独,她学不来宝钗的圆润,学不来探春的机灵,也学不来湘云的爽朗。她学不来,也不去学,更不想学。于是,便用那如刺一般的高傲逼退了所有想和她亲近的人儿。

  有人说她是幸运的,有人说她是不幸的。

  她幸运,是家中独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请先生教她学识,当个男孩来教养。也造就了这一番叛逆的性情。等父母双双踏上了黄泉路,留她一人世上孑然独立,她便不幸了,寄于他人屋檐下。时刻谨慎倍小心。

  我猜,又怕是心中苦闷无处挥洒时候,就哭几场,也好衡平自己失落的情绪。

  我弄不清,她到底是惹了谁的怜爱,连雪芹也懒得在她身上多着笔墨修那西施身。只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就带过了她惊世的容貌。

  她果真就是一肃幽兰,受不得俗恶气焰的熏燎。只愿抿唇品一品香浓的茶水,再吟一句感叹生死惆怅的离歌。管那是千红是一窟还是一哭,含眉笑望所想的人。用泪水演绎一段悲天悯人的爱情,用略带哭腔的小嗓唱尽了,花儿为谁开,花儿为谁红。

  现在,我却不能盯着她那白如羊脂的脸,问她为何要哭。因为她死了——香消玉损

  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思想被众人无情的扼杀了,才华被泯灭在了那个永远回不来的初春晚上。隔院里唢呐正响,她所系之人正欢天喜地的牵着他人拜了红堂。

  锣鼓一敲,最后击散了她不甘此生的仙魂。

  满天星斗,满地尘霜,无不变色轻啼,来悼这惊芙蓉,比柳絮的才女。她匆匆了结了一身,也不知道临终前有没有再放声大哭,念一念宝玉的名姓。是不是煽动了双唇,却唱不出什么诗。

  我只得猜,违背常人的思想去猜一猜她失声漫哭的原因。

  忆起她举着花锄,手捧春花的怜人样,颦眉一笑,颊红暗放。她说:“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对生活的幻想,对未来的向往,对冷酷的现实的控诉。

  绛珠草还完了红尘恩泪,就是该走的。她来是还泪报恩,却不曾讲要嫁于痴郎宝玉。

  该我来说时,我也只得淡淡的笑言:

  倾身绛珠落观园,三世菩提聚凌霄。

  闺门小掩黛描眉,且望凡尘君戏笑。

  岂料宅门世难容,只叹花去美人消。

  人生不过梦一场,梦醒万事皆飘渺。黛玉的眼泪,一半是用来感叹世态之炎凉,又一半,则是用来掩饰那藏得滴水不露的坚强。

  她是逆水而行的一只纸船,用力游过了,留下的是一段被尘埃锁紧的凄惨爱情,却最终挣扎并消融在这无情世界里。

  挣扎,在尘世里深深地挣扎……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宝玉缘》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仅是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成者。

  我拿起这本精彩绝伦的小说,细细地品味着。曹先生在书中对人物的华美塑造,生动刻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思缜密的林妹妹——林黛玉了。虽然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人不喜欢她那生性多疑、孤标傲世的性格,但是我能体会她的苦衷。黛玉从小父母双亡,虽然贾母对她也十分疼爱,但是寄人篱下的她,始终感到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的寂寞孤单!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能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生活下去,她选择了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每一个人,这也是促成她猜疑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为她哭泣。这也使我想起了她那曾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我看完了《红楼梦》,也就品完了《红楼梦》。每每到此我就会感到无比的心酸,甚至会有一丝的怨恨。作者为什么非要把结局写得那么悲惨?这与前一段的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一点都不符合的。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封建社会是一个多么黑暗,多么腐朽的世界啊!这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段罢了!真庆幸我们今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让我感慨万千,让我深深地被曹先生所折服!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我第一次读完《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有的人喜欢喝咖啡,浓烈而厚重;有的人喜欢喝茶,清新而恬淡。那么,品《红楼梦》是咖啡还是茶呢?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开始,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枯燥的古书,可越读越被它吸引,它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黛玉葬花”。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在那个争风逐月的大观园,想要获得幸福与自由,那简直是不可能。而书中的主人公――黛玉却恰恰拥有。“黛玉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浊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个很简单,却没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发觉,甚至开始慢慢地被别人遗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这篇文章唤起你的初心,你压在心底的财富。黛玉的行为对我有启迪,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静静地看上一会儿《红楼梦》,就能平静许多,心中的斗志又能熊熊燃烧起来。

  当物欲横流,世事变迁,圆滑易,守心难。那么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了。有了这笔财富,即使贫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6

  红尘漫漫,那记忆的枷锁,把那悲伤的爱恋永久的封存了,静静地被风吹散,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却受到了世人的指责。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合上《红楼梦》,这首诗便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慢慢地品味着这首诗,有很多想法,有感而发,不禁为《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感叹人生如戏,红尘如梦。这个人不是温柔多情的贾宝玉;也不是敏感多病的林黛玉;也不是娇媚泼辣的王熙凤,而是在《红楼梦》中乖巧懂事的薛宝钗。

  我觉得薛宝钗是一位真正的强者,她乖巧懂事,从不会在别人面前为难别人,有时还会为别人解围,不会与别人正面冲突,所以在府中她人缘是极好的,很得人心,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人见人爱。论才华她决不在林黛玉之下,但她不会炫耀自己的才华。当然,我最佩服她的并不是她的性格和才华,而是她处人处世的方式和技巧。她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把握的极有分寸,说话从不造次,可以说得上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与凤姐王熙凤相比,也决不在她之下,至少王熙凤在说话上远不及宝钗。她个性泼辣,做事心狠手辣,表面笑脸迎人,却会在背后捅刀子,说话从不顾忌,不分场合地点,在这点上宝钗胜过凤姐。

  在整部书中,或许大家只注意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凄美悲伤的爱情,有人为之伤感,有人为之悲愤,怒斥封建思想的迂腐,门第高低的束缚,但我认为最可怜的并不是宝玉或黛玉,而是夹在他们之间,成为婚姻爱情牺牲品的薛宝钗,众人皆知,最后宝钗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宝玉。宝玉和宝钗之间只有姐弟之情,并无男女之情,他们也算得上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宝钗更是悲惨,宝玉中举后看破红尘,远离世俗,落发为僧,皈依佛门,可怜宝钗身怀有孕呆在府中,红颜渐逝,了此一生。有人说,是上天不公,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我倒认为老天还是公平的。黛玉虽病痛缠身,但收获了宝玉的爱,宝钗虽没有幸福,但得到了长辈的信任和疼爱,只是黛玉没有的。黛玉不懂隐藏自己的情绪,有什么想法都会流露在表面,一目了然,也不会分场合说话,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意见也回提出来,这在我们看来很随性,可是在那时的社会就是不懂事。这也是长辈们不疼爱她的原因。再说黛玉如果和长辈说明对宝玉的情意,说不定长辈们斟酌后会同意的,成就一段佳话,可她生性多疑,最后竟气死了。所以上天是公平的,凡事有因必有果。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但也难免虚伪,他虽每天笑脸迎人,但她从不会轻易坦露心事,向他人倾诉。她似乎一直都吧自己隐藏起来,隐藏自己的缺点,让别人看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她这么做可能是为了自己,也可能是为了地位,虏获人心,但我确定这一定不会是她自愿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埋葬自己,都是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这样做。从这看来,宝钗并不完美,她出卖了自己的心,灵魂是残缺的,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或许她想过的只是暂时封存自己,有朝一日再去寻为那个真实的自己。可她却没想到,已经残缺的灵魂怎么去修补;已经迷失了自我又该如何去找寻。一个人想要暂时埋藏自己也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向宝钗这样永远的埋藏自己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她注定只能成为强者,但她并不是最后那个真正的赢家。

  往事终成梦一场,韶华散尽,容颜逝去,独坐床前哀叹,惊觉泪流满面。往事如烟,遥不可及,镜中云鬓渐泛白,房空冷清如往昔,抬头望月,无人知晓心中事,唯有泪空流……

《红楼梦》读后感7

  面对落花 我们普通人会想:哦,不就是落花吗,没什么大不了。而他却想到了自己死后的样子,涕泗横流。她流下的不是眼泪,是无奈。。尽管他的名字在我耳边常常听到,但对于我来说没什么。自从的我接触到了这本书,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本书主要讲了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故事,从而批判了社会的不公与腐朽。无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神英侍卫的化身贾宝玉和绛珠仙子的化身林黛玉第一次相遇便一见如故。对于林黛玉,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他的性格在此景中展现的是淋漓尽致。她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更是明显。 花谢花飞飞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面对落花我们普通人会想:哦,不就是落花吗,没什么大不了。而他却想到了自己死后的样子,涕泗横流。她流下的不是眼泪,是无奈。

  另一位主人公贾宝玉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表现得更加明显。他讨厌做官,讨厌都八股文,更讨厌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思想却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他与林黛玉,被贾母狠心拆散做了一对苦命鸳鸯。最后看破了世态的淡凉,出家当了和尚。唉,问世间情为何物.

  但是,我很喜欢他们的反抗精神。他们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令我十分敬佩。我想这也许是他们的爱情得以流传的关键点吧。薛宝钗对我而言是一个恪守封建妇道的人物。他城府很深,用计嫁给了贾宝玉。但因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守了一辈子的活寡。

  这部书中我最讨厌的就是王熙凤和贾雨村。王熙凤利用她欺上媚下的手段窃取府中财富。而且心狠手辣,害死了尤阿二姐以及腹中的胎儿。种种行为更加加速了贾家的落败。再来说说我心中的贾雨村吧。他很有才干,但他利欲熏心。在官场上与世俗同流合污。它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他我看到了社会的污浊。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得不联想到的腐败。《红楼梦》的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局面就是清朝的真实写照。然而,这其中又不是真善美的体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天真与纯真,村妇刘姥姥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善良。

  这就是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涤化,美的洗礼。《红楼梦》这部书让我意犹未尽!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林的奇珍异宝,更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它描绘的社会观念,涉及了封建社会家族、官场等诸多方面。它描述的悲伤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读者留下一掬泪水。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服饰是以清冷的浅色系:白、绿、蓝为三原色。主要装饰图案是竹子、兰花与梅花。而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又曾经穿过哪些漂亮的衣服呢?我相信仔细阅读过得朋友们应该知道并没有。伟大的文学天才曹雪芹采用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他并不是用通俗的小说手法来描绘林妹妹而是从服饰上来突出林妹妹的特点。从穿衣颜色就可以知道林妹妹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悟性极强。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竹三花为主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竹之风骨恰是黛玉个性倔强又幽雅的最好表现。从这些大家对林妹妹的认知估计是一个冷清的女子吧。可谁能想到林妹妹最后是含泪而亡呢……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便是宝玉的穿衣风格,从这些便可以知道宝玉很显然是个富家子弟追求自由鄙弃功名利禄等特点。但对于贾宝玉来说从服饰上来看他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贾宝玉毕竟是个富家子弟肯定沾染了一点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他对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看法等等。虽然他和女子的交往是讲究人人平等但有些时候还是会摆着少爷的架子去说话,这就导致了最后他和黛玉的爱情并没有坚持下去。并且在黛玉临死前还被祖母蒙在鼓里娶了宝钗,这也许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吧。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这本小说的重要主角,她的服饰都是以蜜合色、葱黄色为主。这样简单的服饰颜色就勾勒出了一个淡雅、通情理、识大体的女子。在她误会黛玉被黛玉公主病批评时并未记恨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黛玉和黛玉成为了朋友这就足以看出宝钗有着男人一般阳刚的气概,她完全没有阴险小人一般记仇。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一出场就应了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穿衣打扮也是非常明显的写出了“风辣子”的干脆利落、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有着“玫瑰花”之诨名。从她逼死尤二姐又可以看出她的阴狠毒辣。最终也是落得了一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的下场。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人物,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这部小说也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读后感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红楼梦》,于是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两湾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你本为仙草化身落凡,有着灵动的美态。但在我的心里你的美并不只有神的绝美,而是凄美。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爱情的悲剧的同时,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说到林黛玉,就不得不说到她的诗,诗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一直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与林黛玉相比,薛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黛玉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虽然最终是以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和没落的故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与忧愁。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整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10

  一本伟大的书,对于作者自己是情感的抒发,对于读者或许就是一个奇迹,《红楼梦》一书正是如此。诗、书、礼、医、住、食,无一不具,无一不通。但于人,最具深意亦非如此一句:女儿是水做的。全书贯穿的也正是水的悲剧。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那洋溢着无比春思的大观园,女儿们,吟诗、作画、玩乐,似乎是无了忧虑,一个个富家千金,在梦的幻景中逍遥了,整个大观园内正充斥着一股溪流,给予其无限滋润。

  水,虽澄澈清雅,或急或缓,但水的流向却永远是被动的,一切她也都逆来顺受了。

  女儿是水,是否古今同?

  精巧清雅的黛玉,俏丽而可爱,诗、词作赋样样精通,有父为官,母虽早逝,但亦有老祖宗的呵护,在十二金钗中亦是光鲜夺目,平日亦欢亦悲,但在大家族的内斗中,失去了援手,从而含泪辞世。

  颇具心机的探春与百年前那昭君一般,沉鱼落雁,远嫁了,想她在众多金钗中亦是美满了,而历史是残酷,这些牺牲了青春的女儿们许与暮暮垂危的老者,甚至以当地风俗,需得嫁与丈夫的儿孙,女儿们逆来顺受,美誉背后的泪逝去无数。

  你若是说,这只是特例,远嫁边塞的女子又有几人呢?

  我要说,是的,特例也许真的只是特例,然而环视民间,那些平民女儿们,一出生亦注定了一生的悲剧命运。三五岁的女儿,被母亲拉了去,将足扳为凹段,用白矾将五指紧紧粘住,再用布拼命地缠裹,又用针线缝上,穿上绫袜,穿上大红绣鞋,足却只有巴掌大。母亲无论女儿如何哭叫都要为她缠足,母亲如此狠心不,是女子在社会中已无地位,女儿们逆来顺受,待成为母,也用上一代的方式传与下一代,代代相传,而后呢,女子最大的荣幸不过是成为了帝王、贵族乃至平民男子掌中的尤物。足上亦是心中的,女子们为了崎形的美,丧失了健全的身体,也丧失了健全的人格。试问古今多少圣贤,难道都以此为美,就没有人出来制止吗?试问古今多少神话,难道男女间的婚配,女子只能充当货物吗?

  《红楼梦》中,惜春懦弱,便在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孙绍祖手下成了鱼目,最终香魂消逝;元春,可卿,亦在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替罪羊;探春远嫁异国,湘云襁褓中成了孤儿,叔父母的欺凌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实。宝钗,心机一世,温婉和善,扑彩蝶之美,脱香串之羞,毫不遮掩的体现了其柔和可亲,也得靠选秀来作为自己的最佳归宿,最终虽与宝玉成婚,但观念的不和仍致使宝玉二次出家,她自然也逃脱不了早逝的悲剧。

  现今,裹小脚的陋习去除了,女儿们也终于拥有了真正的权利,课堂、比赛、考试、从政,那个三寸金莲的裹布,将永远压进箱底,这正是以前的女儿们所从没有想到的啊!

  而我们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为她们的生命乐章重普华彩,女子并非没有才情,没有壮志,没有力量,古有谢道蕴的诗词,穆桂英的挂帅,武则天的辉煌人生,近代有林徽茵的才情,江姐的壮志,宋庆龄力量,无一不证实这一切,如今奥运会上,娘子军夺取了一枚枚金牌,不让须眉乃至独占鳌头。

  女子有才亦有德,感谢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愈发给女子以滋润这世界的空间。

《红楼梦》读后感11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得很。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地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吗?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贵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富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地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地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地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她说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地宰割!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

《红楼梦》读后感1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其中一个女主角——史湘云受大部分人们的赏识。她又豪又憨的性格,对于现代的审美十分符合。人们称赞她明智又心思细腻,让其可以两袖清风行走于天地之间。关于她有许多谜团,最重大的就是关于她的结局。作者曹雪芹未完成的部分中,也包括了湘云这位受大众推广的女子的结局。我认为,在湘云的丈夫去世之后,湘云成为宝玉的知己,相互依靠,但从未完婚。从判词,宝玉与湘云的感情,与湘云与宝钗、黛玉的感情中看,这就是我眼中湘云的结局。

  首先,判词中可以体现湘云与丈夫分散,且宝玉也与宝钗关系僵持。判词里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一句表达了史湘云会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才貌仙郎”,并且两人感情十分持久。“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大意就是,史湘云与其公子最后离散,可能是丈夫英年早逝,因此史湘云成为寡妇。在宝钗的判词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表达了宝钗与宝玉在婚后并不幸福,宝玉虽与宝钗结婚,成为夫妻,依然思念着林黛玉,“意难平”,所以宝玉也有可能与宝钗(其妻子)分开。一个合格的结局,要有书中原文暗示与证据支持。所以在判词中,可以看出宝玉与湘云到最后都只是一个人,没有丈夫或与妻子并不和睦。

  其次,史湘云与贾宝玉关系良好,并且都了解对方,可能成为知己。第280页中宝玉请求湘云帮他梳头,“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周围短发梳成小辫……”湘云对于宝玉的梳头习性十分了解,知道若不出门怎么梳,且后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这么少了一颗?”湘云记得宝玉的头饰上有几颗珠子,由此可见,湘云对宝玉的生活在细节上也十分了解。并且湘云在宝玉面前完全不掩饰,而是依然大大咧咧,也会显现出自己的内心柔弱的一面。“史湘云也不坐,宝林(宝玉,黛玉)两个只得送他至前面。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所以湘云在宝玉面前会展现自己柔弱无助的一面,可见两人关系之好,与对对方的信任。一个合理的结局,应该有角色之间的感情的合理性。所以,史湘云与贾宝玉两人都十分了解对方,信任对方,有可能成为知己。

  再者,湘云与黛玉,宝钗——两个与宝玉有着爱情的女子,关系和睦,湘云不会背叛她们与宝玉在一起的。湘云一直对宝钗有着崇拜之情,“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这是湘云在文中第一次正式出现,她让黛玉挑宝钗的不好,并说若是挑出来了,自己就不如黛玉,所以这体现了湘云对宝钗的爱护,难以挑出其不好之处。宝钗也一直管教着湘云,“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说你有心,却又口直。”湘云与宝钗就是一个妹妹崇拜姐姐,而姐姐却说妹妹太大大咧咧的关系。而湘云与黛玉两人却是惺惺相惜。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见院里人少,触景生情,身边只有湘云,她们两人相互安慰、扶持。“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景自苦。……”后来她们两人联诗,“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壶漏声将涸,窗灯夜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人对完诗后,相互赏识,也有了革命友谊之感。一个好的结局,会让里面的角色与之前的关联有呼应。所以湘云与两人关系之好,不会与宝玉成亲,让另外二(一人——黛玉已亡)人为难。

  所以,从判词里表达的预言,湘云与宝玉的了解和湘云与宝钗、黛玉的信任中看,湘云最后丈夫去世,与宝玉结为知己。

《红楼梦》读后感14

  近段日子,闲着无事,找本书打发时间,却不想,又翻到了《红楼梦》又一次被它吸引了。

  很心疼黛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却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她所期望于宝玉的,不仅是“男才女貌”相当的“如意郎君”而且是在茫茫尘俗之中可以“谐隐”的“知心”者可最后她含恨而死,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包含了多少惨痛的含义。

  对于黛玉这个人物,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与追求,她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看她所写诗词的字里行间,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人,同时,我感她之所感,爱她之所爱,和他同忧同乐,同笑同啼,他的悲剧,让我再一次感到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这本书注定是女性的悲剧吧!

  再看看书中女孩子的结局,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冤而死的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司棋,被强盗抢去的妙玉,羞愤而死的晴雯,一个个的都是悲剧,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的悲剧能震撼人心,可能也是如此吧,看看书中被毁灭了的女孩子,外形美,心美,而且都那么的有才情。

  对于这一群住在大观园的大美人,她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裙袖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这些大美人们,,不但容貌美,内心也美,而且美的有个性,她们互相之间豪不雷同,她们是先生生活中平常的女子,不是仙子,也不是超凡出众的女英雄,女才子,她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们的一切都有着一种青春的纯洁的气息,不过也有有心机世故些的,如宝钗,探春,但依然是青春的纯洁范围之内的心计和世故,她们与黛玉不同的是,她们有灵有肉的成分,而以灵的成分为主,黛玉则是纯灵的。

  书中不喜欢的是凤姐,但也最佩服她,不喜欢她人前一套,背后又一套,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有情人双双自尽,三千两银子落入自己腰包。贾瑞动了不该动的心思,可凤姐杀人不见血,让贾瑞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还有尤姨娘当她是一好人,感恩戴德的跟着她进了贾府,最后的下场却是那么的凄凉,而且是有苦无处诉,因为周围的人看到的都是凤姐的好。直到死后一周年,凤姐还在贾琏的跟前做戏,让贾琏又一次的为凤姐而感动。凤姐的精明干练,世故圆滑,很让人佩服,当然也让她在这女儿国里生活的如鱼得水般的自在。还有我也佩服着平儿,能在“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中生存下来,同时还要获得凤姐的信任,实属不易。

  还有,很喜欢刘姥姥,她是出场次数不多几回的一个人物,喜欢她的率真可爱,喜欢她的淳朴善良,幽默机智,她给这个悲剧的故事带来了些许的笑声,如二进大观园,在饭前逗大家开心的一幕,“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起大笑起来。她知道在这些贵妇人的面前,自己是一个丑角。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当合上书的时候在想,曹雪芹要是活到现在,诺贝尔文学奖,肯定有他的份。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15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四)

  我国古典文学喜欢用“闭月羞花”、“倾城倾国”这样的词语描述,使人感觉到美丽绝伦,十全十美。而在《红楼梦》中,大文豪曹雪芹笔下的:丫鬟鸳鸯漂亮聪明,不仅博得贾母欢心,而且被老色鬼贾赦看中,要娶她为妾。然而,她蔑视权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这样一个值得赞美的人物,书中这样描写:“……只见她穿着半新的藕荷色绫袄,鸳鸯的脸面多么楚楚动人,而那脸面,却倒有几点雀斑,”看来这样描写,似乎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完美。

  然而,有着较高美学修养的脂砚斋评点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女方有陋处。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显然,把美女的陋处或斑点描绘出来,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点出鸳鸯脸上的雀斑,不仅没削弱她的美,反而令人更感真实了。相反,那种“美则无处不美,恶则无处不恶”的绝对化的创作方法是不真实的。

  这使我联想到现实。同样,在人际交往的诸多准则中,莫过于一个“诚”字,唯有“诚”才不避“陋处”,惟不避“陋处”才能显出真实,让人不感觉到“骗人”,进而增强信任感。

  因此,大家在这里交心的同时,心里都要有一个“诚”字。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1.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2.红楼梦读后感

3.《红楼梦》读后感

4.《红楼梦》之读后感

5.红楼梦读后感15篇

6.《红楼梦》读后感15篇

7.红楼梦读后感350字

8.红楼梦读后感700字

9.红楼梦读后感400字